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社会经济学
2.社会经济学的历史发展[1]
西蒙德.德.西斯蒙第是社会经济学的始祖,他1819年撰写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新原理或论财富同人口的关系》一书是社会经济学的奠基著作。讨论社会经济学的历史发展沿革就从这里开始。
- 1819年——资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时代的社会经济学
(一)社会经济学的奠定基础
西蒙德.德.西斯蒙第(1773—1842)是社会经济学创始人即“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创始人。他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
西斯蒙第所处的那个动乱时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工业革命时期,社会产生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亚当.斯密所说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的生产目标和经济形式,即主观为自己、客观也为自己和经济危机的频繁产生。
诚然,“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可是,巨大的生产力并没有使整个社会居民从中获益。更为严重的是,新型工业社会在经历了1816—1822年、1825—1831年和1839—1842年的经济危机之后,工人、农民和其他社会下层群众的生活更加艰难,前途更加渺茫。工人游行示威、和平反抗,资产阶级政府一点也不怜惜他们手中的子弹。1819年8月在曼彻斯特,军队朝着5-8万前来游行示威的人群开火,枪杀8人,打伤400人。但是,经济学界的领军人物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詹姆斯·穆勒等却提不出任何有远见的见解或政策以改善工业化所带来的弊端,相反,他们认为对贫困人口的关怀将刺激人口增长。因此在对《救济法》的讨论中,一些人说这干扰了自由,违反了政治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的终极原理就是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而经济周期和失业等一系列问题最好由自我调控的市场机制解决。就是在这种社会经济背景下,西斯蒙第进入了政治经济学领域,并提出了另外一种观察社会经济生活的理论与方法。正是西斯蒙第对社会不公正现象坚决、毫不妥协的激烈反映,引起了两个世纪以来政治经济学内部各派的巨大反响。
1803年西斯蒙第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关于商业财富》,据作者讲,他写作此书的目的是向法国人介绍亚当.斯密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原理。随后他花了10年时间研究意大利共和国历史,完成了十六卷的作品《意大利共和国史》(1815)。也正是在1815年,西斯蒙第被邀请为负有声望的《布鲁斯特.艾丁伯格百科全书》写一篇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文章。编辑部要求作者根据自己的思路以简洁明了的方法论述。这样,西斯蒙第决定“自我奋斗”,根据自己的记忆和对经济生活的观察来写。随着理论研究的向纵深发展,西斯蒙第不但越来越坚信自己对亚当.斯密的修改是重要和正确的,而且向当时所谓“为生产而生产”的主流经济学派提出了挑战,开始对“物质财富越增加,群众的贫苦越严重,生产各种财富的阶级越接近一无所有的贫苦境地”的资本主义生产新现象进行揭示。西斯蒙第终于“在政治经济学上开辟了一个时代”。
(二)西蒙德.德.西斯蒙第学说的开创意义及影响
西斯蒙第学说问世,无论是法国还是英国,都没有人感兴趣。但他坚信“事实更为顽强和更具有反叛性”。他对他的追随者说:“即使认为如果没有被听过就可以驳斥的话,事实也不会少表现自己的生命力。事实常在被忽视之处出现,无论政府设计得多么精巧,事实也会用它全身的力量压倒它,它们会在作者庆贺自己胜利、批驳所有对手时压倒和抛弃该理论。”西斯蒙第学说就是用事实说话的学说,他的信念还有现实意义。
1、“在政治经济学上开辟了一个时代”
西斯蒙第“在政治经济学上开辟了一个时代”,这是马克思对西斯蒙第学说的评价。怎么理解“开辟了一个时代”?亚当.斯密创立政治经济学说时,资产阶级还没有取得统治地位,所以亚当.斯密的“国家不要干预”、“元首不要干预”的政策主张带有明显的反封建的革命意义,不曾想,这成为西方经济学不可动摇的教义,成为他们无视社会经济生活各种矛盾的借口。以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派虽然意识到工资与利润对立,利润与地租对立,但他们认为这是不可更改的自然现象。西斯蒙第为了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毫不犹豫地指责资本主义的发展,抨击后果严重的自由竞争,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劳动人民休养生息的改革主张。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斯蒙第“在政治经济学上开辟了一个时代”。
