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经济学

1.马歇尔经济学概述

马歇尔经济学是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总结,是自约翰·穆勒后的又一次综合。 马歇尔经济学的整个经济学体系中真正创新的观点不是很多。主要体现在方法论上“连续原理”为基础的个体分析和需求供给理论中的“弹性概念”,而其他观点主要是对以前经济学家经济学说的继承和发扬。当然,他在自身所处的那个时代各个学派的争论中得到了许多好处,这些争论不但激发了他个人智慧的火花,更为他作一次大的综合提供的丰富的素材。

马歇尔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同时也研究人的学问。这里本质上与传统的经济学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吸收了边际学派的理论分析。他所说的研究人,即研究人的动机。他把人类动机分为两类:追求满足和避免牺牲。人类经济生活由这两类动机支配。前者促进人类的某种经济行为,后者制约人类的某种经济行为。人们的动机从性质上是无法衡量的。经济学家不能衡量心中任何事情本身。但满足和牺牲在程度和数量上却可采用间接的方法,即通过货币作为标准来衡量。因此,经济学主要就是用货币来对活动的动力和阻力来进行分析。这样,马歇尔就使经济学建立在心理分析的基础上。不仅如此,马歇尔还吸收了历史学派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广义界定,主张经济学与社会学合流。

2.马歇尔经济学的理论

价值理论

19世纪最后的20多年里,价值或价格理论是经济学家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J.S.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以前的古典经济理论,把探讨的重点放在供给方面,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则把注意力集中于需求,而且杰文斯及其后来者,更进一步宣称价值完全取决于需求。很难估计这场讨论对马歇尔的相对价格理论的内容和形式的影响。他宣称自己关于价值和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在1870年以前已经形成,但他不会去证明自己理论的原创性,他认为这是愚蠢的自寻烦恼。马歇尔对一些人批评供求分析十分气愤。在供求分析中,他试图调和古典理论和边际效用学派。他的观点是,他为了真理而研究而不是为了和平。而且他的供求分析的形成早于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著作之前。

马歇尔相信,正确理解时间的影响和谨慎处理经济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就可以解决是生产成本还是效用决定价格的争论。最终产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为价格较低时,个人的购买量将较大。供给曲线的形状取决于分析时时段的划分。关于价格的决定,时间越短,需求越重要;时间越长,供给越重要。长期中,如果固定成本存在且供给完全弹性,则价格将完全取决于生产成本。夸大供求中任一方在价格决定中的作用都是没有意义的。马歇尔用类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原因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想找到一个简单原因的任何企图都必将失败。更重要的是,马歇尔坚持认为边际分析被许多经济学家误用。他说,这些经济学家以为是边际价值(成本、效用或生产率)以某种方式决定了整体价值。例如,在分析最终产品的价格时,按马歇尔的观点,说边际效用边际成本决定价格是错误的。马歇尔认为效用或边际成本不决定价格,因为随价格变动的价值是由这些因素在边际上的行为相互决定的。这时,马歇尔再次聪明地运用类推的方法解释了他的观点。杰文斯把价格决定中的主要因素(效用,成本)与价格隔离开来,他在试图寻找一简单因果传导链——生产成本决定供给供给决定边际效用边际效用决定价格——时出现了错误。因为他忽视了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如果把三个球放在一个碗里,一个是边际效用,一个是生产成本,第三个是价格,说任一有球的位置决定了其他球的位置显然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这些球相互决定每一个球的位置。需求供给、价格在边际上相互影响,且相互决定。

