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

1.什么是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是在18一19世纪形成的。其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欧洲社会大变革的结果,是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的产物,也是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技术革命发展的产物。在社会革命过程中,人们需要对社会发展规律作出解释,而自然科学的发展又直接促使人们对社会的研究采取各种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最终引起社会科学的产生。[1]

2.社会科学的形成[1]

  1.社会变革促使社会科学产生

  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中世纪宗教的黑暗统治,整个欧洲进人了一场社会大变革运动之中。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资本主义开始在欧洲得到传播。工业革命迫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速了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转移,同时促使社会财富逐渐积聚在新兴的资产阶级手中,形成了各种新的社会阶层机器大工业的普及,改变了传统行会的手工业生产模式,使传统的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形成了许多新的社会组织。新技术的运用也直接推动了生产力的变革,使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以增长。生产的扩大和市场繁荣,促成了世界贸易的产生,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开发,掠夺和剥削越来越加深了。社会经济生活的繁荣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壮大,使往昔风光一时的教会力量失去了权威,并开始世俗化,封建专制特权也被经济交往的新规则所取代。整个社会组织和结构在这一系列变动中发生了大变革,这种变革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动荡和革命。在动荡和不安中,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倡导的和平、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社会理想,在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中变得难以实现。各种新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人们进行专门的研究,这就直接催生了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

  2.自然科学的发展为社会科学的形成提供条件

  近代自然科学首先是从天文学革命开始发展的。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布鲁诺(Giordano Bruno,1548—1600)和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发动的天文学革命,确立了全新的宇宙图景,排除了上帝支配世界的观念,而将宇宙当成一个自然的体系。这种理论直接对宗教的统治和压迫提出了挑战。物理学的发展最终推动了牛顿力学的产生,经典力学阐明的力的作用规律开始表明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这种力的相互作用的观点激发了人们对社会也要进行类似的研究,力图找到社会运动中具有的普遍的力,于是便产生了所谓的社会物理学。从炼金术转变而来的化学,不仅恢复了古代的原子论,也启发了社会科学家们把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还原为统一的社会基本元素。类似于经济学家财富价值还原为人类劳动,就是这一理论的应用。18世纪自然科学获得的三大成就,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论,这些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以及各种实证科学提供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使人们摆脱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向新的科学研究领域迈进。

  在社会变革的整体背景下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下,欧洲的社会科学开始形成。最早出现的社会科学理论是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这是当时欧洲的国家、法、经济和政治学说的理论基础。同时在英国,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等人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开始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维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1668—1744)、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孟德斯鸠(Charles de Secondat,de Montesquieu,1689—1755)、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等人也创立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使得历史学、法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得以形成。随后,圣西门(Claude Henri de Saint-Simon,1760—1825)、欧文(Robert Owen,1771—1858)和傅立叶(Charles Fourier,1772—1837)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出现,开始了对社会结构的研究。最终经孔德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等人的努力,社会学终于形成。至此,经过长期的发展,社会科学的主要门类已经齐全并逐渐获得了各自独立的科学地位。在之后的发展中,这些社会科学又进一步分化出了许多新学科,形成了系统的社会科学体系。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科学无法离开人类社会自身的变革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这是社会科学体现出的一种特征。

3.社会科学的特点[2]

  一、社会科学的价值性

  按照传统的科学观,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之一,就是科学具有客观性和真理性,它是排斥价值判断的。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它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或者说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一方面,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它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上,这是任何科学都具有的共同属性。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从客观材料出发、从事实出发,按照科学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独立地得出科学的结论,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从利益需要出发。否则,社会科学就丧失了它应有的科学品格。但另一方面,社会科学又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科学,它是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反映,它所研究的是人及人类社会自身。虽然绝大多社会现象是不以认识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外在于认识主体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现象、社会事实毕竟是人的活动的结果。行动者不仅是充满着激情、情感、价值观的人,作为认识的主体,也是有着一定“先人为主”偏见的人。一个最简单而且也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事实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虽然绝大多数社会科学研究者都意识到“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而且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在力戒“价值判断”的影响,然而这一点事实上却难以做到,因为社会事实与社会价值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每一位政治家、每一个政党、每一个政党的每一个竞选纲领、每一场战争等等,事实上都渗透着、凝聚着不同的价值。在研究这些事实的时候,显然不可能把它们所具有的“价值”与这些事实完全剥离开来。

  不仅如此,研究者选择一些事实、排除另外一些事实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且能够理解它们,这必然也要受其判断能力和价值观的影响。千里马只有在伯乐的眼中才有价值,俞伯牙的琴音只有钟子期才能完全理解其含义。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的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因此,社会科学必然具有而且也应当具有价值性的一面,它不能因“严于求真”而“疏于求善”,必须把“真理”与“价值”、“求真”与“求善”统一起来。