2、奠定了社会经济学前提和理论基础
社会经济学的前提是人比物质更重要。“人比物质更重要”思想所要揭示的是在物掩盖下的人剥削人关系。资产阶级学者为了掩饰人剥削人的不公平制度,一直主张经济学只开展经济增长及其办法的研究,用中国某些主流经济学家的话说,“只要抓总量增加。不必管分配。”“经济学不讲道德。”西斯蒙第认为 “财富正是属于人而且为人所享受的”,他还强调,“提防不看事实的思想普遍发展,特别提防不考虑创造财富的人的痛苦、认为财富就是大家利益的谬论”。
社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是劳动价值论;二是通过改革实现目标。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及其转化机制。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具体是指农民、工人、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主,社会经济学以劳动价值论作为基础理论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所谓转化机制就是在现有条件下、自上而下地寻求改变现状的办法,并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所以属于改革的范畴。西斯蒙第赞成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说“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另外一方面他又声称,“我们几乎始终呼吁亚当.斯密所摈弃的政府干预。”
3、完整、天才、科学的产权理论构想
西斯蒙第提出了完整、天才、科学的产权理论构想。我们用“完整、天才、科学”几个词修饰、形容和描述西斯蒙第的产权理论,是因为当代人们把产权理论践踏成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西斯蒙第的产权理论是一个包括物权、产权、劳力权的实现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在内的完整思想体系。当代坚持“国有化”的产权理论学派把产权改革搞成对“物”的调整和重组,目标是实现物权主体多元化;而坚持“私有化”的产权理论学派把产权改革搞成对“精英”(经营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补偿,目标是和物权主体分享收益。西斯蒙第主张的劳力权即工人应该“在他献出自己血汗的企业中得到一份权利和一份财产”则同时被他们搞“忘记” 了。
(三)西蒙德.德.西斯蒙第学说的历史局限性分析
西蒙德.德.西斯蒙第学说的局限性是整个政治经济学说的局限性。历史进入十九世纪,政治经济学分裂了。一是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即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二是反映无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三是反映“中间等级”利益和愿望的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庸俗经济学的阶级局限性不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西斯蒙第学说两面性是这样分析的,“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功绩,在于它最早揭露了资产阶级经济学为资本主义辩护的虚伪性,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但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了解资本主义大生产代替小生产的必然性和历史进步作用,把小生产理想化,企图按小生产的规范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因而只是一种空想,与历史发展背道而驰。”这段分析客观、忠实地转述了《共产党宣言》的理论观点。当时看来可能是正确的,现在来看“资本主义大生产代替小生产的必然性”的判断就值得怀疑了。
正是因为有了“大生产代替小生产”的所谓历史必然性认识,所以不管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还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其目标任务不仅要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剥夺地主阶级的财产,同时也要剥夺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的财产。中国直到科学发展观(2004)提出之前,用剥夺农民的方式发展工业、建设城市的路线仍然是一如既往地在贯彻执行。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恐怕需要重新评价了。
