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

1.生产的概念

生产是指一切社会组织将输入转换为输出的过程。也即生产要素输入生产系统内,经过生产与作业过程,转换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产品。而这一输入—输出系统就是生产与运作系统。

生产与作业管理是对生产与作业管理系统进行计划组织控制等管理活动,使之更加有效的运转。

生产与作业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可以概括为:高效、低耗、灵活、清洁、准时地生产合格产品和提供满意服务。一般可以根据六个指标来衡量生产与运作管理系统的优劣,即时间(Time)、质量(Quality)、成本(Cost)、服务(Service)、柔性(Flexibility)和环境(Environment)。这些目标反映在生产系统中就是一系列生产与运作系统的重大决策。这些决策包括工厂规模、厂址决策、设备选择、工艺选择、存货控制质量控制等等。

2.生产类型

生产类型是指根据生产过程的不同特点划分的类别。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生产类型。

(1)按生产计划的来源划分,可分为订货型生产备货型生产。订货型生产是根据用户提出的具体订货要求后,才开始组织生产,如造船、建筑等。备货型生产是在对市场需要量进行预测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备货型生产的产品一般为标准产品或定型产品,如电视、小型机床、电动机等。

(2)按生产的连续程度划分,可分为连续生产和间断生产。连续生产的产品、工艺流程和使用的生产设备都是固定的、标准化的,工序之间没有在制品储存。例如油田的采油作业等。间断生产是输入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是间断性地投入。例如机床制造、机车制造等。

(3)按产品和工作地专业化程度划分,可以分为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单件生产。根据批量大小,成批生产类型又可以分为大批、中批和小批生产。由于大批和大量生产特点相近,所以习惯上合称为大量大批生产;单件和小批生产特点相近,习惯上合称为单件小批生产。

一般情况下,大量大批生产产品的品种单一,每个品种的产量大,工作地专业化程度很高(一般承担1-2项工序),因而具有生产稳定、效率高、成本低、管理工作简单等特点。但也存在着投资大(专用夹具和专用机械设备的配备)、适应性差和灵活性差等特点。对大量大批生产管理的重点主要是做好生产线平衡、材料管理、质量控制以及设备维修等工作。单件小批生产产品品种繁多,生产重复程度低,工作地专业化程度低(一般承担40项以上工序),因而生产能力利用率低,生产稳定性差、效率低、成本高、管理工作复杂。因此,对单件小批生产管理主要做好作业准备、作业分配、作业进度计划和进度调整等工作,解决生产的瓶颈,以尽量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可以通过减少零件变化和提高生产系统柔性来达到缩短产品生产周期的目的。中批生产的特点介于上述二者之间(一般承担2-40项工序)。中批生产的管理重点是合理安排批量,做好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

3.生产过程组织

1、生产过程的划分

生产过程是指企业从原材料的投入开始到产品产出为止的全过程。

这一过程通常又可以划分为:

(1)工艺过程,即直接改变劳动对象的性质、形状、大小等的过程,它是生产过程的最基本的部分。

(2)检验过程,它是产品形成的必要环节,检验不创造价值,却要花费成本,所以检验过程越少越好。

(3)运输过程,即劳动对象从一道工序向下一道工序转移的过程。

(4)自然过程,指处于自然力作用下完成自身性质的过程。如酿酒的发酵过程。

(5)加工等待过程,指下一活动不能连续进行所发生的停留与等待。

2、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要求

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包括:

(1)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即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处于时间上的连续状态,没有时间间断;

(2)生产过程的比例性,即生产过程各阶段、各环节在生产能力上保持按比例发展,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生产过程的均衡性,指生产各环节中生产速度的稳定程度以及各工作负荷的相对稳定程度;

(4)生产过程的适应性,指生产适应市场变化而调整生产的能力;

(5)生产过程的平行性,即加工对象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平行交叉作业。

3、生产过程的组织原则

可以按照工艺专业化、对象专业化和混合的原则来组织生产过程。工艺专业化指按生产工艺性质来划分生产单位,布置车间。在工艺专业化生产单位内,具有相同类型的设备、相同工种的工人,采取相同工艺方法加工。如打磨、装配、热处理等。这种组织原则在服务业很常见,如医院设有外科、产科、儿科、急诊科等。对象专业化则是按产品(零件或部件)来布置车间、组织生产。在对象专业化生产单位内,具有各种设备和相应工种的工人。如齿轮、发动机、底盘等。项目管理是典型的按对象专业化组织生产的例子。混合原则结合了工艺专业化和对象专业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