马歇尔试图说明他的价格理论与李嘉图的价值理论的关系,以及关于效用、生产成本谁决定价格的争论。马歇尔认为他的理论基本上与李嘉图的一致。但他指出李嘉图认识到了需求的作用,只是因为需求的影响很容易理解而给予了有限的关注,而把他的主要精力用于更困难的成本分析,这一点边际效用学者很难同意。马歇尔发现李嘉图价值理论的生产成本包括了劳动成本资金成本。大多数经济理论史学者认为,这是对李嘉图的过于夸大的解释。依马歇尔的观点,李嘉图的价值理论最主要的缺点是,他不能处理时间的影响且不能明晰地表达他的观点。马歇尔拒绝接受杰文斯和其他边际效用理论学者的说法,他们认为已完全推翻李嘉图的价值理论,而以一个正确的方法即几乎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于需求方面,取代了李嘉图的理论。马歇尔在审查杰文斯对李嘉图理论的扩展和发展时,认为他对李嘉图的处理偏离了李嘉图完整价值理论的基础。

需求理论

马歇尔指出需求对价格决定的影响相当容易理解,这也许是对的。然而有几个关于需求的理论问题,马歇尔并不能令人满意地解答。他似乎意识到这些困难而通过假设避开它们。他对需求理论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用清晰的公式表达了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价格和需求量互相影响,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价格变化和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程度被称之为价格弹性系数,即 eD = — %需求量变化 / %价格变化 = — (△q / q) / (△p / p)

等式右边的负号是因为价格和需求量是负相关的,因此系数通常是一个负数。单个产品价格乘上需求量将等于买者的全部消费或卖者的全部收入。如果价格下降1个百分点,需求量增加1个百分点,则买者总支出或卖者总收益保持不变,即eD = 1。如果某类商品的eD > 1,则称其是价格有弹性,如eD < 1则称其是缺乏弹性。马歇尔还将弹性的概念用于供给,给出了经济学另一极其有用的工具。虽然,价格弹性的观点在更早的文献中有所论述,但只到具有很强数学能力的马歇尔才精确地表述了它,因此,他被认为是价格弹性的发现者。

按马歇尔的观点,个人之所以需要商品是因为可以通过消费获得效用。马歇尔的效用函数的形式是可以相加的,他通过加总消费每一商品的效用得出总效用。消费商品A获得的效用取决于消费A的数量,而不取决于其他商品消费数量。替代和补充关系可以忽略,一个可以相加的效用函数是:U = f1qA + f2qB + f3qC + ...... + fnqn

考虑到替代和补充关系的效用函数表达如下:U = f(qA,qB,qC,......qn)

埃奇沃思和欧文·费雪,这两个马歇尔同时代的人,提出现在更通用的效用函数。我们将简单讨论马歇尔使用可以加总的效用函数的最重要的含义,它与收入效用有关。马歇尔假定效用可以通过价格体系测定。他还认为一组人内部相互之间的比较是可能的,因为在同组比较时,个人的特殊情况被去掉了。

马歇尔第一个表述了通常的需求规律:需求量随价格下降而增加,随价格上升而减小。他注意到罗伯特-吉芬收集的信息,这些信息显示穷人的面包的需求曲线可能向上倾斜;也就是说,对这些人,面包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肉或更昂贵商品的需求的减少,面包消费的增加。

让我们回到推出需求曲线的理论问题,看马歇尔是如何处理的。因为他使用可以相加的效用函数,因此他在用数学推导需求曲线时忽略了替代和补充关系,尽管他讨论过这些问题。马歇尔简单地假设微小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是可忽略的,或者换句话说,任一商品价格的微小变动不影响货币的边际效用。马歇尔通过假定货币边际效用恒定来解决这些理论困难有两个原因:首先,他没有理论工具以明确区分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其次,一个商品价格的微小变动的收入效应非常小,以致于可以略它。

消费者剩余

马歇尔认为当价格少许变动时,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这使得他能在现在称为福利经济学的领域得出某些结论。在这种情况下,马歇尔第一个勇敢地闯入了经济学一个新的领域,以后有大量的文献解释和扩展他的分析。消费者剩余的概念首先是由马歇尔提出的,直到1950年福利经济学的文献仍在讨论这一问题。马歇尔想用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得出福利的结论。他关心的是消费者作为一个整体的剩余而不是单个消费者的剩余,因此,他用的是市场需求曲线,而不是个人需求曲线

可用下图分析消费者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