- 1902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社会经济学
(一)约翰.A.霍布森生活的年代及生平简介
约翰.A.霍布森(1858—1940)有幸在马歇尔学派称霸的全盛时期使自己成为大异教徒并且一直活到这种身份成为光荣标志的时期。我们以1902年作为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学的时代划分标志,因为这一年约翰.A.霍布森出版了在学术理论界认为是经典的《帝国主义之研究》一书。
约翰.A.霍布森出生于英格兰中部地区的一个中等规模工业城镇的中等社会阶层家庭,父亲是一家报社的编辑和合伙人,他年轻时在牛津学习古典文学,学成后回家帮助父亲办报。他的经济学理论完全是依靠自学获得的,在认识上就出现这样一种的尖锐对立:他能理解受过训练的经济学家不肯去理解的问题,却又始终理解不了受过训练的经济学家认为理所当然的问题(熊彼特语)。他进入经济学领域是“被迫”而不是主动的。1883—1894年英国遭遇经济衰退,一个有23名成员(包括两位经济学家)的皇家委员会在1886年提交的报告中称,经济衰退是因为英国的经济对手制定的不公平的关税政策导致生产过剩,是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主犯。霍布森在A.F.马默里这位伦敦商人和登山家的说服和鼓动下,两人联手写出了《工业生理学》(1889)一书,该书认为“储蓄过度应为贸易不良时期的失业负责任”。从此,霍布森在长达50多年里致力于社会经济学的研究,与西斯蒙第不同的地方在于,一个侧重微观,一个侧重宏观。
霍布森一生著作颇丰,除了50多部专著之外,还发表了100多篇文章,他虽然受到了主流经济学家们的不公正待遇,但其社会影响是相当大的。在英国,他被视为工党的“教父”;在美国,社会学的创始人约翰.雷恩信奉霍布森的学说,并协助创立了社会经济学会,创办刊物《社会经济学评论》。霍布森对社会经济学的形成和确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二)约翰.A.霍布森学说的异端特征及影响
霍布森的学说没有被经济学主流派所认同,但他还是应该十分地欣慰,因为一个接一个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工作时间和使用童工的法律规定,积极控制失业和采纳意外保险,并实施医疗保健制度等一系列措施,还对最低工资制度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霍布森的学说为什么不能被经济学主流派所接受,我们只能从比较分析中去了解了。
1、专业视角和孤立视角、开放视角的复杂关系
以新古典(庸俗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均衡理论和边际分析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是经济学人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但是,我们必须懂得,任何一门知识体系只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了解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并不是事物本身。就说“经济人”假设,至少有两条没有获得学界认同,一是假定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二是这个假定本身,那有与社会能割裂开来的什么“经济人”?其实,这只不过是对人的“物质”属性的一种抽象。
霍布森用社会的观点或者说用开放的观点观察经济生活,紧贴现实社会生活实际,同情劳苦大众,所以他的作品充满生气,积极进取。问题在于,科学研究不能始终停留在“游击战阶段”。对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认识,从“游击战”开始是十分正常的,在掌握大量证据的基础之上,就必须从专业或者是从学说史的角度做出判断:如果这门学科主流是好的或是可以接受的,就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修改、发展和完善;如果这门学科主流不好或根本就不能接受,就另起炉灶,比方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其本质是资本家利益在观念上的反映,中国的经济理论就不能照抄照搬现代主流经济学,必须另起炉灶;如果这门学科对象本身无法涵盖所观察的社会经济生活,就建立新的学科。后面两种情况就需要“运动战”和“攻坚战”了。
