1.什么是CSP
CSP,即企业社会绩效(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CSP),上世纪70年代初,在社会议题管理领域,特别是在企业应当承担何种社会责任的讨论中,两派观点针锋相对。一方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密尔顿·费里德曼,他代表了经济学的传统观点,即认为企业的唯一责任是为股东创造利润;而另一方,在沿袭霍华德·博文于1953年在《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中所提出的“企业应该自愿地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后,学术界和企业界开始接受这种超出经济责任外的社会责任意识。但究竟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内涵和范围是什么,以及如何实施企业社会责任仍存在众多观点,一些研究者开始试图用不同的概念来说明,公共责任、企业社会绩效(CSP,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经济伦理、社会回应(social responsiveness)和议题管理等概念开始出现,但这些不同的概念或观点仅仅反映了企业社会议题管理或企业与社会关系的某个层面,部分学者认为需要通过发展出一个模型框架来整合上述观点,以帮助人们全面认识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如何实施和评价这些责任,企业社会绩效理论及其模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2.CSP模型的产生
CSP模型的产生:卡罗尔的CSP模型
卡罗尔通常被认为是企业社会绩效理论的倡导者,他从九种较具代表性的观点中,总结出一个三个维度的CSP模型(见下图)。
1.卡罗尔模型的第一个维度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类别
按照卡罗尔的观点,“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了在特定时期内,社会对经济组织经济上的、法律上的、伦理上的和自由裁量的期望。”卡罗尔并没有排斥费里德曼的观点,他认为,作为经济组织,经济责任是企业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但并不是企业唯一的责任;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赋予并支持企业承担生产性任务、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权力,但同时社会也制订了企业所应该遵循的法律和法规,并且期望企业在法律要求的框架内实现经济目标,因此,企业肩负必要的法律责任;虽然企业的经济和法律责任中都隐含着伦理规范,但公众社会对企业的期望有时超出了法律要求的范围,尤其在70年代后,对企业伦理经营行为的期望,使人们认识到企业伦理责任的重要性;除此之外,社会还对企业寄予了一些没有或无法明确表达的期望,是否承担或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完全由个人或企业的自由判断和选择,这是一类完全自愿的行为,例如慈善捐赠、为吸毒者提供住房或为工作的母亲提供日托中心等,卡罗尔将此称为企业的自由裁量责任。图一所显示的四种责任的排列次序和所占比重并不是随意的,经济责任处于基础并占很大比例,其他三种责任依次排序、比例递减,它们的关系也可以用金字塔型说明,卡罗尔正是用此来说明了各种不同责任对企业而言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在承担责任时考虑的优先次序。同时,卡罗尔的阐述尤其强调,四种责任彼此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也不是固定的,彼此间可能相互转化,而且任何一个行为中可能同时包含着几种责任。
2.卡罗尔模型的第二个维度是企业涉及的社会议题
在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和类别后,卡罗尔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与这四种责任相联系的、企业所必须或可能面临的各种主要社会议题。虽然每个行业所面临的社会议题可能不同的(如银行就不如制造商那么关心环境或污染问题),而且不同时期企业所面临的社会议题也是变化的(如70年代对产品安全、就业歧视等的强调在50年代是少见的),但总体上,在管理实践中,一些社会议题总是企业管理者最需要考虑的。卡罗尔认为,企业最需要重视哪些社会议题取决于:
①社会需要与企业需要的吻合程度;
②社会需要的重要程度;
③高层管理人员的兴趣;
④社会行动的公共关系价值;
⑤政府的压力。
如图一所示,卡罗尔列举了70年代末企业所面临的普遍社会议题,包括,消费者主义、环境、歧视、产品安全、职业安全和股东等,卡罗尔在此给企业管理者提供了更具体而实际的思路。
3.卡罗尔模型的第三个维度是企业社会回应的策略
在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定义和界定以及提出企业所可能面临的社会议题后,卡罗尔从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企业对社会责任和社会议题如何回应的价值观、模式或战略。费里德里克认为企业回应是指“企业回应社会压力的能力”,卡罗尔认为,单纯以企业社会回应来代替企业社会责任是不够的,因为,有回应的企业并不必然是个有责任的企业,所以,他将回应作为企业社会绩效模型中的一个层面。企业的社会回应可以有不同战略和模式,卡罗尔的模型中采用了威尔逊的观点,如上图所示,他认为企业对社会所做出的回应可以划分为:反应性的、防御性的、适应性的和主动回应的四种模式,这反映了企业对待社会议题可能选择的从消极到积极的回应态度和策略。
