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经济学

1.什么是战争经济学

  战争经济学主要是研究战争的发生对交战国双方各国经济的影响以及负作用。所谓战争经济学,实际上从战争对经济的影响角度来看,一个就是尽量减少战争对经济的影响,另一个就是从战争中获利。战争经济学的研究可以为避免战争的爆发提供一些理论上的防范和免疫,减少战争发生的几率,从而为避免战争的发生和升级起到缓冲作用。

2.庇古的《战争经济学》

  庇古(1877-1959)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是剑桥学派领袖马歇尔的高足,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授,并担任过国际经济学会名誉会长、英国通货与外汇委员会委员、皇家所得税委员会委员等职。庇古不但在一般经济理论研究中颇有名气,他的研究目光还每每投向经济学的分支领域,成为两门新学科的开创者。1920年,庇古写成了《福利经济学》一书,首创福利经济学的完整体系,被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紧跟此书之后,庇古于1921年出版了《战争经济学》一书,这本书又使他被后人称为“战争经济学的先师”。

经济学分支学科
部门经济学
比较经济学
保险学
不确定性经济学
保险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
财政学
产权经济学
畜牧业经济学
传媒经济学
供应链物流学
第三方物流学
灯塔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服务经济学
非生产领域经济学
分销物流学
风险经济学
法律经济学
房地产经济学
非稀缺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规模经济学
管理经济学
公司金融学
工程经济学
规制经济学
工业经济学
国土经济学
国防经济学
规范经济学
国际统计学
过剩经济学
国际金融学
公共管理学
宏观经济学
海洋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
后勤学
混沌经济学
护理经济学
宏观信息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结构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
经营经济学
经济动力学
公共财政学
计划经济学
经济预测学
基本建设经济学
激进派经济学
金融学
金融工程学
实验金融学
金融市场学
经济控制论
价格经济学
技术经济学
交易成本经济学
建筑经济学
金融经济学
经济伦理学
近代统计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社会学
家庭经济学
军事经济学
经济政策学
家政经济学
科学经济学
凯恩斯经济学
空间经济计量学
快乐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
开发经济学
会计公共关系学
理论经济学
旅游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劳务经济学
流通经济学
林业经济学
劳权经济学
马歇尔经济学
民生经济学
民族经济学
描述统计学
农村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
能源经济学
农业生产经济学
新经济地理学
品牌生态学
品牌经济学
品牌学
区域经济学
穷人经济学
企业物流学
企业经济学
契约经济学
歧视经济学
气象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
人事管理经济学
生产力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
世界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
数理经济学
实验经济学
神经元经济学
商品运输学
商业经济学
社会经济统计学
生物经济学
商品学
数理统计学
水利经济学
商业地理学
投入产出经济学
推断统计学
统计学
土地经济学
图书馆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文化经济学
卫生经济学
物流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技术学
物流会计学
物流经济学
维基经济学
物资经济学
污染经济学
微观信息经济学
消费经济学
心理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
现代物流学
宪政经济学
行为金融学
现代金融学
心理统计学
新货币经济学
新政治经济学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信息系统经济学
运输经济学
演化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邮电通信经济学
渔业经济学
药物经济学
语言经济学
中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
电子商务物流学
资源经济学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战争经济学
知识产品经济学
转轨经济学
综观经济学
自然资源经济学
质量经济学
自然灾害经济学
知识经济学
[编辑]

  庇古的《战争经济学》,以战时经济为中心,全面探讨了战前、战时和战后的战争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他的战争经济理论从总体上看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首先,庇古作为“新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者之一,在基本倾向上,承袭了古典经济学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他的战争经济理论,深受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并以此为主要标志形成了战争经济学的一大流派。其次,庇古的战争经济理论,也受其福利经济学基本理论主张的影响,他的战争经济理论贯穿了一个基本思想,即尽量减轻国民福利的牺牲,为此就要将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给穷人。例如,他之所以强调用征税筹集战费,就是因为在这种方法下,富人担负的战费比例较大。他之所以强调国家对物价实行统制,一个重要原因是制止一些人攫取战时利润而“牺牲一般社会的利益”,“引起社会的嫉恨”。这些思想同他的福利经济学的一些论点是一脉相承的。

3.战争经济与国防经济的关系

  战争经济与国防经济是交叉关系。战争经济学主耍是研究如何使战时动员最大化,以充分保障战争胜利,即战争保障经济学。战争经济学的范围有防务与非防务之分,而国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包括战时和平时的国防经济问题。同时,战争经济学缺少一个效益的概念。国防经济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如何对有限的国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选择,以实现最佳的国防经济效益。而庇古、鲁登道夫等人对战争经济学的研究均未涉及到效益问题。对战争的效益以及战争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的效益,尤其对第二种效益,战争经济学很少考虑。

4.萨伊的战争经济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把他关于人力资本的思想带进了战争经济理论。萨伊认为,一个战士投人战争之前,社会(包括他的父母)对他进行了大量投资。从出生之后的衣食住行,到成长阶段的训练教育等,花去了社会大量费用。他独立之后,社会应收回这笔投资。可是当他在战争中阵亡或致残,则不仅不能偿还投资,可能要变成社会的负担。田此,战争耗费必须考虑伤亡者给社会带宗的无法挽回的损失。另外,萨伊不同意亚当.斯密把士兵称作非生产性工人的说法。他认为,士兵是“破坏性工人”。他们不仅消耗维持自身的产品。而旦,破坏别人艰苦劳动的成果,而自己又得不到任何好处。

5.战争与经济关系的论述

  赫斯特关于战争与经济关系的论述相当广泛。除了1914年出版的《战争的政治经济学》之外;以后又有大量的著述。其中最重要的是战争与时政、战争与工业、战争与经济的关系等方面的理论。

一、战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首先,战争给经济带来的繁荣,只是暂时的。 其次,战争带来的债务,是一种最可怕和最有害的非生产性债务。

二、战争与财政的关系

  第一,仅就经济意义而言,所有用于陆军、海军和毁灭性武器方面的财政支出,都是浪费。 第二,在全世界普遍的、永恒的和平确立之前,为实现这样的和平而支出一些费用,是绝对必要的。 第三,军事开支的数量,只限于保卫国家的安全,使之免受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