霍布森的理论研究没有“运动战”和“攻坚战”的内容,缺乏专业视角;现代主流经济学有专业视角,可他们在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增加国民财富的圈子里把自己封闭起来了。从事基础理论研究,这两方面的教训都需要认真记取。
2、价值偏好和数学方向、道德方向的复杂关系
经济关系也就是每个人的切身物质利益关系,学者研究经济理论会有自己的价值偏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现代主流经济学为了掩盖替资本家辩护的价值取向,标榜自己的不偏不倚的纯粹科学研究,其必然前景是经济学的数学化方向。霍布森否定了事实可与价值相分离的论断,批判了经济理论研究中的过分抽象化和数量化倾向。他认为,“应该这样”是不能与“是怎样”分开的;相反,二者紧密相关。他进而得出结论,“伦理从未‘入侵’经济问题,经济事务本身就具有伦理性和经济性。”“应该这样”和伦理性问题是不能用数量方法来表达的。
霍布森承认经济事务中的伦理性本身没有错,不用说社会科学要讲伦理性,就是自然科学同样也要讲伦理性。但是,霍布森用伦理作为自己基本的分析工具,使经济学向着道德化的方向发展,却是根本错误的。诚然,“应该这样”是不能与“是怎样”分开的,但是,我们在做出“是怎样”的判断时,绝对不能受 “应该这样”的干扰和扭曲,否则就无真理可言。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理论,价值偏好是十分明确的,可是,马克思在问题的整个分析过程却没有主观的价值偏好,而是按照公平的等价交换的原则计算出来的。这样得出的“是怎样”的科学结论才具有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永久魅力,至于说“应该这样”是个选择问题,两者的界限不能混淆。
霍布森批判不讲道德、往数学化方向发展的现代主流经济学是完全正确的,但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或基本结论却不是从道德原理中推演出来的,所以经济学的道德化方向也不可取。数学化和道德化均不可取。
3、宏观调控和市场神话、政府干预的复杂关系
把反映供给与需求关系的萨伊定律绝对化就是“市场神话”。霍布森反对“市场神话”,主张政府干预,这是霍布森得到凯恩斯认同的基本原因。现在看来,“市场神话”不可取,把宏观调控与政府干预等同起来也不可取,但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没有创立之前,这些复杂关系很难理清,就是理清了,也没有办法解决。
(三)约翰.A.霍布森遭遇与社会经济学命运
从学科建设角度讲,约翰.A.霍布森是个悲剧人物,他奋斗拼搏了一身,撰写的东西也不少,可是,他既没有获得经济学主流派的认同,社会经济学也没有通过他的手而建立起来,这些教训需要认真总结。
1、理论歧路——种别人田,废自己地
霍布森在理论战线上打拼了50多年,第一个教训就是他种别人田,废自己地。我们在社会经济学的对象一文中已经说了,他同西斯蒙第一样,对主流经济学一个劲地评头品足,总在“纠错”,总想“力挽狂澜”,改造经济学。如此一来,既不能正确评价经济学的功过,也失去了自我。 马克思也对庸俗经济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但马克思没有荒废自己的地。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剩余价值理论,二是历史唯物主义。我们设想一下,如果马克思也是一味地批判别人,自己没有沉下心来写出《资本论》,创造出自己独立的观察世界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会有两大发现?马克思在科学史上能获得那样崇高的地位?
2、挑战对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列宁在评介马克思学说的时候,曾说马克思通晓人类全部知识财富,这当然是形容。马克思通晓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这是确定无疑的。所以,无论马克思学说的敌人,还是马克思学说的朋友,都承认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厚重感和迷人心智的完美逻辑,自然不能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懈可击的评价符合实际。
霍布森比古典经济学家或者说比马克思他们幸运,他见证和经历了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的历史阶段,他在《帝国主义之研究》一书中,采取了与帝国主义辩护士完全不同的立场,揭示了帝国主义一些重要的本质特征,以及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犯下的种种罪恶,可是,由于经济理论知识的欠缺,看不到经济全球化或国际分工的历史必然性,他不懂得,我们反对和否定的东西是经济全球化或国际分工过程中的剥削和掠夺行为,而不反对和否定经济全球化或国际分工本身。所以,霍布森否认“帝国主义的不可避免性”,他主张通过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避免错误的帝国主义政策!
