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确定性经济学的概述
2.不确定性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经济学通过研究人的经济行为来分析社会的经济现象,又将人的行为过程描述为决策过程。因此,经济学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人的经济决策的原则或者方式是什么?对此,经济学的回答是最优化,或者理性。
经济学分支学科 | |||||||||||||||||||||||||||||||||||||||||||||||||||||||||||||||||||||||||||||||||||||||||||||||||||||||||||||||||||||||||||||||||||||||||||||||||||||||||||||||||||||||||||||||||
---|---|---|---|---|---|---|---|---|---|---|---|---|---|---|---|---|---|---|---|---|---|---|---|---|---|---|---|---|---|---|---|---|---|---|---|---|---|---|---|---|---|---|---|---|---|---|---|---|---|---|---|---|---|---|---|---|---|---|---|---|---|---|---|---|---|---|---|---|---|---|---|---|---|---|---|---|---|---|---|---|---|---|---|---|---|---|---|---|---|---|---|---|---|---|---|---|---|---|---|---|---|---|---|---|---|---|---|---|---|---|---|---|---|---|---|---|---|---|---|---|---|---|---|---|---|---|---|---|---|---|---|---|---|---|---|---|---|---|---|---|---|---|---|---|---|---|---|---|---|---|---|---|---|---|---|---|---|---|---|---|---|---|---|---|---|---|---|---|---|---|---|---|---|---|---|---|---|
| |||||||||||||||||||||||||||||||||||||||||||||||||||||||||||||||||||||||||||||||||||||||||||||||||||||||||||||||||||||||||||||||||||||||||||||||||||||||||||||||||||||||||||||||||
[编辑] |
在确定条件下的理性决策原则是很容易理解和说明的,例如,经济学教科书中描述的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以及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但是,一般而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决策是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做出的。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原则是什么?这是一个更为一般性的问题。对此,经济学的认识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数学期望值最大化原则。贝努里的实验证明了这个原则应用于经济行为是有问题的。希克斯等人也对这个决策原则的合理性进行了争论并提出了一些观点。这些争论直接导致了后续的主观期望效用理论的形成。在经济学领域,门格尔、费雪和埃奇沃斯都曾经指出风险和不确 定性将深刻地改变整个经济学的体系和内容。奈特最早论述了风险和不确定性概念对经济研究的重要性,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定义。希克斯、凯恩斯、斯蒂格勒、哈特等经济学家开始用风险和不确定性解释利润、投资决策企业结构等问题。
第二个阶段是冯·诺伊曼和摩根斯顿(von Neumann & Morgenstem,1944)的期望效用最大化原则。这个理论被萨维奇(Savage,1954)以及Anseombe和Aumann(1963)完善为主观期望效用理论。我们可以把这个理论称为主观期望效用理论或简称为SEU理论。同时,作为主观方法的另外一种的“状态—偏好”方法也由阿罗(1953)和德布鲁(1959)提出。这些理论为后续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出发点。
第三个阶段是以一般期望效用理论的发展为标志。这一阶段发展的缘由主要来自于经济学家认识到SEU理论对现实的背离,例如著名的阿莱悖论和埃尔斯伯格悖论,以及依状态(State-dependent)效用等。这些背离促使各种各样的新理论陆续出现。这些新理论的一个共同之处是试图扩展主观期望效用理论的假设,建立更为一般化的理论。同时,将风险和不确定性用于对生产、消费、投资以及分配等各种经济活动,以及对各种经济组织结构的分析大量涌现。这些分析不仅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对现实的分析和解释,同时也改变了经济学自身。
总之,不确定性已经极大地改变了经济学家看待世界的方法,成为推动经济学不断发展的一个十分活跃的增长点。
3.不确定性经济学对现实的分析和解释
现实经济社会通过交易组织经济活动,在其运行中流动着三种事物:产品(和劳务)、货币以及信息。传统经济学对交易的理解是产品和货币的交易,因此就有了供给和需求的传统定义。支付物品者是供给方,而支付货币者是需求方。供求理论也就构成了新古典经济学解释市场组织的基本工具。不确定性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新的工具。
首先,在交易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信息的交流。信息交流的本质是对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处理。处理不确定性和风险同样是经济活动的目的。例如,一个病人到医院看医生,病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不舒服,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此时,他是不确定性的供给者;而医生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医生是不确定性的需求者。从信息的角度讲,病人是信息的需求者,医生是信息的供给者。进一步,一些不确定性可能是这个社会的任何专家都无法解决的,例如一个人的寿命,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一种组织技术来加以解决,例如通过保险公司来分散个人的风险。这样,建立在交易基础上的经济活动的本质也可以看成是通过信息的交流来解决不确定性以及风险问题。这是现代经济学描述和分析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其次,交易中需要货币。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货币本身就是信息交流的工具,但是对货币的功能以及所表示的信息内容的认识较为狭隘,例如认为货币的主要功能是表示价格,而价格反映了资源相对于偏好的稀缺性,这是建立在瓦尔拉斯体系上的认识。但是,我们知道信用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与不确定性以及风险有着本质的联系。如果我们在萨维奇体系上来认识价格时,就可以从概率测度和效用测度来认识货币所表示的价格的意义。不确定性经济学为分析价格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提供了新的分析出发点。
再次,市场参与人可以利用市场来处理不确定性和风险(阿罗一德布鲁)。但是,市场(完全竞争的交易)处理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能力是不完全的,例如经济社会很难构造一个完全复制所有依状态要求权的完美的资产市场。因此市场参与人还需要通过一些非市场特征组织(不完全竞争的交易)来处理不确定性和风险,例如家庭和企业这些非市场特征的经济组织。不确定性以及风险为分析经济社会的多样化的组织方式提供了一个出发点。
最后,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中,消除风险(或者说得到确定的结果)一直是人类努力实现的目标。社会通过构建各种组织与制度来力图做到这一点。但是,人类努力的结果是使得人类生活在一个风险更少的社会中还是一个风险更大的社会中?当人类试图规避风险时,是否踏上了一条悲剧之路一他将面临着更大的风险?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思考这个问题的意义正如熊彼特所言,预言船会沉没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悲观主义者,而相信这个预言的人才是真正的悲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