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杠杆概述
经济杠杆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或经济组织利用价值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影响、调节和控制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经济活动,以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经济手段。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奖金、汇率,等等。
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各个经济单位作为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除了根本利益一致外,还存在着物质利益上的差别和矛盾,同时,劳动者个人也还存在着物质利益的差别。在这种经济条件下,有计划地领导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不仅要采用行政手段,而且要重视利用经济手段,通过多种经济杠杆,使各个经济单位和劳动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国家计划的实现。
运用经济杠杆,就是根据国家或经济组织的既定目标,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对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单位和当事人造成有利条件或不利条件。利用这种经济利益的变动作为阀门,以影响、调节、控制它们的经济活动,促进或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
2.经济杠杆的调节手段
社会主义的经济杠杆比较重要的有:
3.中国经济杠杆运用情况
在中国,运用经济杠杆管理经济,是改革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内容。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分重视对各种经济杠杆的利用。各项基本建设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实行贷款,推行利改税和各种形式的利润留成制度。采用各种不同的工资形式,恢复奖金,改革价格体制等,都已收到良好的效果。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我们过去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推行经济运行,而长期忽视运用经济杠杆进行调节。学会掌握经济杠杆,并且把领导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到这一方面来,应该成为各级经济部门特别是综合经济部门的重要任务。”
为了运用好经济杠杆,趋利避害,需要做好下列工作:
①从实际出发,以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依据;
②做好经济情报、经济信息和经济预测工作。掌握经济动态,灵活地运用各种经济杠杆;
③协调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使它们沿着同一个方向互相配合,协同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