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控制

1.什么是经济控制

  经济控制是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完成的情况,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经济目标和计划得以实现的一种管理活动。

2.经济控制的前提[1]

  一是明确的计划指标。这是实现经济控制的基本依据。在实施经济控制之前,首先必须有确定的计划指标,并且计划指标越明确、全面和完整,经济控制的效果就会越好。如果编制的计划指标不明确、不全面、不完整。管理者事先不清楚奋斗的目标是什么,那么也就无法确定所需控制的经济活动是否在实现预定的目标。所以,编制计划是实现经济控制的先决条件

  二是要有明确的控制主体。经济控制就是通过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来确保计划任务的实现,为此,就必须有明确的控制主体。这就是说,应该由谁来进行经济控制。如果控制主体不明确,也就不知道哪个部门应承担产生偏差的责任和应由谁来采取纠正措施。只知道问题,而不知道问题应由谁负责,偏差也就无法纠正。这样,经济控制工作也就无法进行。所以,建立明确的控制主体是实现经济控制的又一基本前提。这两个基本前提都明确了,才有可能实现有效的经济控制。

3.经济控制的基础[1]

  经济控制作为经济管理的一个基本职能,是以经济信息为基础来实现其控制职能的。如果没有经济信息,也就无所谓经济控制,任何经济控制活动,都离不开经济信息,正是由于经济信息与经济控制的有机结合,才使得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得以实现。经济控制的特点就在于信息、物质和能量的巧妙结合,通过经济信息去指挥和调节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

  经济控制的主要任务是维护经济活动按照预定的目标和轨迹进行正常运行,以取得理想经济效益,实现生产经营目标。当一项经济活动进入运行之后,由于各种不确定的随机因素的干扰,经济活动的发展往往会偏离计划的正常轨道,产生各种偏差。经济控制就是要控制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尽可能地消除偏差和保证经济活动按预定的轨道顺利发展。经济控制机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就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加工、传递反映经济活动变化的各种信息资料,并将这些经济信息资料与原来的计划进行比较,对照方案的要求,就可以查明产生偏差的环节及原因,完成控制的任务,这是经济信息的反馈控制。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通过反馈回路不断地返送回来,为我们进行经济控制提供了对象,便于我们进行有针对性地反馈控制。从控制论的角度来讲,经济控制还有另外一种形式,那就是直接控制,即控制主体依据预先确定的计划指标,对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要素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它们不能脱离计划指标,沿着既定的目标运行。这里,计划和目标信息起到了直接控制的作用。由此可见,无论是直接控制,或者是间接控制,都是以经济信息为基础的,没有计划和目标信息,就没有控制的依据,没有反馈信息,经济控制就失去了控制的对象。

4.经济控制的性质[2]

  经济控制概念的提出,其一,它是为了和控制的一般概念相区分;其二,它重点强调了我们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而不是其他管理;其三,它强调经济管理活动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历史阶段都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我们的研究对象是指现阶段的经济活动、经济管理和经济控制。因而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体分析,经济控制的性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性特征

  目前,世界各国为了自己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视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控制。这都要求我们更深刻、更精确地了解经济运行机制运行过程,熟悉、掌握、运用支配经济运行和演变的具体规律。经济管理的这些任务的加重和现代化特点,决定了经济控制的现代性特征。

  (二)系统性特征

  系统性,是指运用系统的方法去认识和控制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现阶段,各国越来越多地参与世界经济交往,越来越大规模地采用先进技术,现代经济已变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庞大的系统经济系统的运行,总含有一定的结果,总是要达到一定的目标和标准。因而要控制经济系统的良好运行必然要选择、认识和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三)人员控制性特征

  经济控制作为管理活动的重要职能和重要手段,必然要涉及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经济管理中的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在经济活动中是处在核心地位的,所以要实施有效控制,必须重视并抓好对人员的控制。经济控制中对人员的控制包括人员配备、实施评价和再定位三个基本方面。如果一个组织、一个单位、一个企业的人员配备能尽力作到适时、适势、合情、合理,那么一定可以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并充分发挥团队精神集体智慧去完成既定的经济任务与目标。