3、学科建设——方位多角,对象一个
方位多角,对象一个,这是学科建设的常识和基本功。贝克尔构造的“经济学帝国主义”之所以破产,运用的却是“方位唯一,对象多元”方法。霍布森的研究方法虽然表现得不是这么极端,但基本思路是一样的。霍布森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是社会的伦理道德,给人的感觉就是,既不能说他的道理不对,恍惚又觉得他没有说到点子上。马克思的学说运用了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法学等的知识和方法,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还运用了结构主义、系统论等的知识和方法,可是,马克思学说的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读马克思的书,给人鞭辟入里或入木三分的感觉,恐怕道理就在这里。
- 21世纪——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社会经济学
社会经济学从历史的后台走到了历史的前台,是因为时代主题变了。19-20世纪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工业社会。工业社会里,人与自然的关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是生产力的内涵;人与人的关系,征服农民、改造农民是生产关系的本质,无产阶级是征服农民、改造农民的结果;国家与国家的交往,征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改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是基本的国际关系,中国就曾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哪里有征服,那里就有反征服;哪里有改造,那里就有反改造;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战争与革命是征服、改造的反动,战争与革命是征服、改造的结果。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为了生存向主流社会抗争,反映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利益、愿望和要求的社会经济学,不为主流社会所认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21世纪,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征服、改造一整套旧观念和旧制度被迫放进了历史博物馆。彼此适应、相互提高日益成为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交往的一种新型关系。彼此适应、相互提高带来了生产方式多元化、利益主题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多元化是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标志和象征。实现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体面劳动,建立公正公平的和谐社会,是时代的共同呼声。重建社会经济学是历史使命,也是历史机遇。
3.社会经济学的核心主题
4.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我们把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及其转化机制确定为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含着前后相关的两个问题,一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范畴是怎么来的;二是这样思考的依据是什么。
- 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范畴来源
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20多年里,对于“三农”问题,中共中央发了7个“一号文件”;失业问题,社会除了逐步建立和完善保障制度之外,央行等4家宏观决策机构于2002年12月,颁布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中小企业问题,政府更是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直至2002年6月29日“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这样,对它们进行科学抽象和综合研究,就存在一个客观的现实基础;把这些群体共同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共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共同的要求和愿望,抽象出来进行综合研究,是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这就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范畴对象及来源。 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与社会保障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不同。第一,前者具体是指农民、失业工人、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主,偏重于对象的机会缺失,后者具体是指老、弱、病、残以及妇女和儿童,偏重于对象的生理特点;第二,前者一般都有劳动能力,一部分人还有科技能力和管理能力,其中不乏创造性人才,需要的是公平、合理的机会,后者一般都缺乏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需要的是社会的救济和关爱;所以第三,研究前者的目的为了发现、发明或创建新的社会运行机制,研究后者的目的是为了完善社会分配救助办法。
我们之所以把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与社会保障意义上弱势群体区别开来,目的之一就是要把社会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区别开来。
- 社会经济学重建的确定依据
社会经济学重建的确定依据来自历史的思想材料和现实的社会实践两个方面。
第一,历史的思想材料。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重建社会经济学也不例外。我们通过学术检索和学术追踪,确认西斯蒙第是社会经济学的创始人。社会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虽然叫《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但内容却是反映小生产者的利益并为之服务的知识体系,《共产党宣言》称之为“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理也在这里。
第二,现实的社会实践。除了宗教,实证哲学和唯物辩证法都承认,理论来源于实践。即便科学史上没有社会经济学或“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我们也要创造这样一种知识体系出来。因为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是客观存在,社会为转化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出台了那么多的政策和法规,作为理论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不能熟视无睹,必须面对,必须对这种社会现象给予科学解释和系统说明。
5.社会经济学流派
到目前为止,社会经济学内部已经形成了两个流派:一个是古典传统“福利导向”的社会经济学,简称“福利学派”;一个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等人在“经济帝国”思想支配下创建的社会经济学,简称“帝国学派”。但中国理论工作者的研究作力点:其一,不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而是发现或设计新的社会运行机制,使社会群体有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公平机会,这是与“福利学派”的区别;其二,不单要分析解剖影响人们安全的各种社会现象,更要对形成物欲横流、以强凌弱社会的运行机制进行全面反思,这是与“帝国学派”的区别。
总之,社会经济学面临双重使命:一是阐明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研究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的转化机制。今天的中国,自然和谐,社会和谐,日益成为社会的共识和追求。要求根据条件使参与创造国民财富的各种要素的贡献与回报保持对称,基本均衡,既是和谐的物质基础,也是和谐的制度保证,更是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问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