作为第一个较为全面的CSP模型,卡罗尔模型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扩展,二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有效回应和回应行动的综合。尽管卡罗尔没有明确定义什么是企业社会绩效,但其最大贡献是将以往人们所争论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系统化,提出了企业必须承担的、从经济到自由判断的四种不同责任,并将企业在处理企业与社会关系时所应考虑的、以前是分离甚至对立的社会责任、社会有效回应和社会议题观点进行综合,模型中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广义看法、责任/议题/回应之间相互作用的三维空间概念、所蕴含的原则/过程/政策的方法为分析企业与社会关系议题研究引入新视野、构建了一个有价值的理论框架。但卡罗尔虽然提供了一个三维的空间模型,指出了企业社会绩效的多重相互联系的维度,但这个模型身是静态的,更多的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议题或回应过程的描述,而没有提出如何去解决问题。
3.CSP模型的新发展
企业社会绩效模型的发展:沃提克和哥奇兰的CSP模型
沿着卡罗尔模型的思路, 力图在CSP模型中综合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观点,沃提克和哥奇兰提出,企业社会绩效是“企业社会责任原则、社会回应过程和解决社会议题政策之间根本的相互关系。”(见表一)。沃提克模型的第一维度是具有哲学倾向的企业社会责任原则,虽然沃提克赞同卡罗尔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金字塔型的界定和分类,即企业包含了经济的、法律的、伦理的和自由判断的责任,但他们认为,用“原则”来表述可以更好地说明企业承担各种责任的动机或基本价值。此外,他们还进一步探讨了企业之所以承担社会责任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经济组织(企业)如同政府一样也具有社会契约,即隐含着社会赋予的一套权力和义务;二是企业是社会中的道德代理人,即具有在决策中使用道德规则的能力,不仅具有控制企业行为,也有控制政治结构和规则的能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目的是为了履行社会契约、承担道德代理人的责任。与卡罗尔模型的第一维度相比,这个模型从哲学的层次上,更好地说明了企业承担各种社会责任的内在原因。
沃提克的CSP模型,进一步综合了卡罗尔模型中提出的责任、回应和社会议题的三个维度,用原则、过程和政策的框架进行了重新构建,并且详细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有效回应之间的关系,使我们认识到模型的层次性、整体性和连续性,摆脱了对社会责任纯粹概念上的讨论,赋之予更实用的管理意义。但最重要的是,这个模型加入了动态的过程概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但企业社会绩效中所包含的“绩效”,即对企业实施社会绩效管理后可能产生结果的预测及其如何评估,在这个模型中却被忽略了,因此,这个模型还不是完整的。
4.CSP模型的修正
企业社会绩效模型的修正:伍德的CSP模型
在对CSP概念和模型演变进行回顾时,伍德认为上述两种模型反映了学者们对企业和社会关系进行思考的发展,但仍不足于全面反映企业社会绩效的内涵。首先,企业社会绩效的概念更应该关注的是行动和结果,而不是仅仅将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概念进行整合;其次,社会回应应该是一系列过程而不是单一的过程;第三,社会议题的政策只是企业行为的一个可能的结果,如果政策没有存在的话,不会由此可以说没有社会绩效存在,因此,以是否制定政策来作为企业社会绩效的反映是不合适的,因为企业社会绩效可以有肯定的和否定的结果。考虑到这些问题,伍德模型包含的是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回应过程和企业行为结果的三个层面(见下表)。
企业社会责任 | 制度上的原则:合法性 |
---|---|
组织上的原则:公共责任 | |
个人方面的原则:管理上的自由裁量 | |
企业社会回应过程 | 环境评估;利益相关者管理;议题管理 |
企业行为结果,社会政策 | 社会影响;社会计划 |
伍德对CSP模型的修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社会责任原则在制度、组织和个人层次的阐述,区分了长期以来对社会责任的争论,并强调了原则对人类和组织行为的推动;
二是对特定回应过程的区别——环境扫描、利益相关者管理和议题管理,表明了企业参与外部环境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来实行;
三是将社会影响、政策和计划作为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结果的综合,使CSP更具有实践评估的可能;
四是在CSP模式三个层面的联系加强了对经济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他提供给管理学的研究者更有用的框架或模板来组织对企业社会绩效的研究和理论。但伍德模型 的明显不足在于,它仅仅提出了对企业社会绩效管理结果进行评估的概念,而没有进一步提出如何评估的方法或工具。
5.CSP模型的意义及研究趋势