  (四)借鉴性特征

  随着人们对经济管理过程尽可能最优化的追求,随着管理方法日趋现代化的趋势,控制论做为人们认识和管理的有力工具,被广泛应用到经济领域,使得今天我们实施的经济管理控制呈现出较强的借鉴性和综合性特征。比如,人们愈来愈多地利用控制论所提供的分析和预测方法,分析和把握经济活动未来的发展走向,提早测算出结果,然后对人们的经济活动采取加速或延缓措施,人们用这种方法自觉地控制着整个经济活动的运行。

  (五)适时、经济、灵活性特征

  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应该是准确的、及时的、经济的、灵活的和通俗的。它采用合理的标准,具有战略性高度,强调例外情况的存在,并且能指明纠正问题的方向。经济管理控制也要求以以上标准作为衡量控制是否有效的尺度。并且,在具体控制中也要求管理人员把以上尺度当作管理原则。

  控制的准确性是讲,一个提供不准确信息的控制系统将会导致管理层在应该采取行动的时候而并没有行动,或根本没有问题时而采取行动。适时性,是指最好的信息如果过时了,也将是毫无用处的。情况千变万化,从发现问题到采取措施纠偏,本身就有一个过程。一方面要及时地传递信息采取措施,避免时过境迁,使控制失去效果;另一方面要估计可能发生的变化,使采取的措施与已变化了的情况相适应,即措施的安排应有超前的考虑。经济性是指,一个控制系统在运用过程中,从经济角度上看必须是合理的。任何控制系统产生的效果都必须与其成本进行比较。为了使成本最少,管理层应该尝试使用能产生期望结果的最少量的控制。关于控制的灵活性,尽管人们努力探索未来、预测未来,但影响预测结果的因素可能会发生变化,也可能还有未知影响因素存在。控制系统应该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各种不同的变化,或利用各种新的机会,不断调整其控制方式。不能从自己喜爱或惯用的角度来选择控制的方式,而应从实际情况的需要和可能出发选择控制方式。

5.经济控制的过程[2]

  经济控制的性质决定了经济控制的基本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系统控制,二是具体经济活动控制。两者有着显著区别,在实践上又紧密联系。

  (一)经济系统控制过程

  一个经济系统通常是指某一地域范围内、或某一产业范围内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共存的社会经济格局。比如省市经济、县域经济工业经济、农村经济等。这些经济系统通常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分别包括受控系统、环境系统和控制系统。三者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体。在对其进行控制时往往采用多目标控制方式。人们追求最优目标,但实践中的控制标准是能达到令人满意就可以了。经济系统的控制过程是一个若干变量交互作用的过程(见图)。

经济系统框图

  1.控制变量。又称政策变量、手段或工具,它表示控制系统对受控系统的影响。它包括财政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杠杆等。控制系统利用这些变量,可使受控系统实现一定的目标。

  2.输入变量。受控系统除受控制变量影响外,它还受环境的影响,这就是输人变量。对一个经济系统来讲,其外部经济形势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新技术革命的浪潮等等,都是输入变量。同时,环境不仅影响受控系统,而且还影响控制系统。

  3.状态变量。一般讲,状态变量是客观存在着的经济营运要素。状态变量的选取取决于要分析的问题。如,当前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点的确认和对它们的控制,各个经济增长点就是状态变量。

  4.输出变量。输出变量是系统对控制系统的反应和对环境的影响。经济系统的输出既包括结果总量,即生产产量、服务商誉等;同时又包括环境的污染与治理资源的利用与再生等等。输出变量通常由各种统计报表反映。

  (二)具体经济活动的控制过程

  具体经济活动是相对于经济系统大概念而言,有自己特殊活动性质和工作任务的各个子系统或项目的统称。比如,企业经营中的生产劳动、技术创新与进步、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环保工作等;宏观经济中的财政税收进出口贸易、借用外资等,它们都是具体的经济活动。为了达到对具体经济活动的控制,一个正式控制模型往往需要六个相互联系的步骤(图)。