  二、社会科学的阶级性

  一般认为,社会科学是有阶级性的,例如:马克思《资本论》中就曾深刻地指出了经济学的阶级性问题。而恩格斯则指出,“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的关系。”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处在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受一定的意识形态影响。他们在认识、解释各种社会现象时,都难免带有这样那样的阶级倾向。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很难像自然科学成果那样,得到全社会的认同。特别是对社会科学在社会上层建筑领域中的研究活动及其成果,不同的阶级往往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采取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态度。在社会大变革时期,这种对立常常引发激烈的论战,使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成为促进社会变革的革命力量。在社会稳定时期,许多统治者往往根据自己阶级的利益,规定一些社会研究是被允许的,另一些社会研究是不被允许的,这也使得一些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在一定时期难以发挥作用。

  大多数社会科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是对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以及由经济形态所决定的政治制度的反映,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科学是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己这里应该指出,剥削阶级的社会科学,其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往往妨碍了它的科学性,而无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则是科学性和阶级性(革命性)的内在统一,因为无产阶级不像其他阶级那样以本阶级的私利为目标,而是以全人类的最终解放和大同为最高理想。无产阶级作为社会认识的主体是最公正、最无私的,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在社会领域里接近和把握真理。

  我们说阶级社会中社会科学具有阶级性,这是就整个社会科学而言的,具体到某门学科或某一具体问题时,有着种种不同的情况。

  首先,不同阶级的社会理论之间也有共同的方面,存在相互吸收、借鉴甚至合作的可能性。这就是社会科学的“社会性”的一面。具体说来,“社会性”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指,即使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科学也包含对非阶级的现象或某一社会现象的非阶级性方面的认识。阶级分析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一种根本方法。但是在阶级社会中,对立阶级也有统一的方面。各种对立阶级的同时存在及其历史的统一才构成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社会科学是对社会有机的综合性认识,它既要反映社会两大基本阶级的对立和斗争,也要反映这种对立和斗争赖以发生的统一的社会条件,这样才能达到对社会整体的全面认识。此外,即使是对立的阶级之间,有时也存在某些共同的利益。这种共同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对立阶级各自利益的实现。从各学科的情况看,既有像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阶级性比较明显、比较强的学科,也有如统计学会计学等以技术性内容为主的阶级性不太明显的学科,还有如语言学等没有阶级性的学科。就一门学科来说,也往往表现为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例如,法学无疑是一门阶级性很强的学科,但其中也包含非阶级性或社会性的内容。因为要履行完成法律应有的职能和作用,也必须包括某些反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的内容。

  社会科学的“社会性”的另一种含义是互相借鉴性。列宁曾经指出:“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级所创造的社会科学理论,经过分析、批判,可以排除其阶级局限性的成分,保留和发展其科学性的内容。在这一点上,列宁对泰罗制的分析可称典范:“资本主义在这方面的最新发展——泰罗制——也同资本主义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的手段,又包含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它分析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定最适当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等等。”

  其次,对于具有某种阶级性的社会科学学科理论体系,也要对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加以区分。其理论体系呈现出明显的阶级倾向性,但其使用的研究方法,无论是一般研究方法或是专门的研究方法,如调查方法、观察方法、比较方法以及系统方法等等,都可以为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社会科学研究活动服务。

  三、社会科学的民族性

  科学本身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的。但就科学研究的活动和科学成果的应用而言,则始终受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科学管理体制和民族文化习俗的制约。这种制约作用,对自然科学主要是阻碍其传播和发展,对社会科学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干扰和适应问题。除了科学管理体制及民族习俗本身就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外,被作用的客体自身也是实践的主体,从而使得社会科学从研究活动到科学成果都带有民族特征,其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也就不能不受到民族性的制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不仅体现在整体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上,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总是渗透着一定程度的民族性成分。民族诸要素及其历史演化过程,本身就属于社会科学各具体学科(如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宗教学、伦理学、人类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等)的研究对象。二是研究者也就是研究主体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向又总是渗透着特定的民族文化精神。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社会科学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存在着内在相关性。美国学者华勒斯坦说:“与自然科学界定的自然界不同,社会科学的对象领域有其自身的特点:不仅研究对象包括了研究者本人,而且被研究的人还能够与研究者展开各种各样的对话或辩论。在自然科学中,评论的问题通常无须诉诸研究对象的观点就能够加以解决。相反,社会科学家所研究的民族(或其后代),不管其观点是否为学者们所探求,都越来越频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而对研究者来说,他们的闯入经常都是不受欢迎的。这种闯入日益地表现为对普遍意义僭越的挑战。”三是在不同的民族之间,同一个具体的社会科学学科,在理论构成上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集中表现在理论观点上所存在的民族分野。如,在文艺美学领域,西方古代的小说理论往往与宗教密切相连,而中国古代的小说理论却是与政治紧密相关。民族的差异不仅造成理论构成上的不同,就是在表述方式方面也有着民族间的差异,比如,中国古代文人所普遍运用的批注、评点的形式就是中华民族独具的一种理论著述方式。