对于涉及企业和社会关系领域的人来说,从接触有关文献开始,必然会被许多含义相同或相近的各种概念所困惑,如企业社会责任、公共责任、企业社会有效回应、企业社会绩效、企业公民、经济伦理、可持续公司以及三条底线方法等,都是这个领域常见的概念。这些不同概念的产生,有的是由于地域上的差别,如欧洲更多使用的是企业社会责任,美国则更强调经济伦理;有些是由于企业与社会议题研究领域在不同时代的演进,如企业社会公民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的广泛出现,是以往时代所没有的;但最主要的是对企业与社会关系领域从不同角度的探讨。从上述三个主要的CSP模型的完善过程中,尽管各有不足之处,我们看到了研究者们一直在努力通过整合该领域的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分析问题的角度来建立一种模型,使之成为一个用来理解和掌握企业与社会关系的知识体系框架,成为帮助企业管理者评估企业所应承担的责任及其动机、识别企业面临的各种社会议题、并制定相应的行动和回应战略的工具,这就是企业社会绩效模型最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企业社会绩效模型没有得到太大突破,但围绕上述三个模型所构建的框架,产生了更多新的理论视野和议题,使企业社会绩效仍是当前企业与社会议题领域中的重要主题之一。就研究的视野而言,企业社会绩效模型更多地与组织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战略管理理论、伦理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等相联系,理论分析的工具更加多元化。对研究的议题而言,CSP的研究已经逐步脱离对基本定义和框架的讨论,而更多的研究是加强实证分析,如对企业管理者或利益相关者对CSP的认识、理解和实施的实证分析,对CSP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分析,对分析CSP与企业风险的相关性调查等。此外企业社会绩效的结果评估,包括经济活动的社会影响、公司社会披露、公司社会绩效和政策的现实性评估,公司社会绩效的非故意结果的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也引起广泛关注。就最新的发展趋势而言,企业社会绩效的研究,尤其关注全球化所带来的变化和挑战。伍德模型从个人、组织和制度的三个层次来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那么在全球化的框架下,三个层次的分析显然是不够的,在超国别立法能力缺失的情况下,需要研究者更多地思考包括公司社会责任的全球性普遍原则、跨文化的冲突问题、企业的跨国别控制问题等议题。
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是充满变化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企业社会绩效模型也应该是动态和演进的。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全面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的企业社会绩效模型,使之真正成为一个有理论支撑和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社会议题管理的中心范式,使企业社会绩效管理与企业财务绩效管理成为推动企业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双轮,仍是当前研究者所要努力解决的议题。
6.我国燃气具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模型应用[1]
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开放性”,其本身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为了更好地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绩效,我国很多学者在探索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就燃气具产业而言,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程度涉及众多方面,为了能够明晰指标的选择,在对每项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燃气业行业特点和我国国情,着重参考了SA8000指标体系,构建我国燃气具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模型。
1、燃气具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的原则
(I)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结构的拟定,指标的取舍,公式的推导等都要有科学的依据。只有坚持科学性的原则,获取的信息才具有可靠性和客观性,评价的结果才具有可信性。
(2)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要包括社会责任所涉及到的众多方面,使其成为一个系统,体现在具有层次性和整体性上。层次性指指标体系要形成阶层性的功能群,层次之间要相互适应并具有一致性;整体性指不仅要注意指标体系整体的内在联系,而且要注意整体的功能和目标。
(3)代表性原则。所谓代表性指的是指标既要反映当前国际上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共同要求,又要能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贴近我国燃气具企业现实。指标的选择要全面,但应该区别主次、轻重,要突出当前带局性而又极为关键的问题。
2、燃气具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模型的
构建。根据燃气具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实际调研情况,为评价模型设计了一套3层共计39项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共分劳工权益、人权保障、社会责任管理商业道德、社会公益行为五类评价因素。劳工权益、人权保障、社会责任管理三类评价因素下,又分为童工、劳动补偿报酬、安全卫生、工作时间、集体谈判权利、禁止强制劳动、禁视、劳动纪律、管理系统九项子因素。商业和社会公益行为两类评价因素,秉承了我国化结构中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传统价值观念,合燃气具企业的实际情况,分为消费者权益债权人权益、公众权益和主要公益活动四项因素。13项子因素下,共设计了39个三级指标。