控制过程图

  1.限定子系统范围。要控制就要建立一项正规的控制模型。如,造酒厂对生产进行控制就需要控制酿造时间、温度,要进行抽样、化验、储存等,始终围绕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方面进行控制。所以,要实施一项正规的控制,首先要明确控制是为谁制定的,目的是什么,即确定子系统的边界。

  2.识别所要测量项目的特性。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特性,有不同的关键点,需要区别对待,重点关照。比如在酿造啤酒的过程中,影响啤酒质量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因素是水的质量、酿造的温度、以及酿造时间。这三个因素控制好了,就能保证啤酒的质量。一般讲,管理者要善于把项目中那些能够测量的特性挑选出来,重点给予控制。

  3.订立标准。标准是衡量实际工作绩效的依据和准绳。标准与组织目标相联系,但它不等于组织目标。订立标准必须根据具体的作业特点设置标准。例如工时定额单位产品成本等。标准最好是定量的,若有些项目不易量化,那也应该提出一些定性的标准。

  4.收集数据。收集数据是为了获得每一个预定特性达到的度与量的情况。收集数据工作可以由人来做也可以由机器来做。高层管理者为了得到高质量的数据和信息,可以建立专门的部门来做这些工作。

  5.衡量绩效。衡量绩效的实质就是评估实际工作的优劣。它的基本前提是先找出实际工作情况与标准之间的偏差信息,然后依据这种信息来评估。控制的目的不是为了衡量绩效,而是为了达到预定的绩效。所以,在控制过程中要预测可能出现的偏差,争取做到控制在先。

  6.诊断与更正。诊断,包括估价偏差的类型和数量并寻找产生偏差的原因。诊断之后,并不是任何偏差都需要采取更正行动。仅在偏差较大又影响到目标时才需要采取行动。实际控制中,因为产生偏差的原因是复杂的,所以更正行动可能是各式各样的,如调整人力和设备、加强教育与管理、明确职责分工、重新拟定目标等。

6.经济控制的类型[2]

  经济控制的种类很多,从不同角度划分有不同的控制类别,下边我们介绍几种常用的控制类型。

  (一)自力控制和他力控制

  按照控制在一个系统关系中的地位划分,可分为自力控制和他力控制。自力控制,是指进行经济活动的组织及主管部门,对本身的经济行为进行自我监督与调节,所以有时也被称做内部控制。他力控制,是指经济组织的经济行为要接受专门的经济管理机关和组织的监管、督促和调节,他力控制也被人称为外部控制。在实际经济运行的过程中,自力控制和他力控制往往是共同发生作用,两种控制共施,既给系统下的子系统以活力和活动的自主权,同时也要求子系统必须为整个大系统实现组织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自力控制和他力控制的有机联系和对经济活动的协同调控作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就是自力控制和他力控制有机联系和协同作用的运动过程。

  (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按照控制手段的实施方式,可以把控制划分为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在现代经济管理活动中,人们把直接控制理解为通过行政手段,控制者与被控制对象直接接触。比如现场指挥,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国家对企业具有直接干预权,那时候上级机关可以向企业下达产品品种、产值、利润指令性计划,企业必须按这种指令性计划安排生产活动,这些都是直接控制。直接控制的应用存在着某些界限,超出这个界限就会起负作用。

  在现代经济管理活动中,人们习惯于把利用经济杠杆进行控制称为间接控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控制应坚持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同时使用,并以间接控制为主。宏观经济的间接控制,就是国民经济的管理控制系统经济方法法律方法为主要手段,对经济组织和个人的经济行为进行协调和监督。宏观经济的直接控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要发挥它的基本作用,如对重要物资的国家定价;对外汇汇率进行国家统管;必要时对股市进行干预;明令取消传销方式;严禁非法集资筹资等。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二者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二者在实际控制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预防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

