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通经济学概述
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流通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学界尤其是流通理论界一直致力创建的一门应用经济学。
商品流通是连续不断的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马克思指出,“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可见流通应该作为流通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因为它反映了商品流通的实质,更能体现出流通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这表现在:商品流通这一概念反映了商品运行的过程,而且是社会大生产中商品多次不断的运行,因此商品流通更能反映出交换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中介沟通地位,错综复杂的商品循环更能反映出流通复杂性,才需要探究商品流通运行的规律,研究如何有效地处理好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分析商品流通的资源配置。这一概念,既包括了交换,又涵盖了市场,还暗含了商业出现的必然性,因为如此复杂的商品交换没有媒介商品所有者的商业是不可想象的。可见这一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应该成为流通经济的核心概念。
2.流通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的特殊产物
按理说,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经济越发展流通越重要,因而流通经济学在市场经济国家应该获得相当的发展。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放眼世界经济学界,流通经济学只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经济学分支。这其实是不奇怪的。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的,马克思的独树一帜的经济理论以及流通理论自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流通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石;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建立相对应的流通体制,同样要求重视和建立自己的“流通经济学”。前苏联是这样,中国和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也是这样。
如果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是全民化、社会化的经济活动,是微观经济主体自身的行为,是由市场机制自发完成而不需要国家大张旗鼓地出面组织的话,那么,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严格的计划安排下进行的;生产环节是高度计划性的,流通环节也是严格计划性的,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是完全分离的、互相独立的;生产活动是由生产企业完成的,流通活动是由流通企业完成的,二者承担着完全不同的经济职能和任务,必须恰当地实现对接;计划是高于一切的行政命令,生产企业生产什么,流通企业买卖什么,都由国家计划说了算,企业没有任何自主权;流通活动是由公有制企业垄断进行的,个人和民间没资格参与。显然,计划经济体制下,流通在整个经济活动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承担着专门的、独立的、不可替代的职能,因而是十分重要的。这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流通的社会化、基础化、全民化、微观化,流通“并不那么重要”的情形是完全不同的。
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中流通在理论上的重要性并不一定意味着现实中一定能够落实,事实上从众多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实践看,情况恰恰相反。计划是人做出的,不可能没有失误;计划要求完全的信息,而现实中信息是不完全、也是不对称的;流通企业与其他企业一样没有权利也没有责任,缺乏激励和约束;整个本应活跃的流通活动实际上是死水一潭,理论设计上理想的流通机制并没有如人们预想的那样顺利运行。一方面,“重生产、轻流通”是普遍现象,流通的重要性下降了;另一方面,计划调拨代替了真正的流通,分配环节代替了流通环节,流通在再生产中的作用受到严重挤压。
总之,计划经济体制要求配套的流通体制,流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其重要性才显现得淋漓尽致;但现实中计划机制的缺陷、流通环节的种种矛盾以及流通环节与生产环节和其他环节的脱节常常打破了这种“重要性”;不过,也许正是如此,又反过来促进计划经济国家更加重视对流通问题的研究,流通经济学在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就不难想象了。这正是只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才重视流通理论研究,才呼吁建立流通经济学的根本原因所在。
3.流通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及走向
4.国际上流通经济学的发展前沿
目前国际上流通经济学的发展主要代表就是货币流通经济学理论所代表的经济流通论。其“流通”(circuit)最初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03年,由业余作家尼古拉·琼森(Nicholas Johannsen)在他的《货币的流通机制与理论》(Der Kreislauf des Geldes und Mechanismus des Sozial-Lebens ,The Circuit Theory of Money)一书中提出。然而这个概念的大发展主要是在二战以后,由意大利和法国的经济学家联手建立的:先是由奥古斯都·格切尼(Augusto Graziani)提出主要理论框架,然后由法国的经济学家博尔纳.施密特(Bernard SCHMITT 1929-) 在其1966年的货币流通经济学代表作《Monnaie, Salaires et Profits》(货币,工资和利润)中对货币的流通概念加以基本完善。到后来的Alvaro Cencini, Elie Sadigh, Jean-Luc Bailly, Sergio Rossi 等等这些法国、瑞士或者意大利流通经济学派学者,基本被认为是后凯恩斯学派的代表(也可非正式地被称作“第戎学派”)。但后来学者贡献的这些发展已经不是单纯的货币流通经济学,而可以说已经成为从亚当斯密、李嘉图、马克思、凯恩斯等等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套十分完善的包含货币-商品的经济流通理论, 而且相较主流的经济学,尤其是新古典自由主义之理论有非常大的断裂。比如通过对凯恩斯本人言论的分析导出对其投资乘数和后来的IS-LM曲线的否定,以及对商品价值-成本的定义等等。
关于货币,其基楚理论延续发展了凯恩斯关于货币的某些观点,就是货币内生论,既货币量的供应不该由央行或者任何银行系统限定,而是由经济体其运行本身所决定。货币流通理论几乎包含了现代货币经济理论所能遇到的一切问题。从价值价格理论的确立到经济利润理论,从国内银行货币系统的货币发行问题到国际货币体系及超主权货币理论均有囊括。虽然理论逻辑思维非常严谨,而且金融危机后正在欧洲被人们慢慢认识和逐渐接受,但此学派目前仍处于遭主流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排斥并视为异类的境况。另外,这些著作引入中国并被人们认识也似乎仍有待相关人员的努力去做翻译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