3、燃气具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
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AHP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步骤:构造层次;算每一层中要素的权重;一致性检验;计算案的综合权重。
邀请了来自企业、政府、研究机构9名专家对同层次所有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按标度方法判断它们的相对重要程度,并将判结果量化,构成判断矩阵.计算完毕后,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通过后,定各因素的权重。
在燃气具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中的5类一级指标中,劳工权益、人权保障所占权重居前两位,分别是54.74%和23.73%。
位是商业道德1 1.61%、社会责任管理5.22社会公益行为4.71%.将社会责任满分设为100分,各项因素的分数如下:童工:是否使用童工2.8分、未成年工占职工雇员比例O.7分。
劳动补偿报酬:是否执行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5.9分、是否按时发放雇员工资和津贴3.6分、是否额外按时发放雇员加班工资或奖金1.7分、雇员劳动保险费用支付率1分、是否清楚告诉雇员劳动报酬构成1.1分。
安全卫生: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率6.3分、大生产事故死亡率6分、职业病发生率5.2分饮水安全及食物存放雇员餐食设施1.7分、生产场地内厕所等卫生设施2.3分、工人雇员宿舍条件5.4分、雇员应急和医疗服务4.4分。
工作时间:周平均最多工作小时数3分、周平均最少休息日数2.2分、周平均最长加班小时数1.1分。
集体谈判权利:职工参与对于工会组织率的参与度0.6分、集体劳动争议支持率1分;禁止强制劳动:雇员是否按时上下班自由1.2分、雇员有无辞职自由3.6分、雇员有无拒绝到危险岗位工作的自由权利2.8分、雇员无拒扣“押金”与证件的自由权利1.8分。
禁止歧视:雇员雇佣中有无性别歧视1分、有无性骚扰性侵犯及其投诉情况0.4分否提供宗教信仰自由便利1.5分。
劳动纪律:规章制度公开化程度2分、否对雇员禁止使用体罚4.7分、雇员劳动合签约率2.6分。
管理系统:社会责任管理履行记录是否整3.8分、是否公开发布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分;消费者权益:产品质量与使用安全3.有无营销与广告欺诈骗的行为1.3分。
债权人权益:商业信用等级1.6分、产用者与客户评价0.6分。
公众权益:环境污染与保护的记录3.8分纳税额和有无偷漏税记录O.8分。
主要公益活动:直接公益活动的参与度和投入3.4分、慈善捐款的频次与额度1.3分。
四、我国燃气具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以R公司为例)
R公司是一家由国有企业经转制而成的专业燃用具生产企业,公司占地150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拥有员工300余人。公司拥有国家批准的自营进出口权,产品的销量连年攀升,2008年销售额达3.8亿元。公司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300/0,中高级专业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10%,拥有强大的新产品研发能力。
设计“企业社会责任调研问卷”,对公司的社会责任履行现状进行的测评。问卷分为管理人员、普通员工两部分,按照上述的评价模型设计了42道问题。其中,主观性问题9道,客观性问题29道,观测性指标4项。在赴公司进行实地调研后,收回问卷65份。有效问卷“份,得到数据如下:该企业在劳工权益方面得分为44.7分(满分为54.8分),得分率81.6%。这说明,企业在劳工权益方面做得较好。除了在工人雇员宿舍条件一项得分率为59%和雇员应急和医疗服务得分率在61%以外,其他得分率均在76%以上;人权保障方面得分为19.5分,得分率82.3%。其中,职工对于工会组织的参与度和集体劳动争议支持率得分率较低,均为53%。这说明,企业在工会组织制度上要应加强;商业道德方面,该企业得分率为92.3%,该企业连续获得34项专利技术和2项发明专利,先后获得国家节能产品认证和国家环保认证,实行的是全面质量管理(TQM),通过GBfFl9001:2000质量管理认证,与经销商和原材料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拥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口碑,被当地税务部门列为纳税A类企业,可以看出这是企业在快速成长阶段的工作重点;在社会责任管理和社会公益行为方面,企业的得分几乎为零,这说明社会责任管理履行记录、公开发布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直接公益活动的参与度和投入、慈善捐款的频次与额度几项指标并为得到该企业的重视。综上所述,企业在快速成长阶段,已经从自身发展的角度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但是关于社会责任的监督机制尚未建立,企业还需在社会责任管理系统和公益行为方面有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