  按照控制活动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实施的时间不同,可分为预防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也有人称三者为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预防控制,是指在一项计划实施前,为了防止将来执行过程中各种资源在质和量上可能产生偏差而采取的管理活动。这种控制的具体内容,是围绕如何执行计划,制定措施、规章以及各种说明书,规定执行计划和完成任务的各项要求,落实管理者的职责和人员配置等。现场控制,是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由管理人员亲自观察被控制人员的实际操作,指导其按规定的方式行事,讲程序、讲规范、讲质量等,保证目标的实现。这种控制的具体内容,包括管理者给下级解释计划指标的含义,提供恰当的工作方法,亲临现场检查任务完成的情况,帮助下级提出纠正偏差的措施等。反馈控制,是指根据经济活动结果来指导制订下一个周期经济活动的目标计划。这种控制的具体内容,包括实际成果同计划指标的比较,及单一效益鉴定同综合效益一起的鉴定,并以过去(上一个周期)的数据为基础,指导将来(下一个周期)的行为。

7.经济控制的作用[3]

  1.经济控制能够使经济实践活动符合于经济计划

  如果说编制经济计划是为了谋求一致的、完整的和彼此衔接的经济行动的话。那么,经济控制则可以使经济实践活动符合于经济计划。

  经济控制的必要性首先是由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所决定的。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可能会使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依次下降,但不会完全消失。通过经济控制,才能使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获得比较确定的结果。经济控制的必要性,还因为所编制的计划本身不可能总是完美无缺。经济控制可以使计划的缺陷得到弥补,最后,经济控制的必要性是因为某计划的执行人缺乏知识、经验、判断力或责任心以及组织机构责任结构方面的缺点,也会造成计划实施中的偏差,也需要通过控制加以纠正。

  2.经济控制能够把不符合要求的活动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经济控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确保经济活动决策目标的实现。

  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经济管理人员知识、经验、责任心等方面的缺陷不只是表现在计划的执行中发生的偏差上,也可能发生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等环节上。因此,控制的作用不仅仅表现为纠正计划的偏差,而应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和更广泛的范围内发挥它的作用,以确保经济决策目标的最终实现。

  由于管理工作中的失误,或者是经济活动在动态的发展中产生了新的变化,使管理工作的主观与经济活动的客观不相吻合的时候,经济控制就可以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如果指挥和协调的工,作不当,应该纠正指挥和协调工作中的偏差,如果计划编制不当,应该纠正计划编制中的偏差?如果决策不当,应该纠正决策中的偏差。如果组织机构和责任结构不当,应该纠正组织机构和责任结构中的偏差等等。在有些情况下。控制也可能导致确定新的目标提出新的计划,改变组织机构和责任结构,改变人员配备或者改变指导初指挥的方法等等。

  3.经济控制可以使经济管理工作成为一个封闭系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系统必须是开放的,但是,经济管理系统又必须是封闭的。如果经济管理系统不是封闭的,经济管理系统也就无法发挥它的作用。只有在封闭的条件下,才能确定经济活动的轨迹,确保经济活动要素的合理组合,明确责任关系,保证经济目标的实现。

  经济控制系统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个信息反馈系统。信息的反馈必须在一个封闭的回路中才能实现。就一个经济活动系统来讲。信息流只是资金流物流和人流的标志,信息流的回路要以资金流、物流和人流的正确循环为基础。为此就要对资金流、物流和人流的输入、运营和输出进行控制。没有控制也就没有回路,没有封闭。

  4.经济控制能够正确地调节人们的经济行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都是相对独立的。在一个微观经济系统内部,每个人的行为也总是具有某种相对的独立性,这是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从整个经济活动系统来看,又要求人们的活动必须具有整体性和联系性,从宏观经济来看,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又要有一个协调发展的问题。为了保持社会总供给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在搞活微观的同时实行宏观管理。也就是说。要按照经济发展总体的要求,调节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经济控制论正是被看成是耦合系统的控制和调节行为的科学。经济控制可以按照所需要的方向控制经济过程的模式和行为,可以调节和控制经济活动中诸要素的优化组合,对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技术资源资金组合、运行的方向和数量进行正确的控制。这种经济控制,也是取得良好的宏观经济效益微观经济效益的必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