  四、社会科学的滞后性

  社会科学具有滞后性或后起性。19世纪,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家孔德,按照研究方法将科学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经历描划为神学、形而上学和实证三个阶段,并借以指出,数学称得上是所有科学的皇后,最为严密完整,物理学已达到实证水平,生物学已进入形而上学阶段,而社会学则还处于神学阶段。当今世界虽然早已不是孔德所处的时代,社会科学更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无论研究手段方法还是研究成果水平,都还滞后于自然科学。爱因斯坦在分析物理学与实在的关系时,也曾对科学理论的层次性作过一段精辟的阐述。他指出,科学理论可以分三级体系,第一级体系是原始概念,即那些同感觉经验直接联系的概念以及联系这些概念的命题所组成的经验知识体系,这种体系的组合还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属于低等级低水平的体系。第二级体系是由第一级体系中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推导出来的数目较少的概念和关系的一般理论知识体系,这一级体系的建构具有较高的逻辑统一性。第三级体系是由第二级体系中的少数基本概念和关系按照严密的逻辑规则推导出来的科学公理体系,它在更深的层次上更加集约和概括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全部,因而离现象世界也更远。任何一门科学,从初建到成熟,大致都要经历这三个阶段,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跃升,沿着归纳的路线,属于粗放型的经验科学形成过程;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跃升,沿着演绎的路线,属于成熟型的理论科学的形成过程。相对而言,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绝大多数还处于前者的水平,而自然科学研究中的绝大部分研究则已达及后者的高度。

4.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3]

  1.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科学含义

  科学对象是人们进行科学认识活动的客体,凡是科学劳动者对之进行科学认识的一切现象都是科学对象。社会科学是探索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一切社会现象,它包括社会构成、社会运行、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人的社会行为等。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纵横交错的网铬状系统。一方面,任何社会现象都不能孤立的存在,它必须存在于与其他现象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政治、经济、人口、伦理、犯罪、生态环境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之间都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另一方面,任何社会现象的发生、发展都与历史上的某些现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都对将来所要发生的现象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对任何一种社会现象来说,这两种联系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全面地理解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及其关系中去把握。

  2.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社会现象,不同于作为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自然现象。虽然从根本意义上说,整个自然界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但这种发展在巨大尺度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内才能显示出来,而在人们可感知的时空范围内,许多自然现象基本上处于重复往返的过程之中。但是,社会现象在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中,不仅变化迅速,而且不会象自然现象那样重复往返。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之中,某些事件可能在不同历史阶段重复出现,但是它不能是在各个方面的完全重复,而仅仅是某些属性或环节韵重复。

  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随机性.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比社会现象变化缓慢,在许多情况下其变化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自然科学领域内存在着大量的决定性规律。社会现象变化比自然现象变化快,从长远的历史过程来看,存在着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就其具体过程来看,由于具体事件的发生受到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比自然现象表现出很大的随机性,呈现出统计性规律。

  千差万别的社会现象归根到底划分为物质社会现象和精神社会现象两大类,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这两大类现象有着很大的不同.物质的社会现象也就是社会存在,它表现为一种物质的活动过程,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基础,其发生、发展、消亡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精神对象也就是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它包括政治思想、法律观点,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思想观点。它们为经济基础所规定,又有相对于经济基础的独立性,同时又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科学必须对这类现象的发生、演进、结构、功能、本质、发展趋势等作出正确解答。

5.社会科学的功能[3]

  社会科学如同自然科学一样,有自己的特定的功能。由于自然科学对于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作用是直接的、明显的,稳定的,人们总是用肯定的眼光来看待它。但是,对于社会科学的功能的看法都大相径庭。有人把社会科学看作是文人空谈,可有可无;有人把它与社会宣传混为一谈,仅仅看作是一种政治工具。如此种种,实在是由于不明白社会科学的功能所导致的对它的科学性的怀疑。人们对社会科学的种种误解是阻碍社会科学繁荣的~个重要原因,因此,很有必要给予澄清。社会科学的各学科、各领域,各具体成果存在着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局部的具体功能,在这些具体功能中包含着一系列基本功能,就其最基本的功能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认识和参与功能

  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社会本质、规律、趋势,结构、功能等各个方面,帮助人们认识监把握各类现象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社会科学的这种能力就是它的认识功能。社会科学的认识功能主要包括解释能力与预测能力两个方面。社会科学可以帮助人们揭示已发生过的若干事实的奥秘,分析判断这些现象的本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现实、追溯过去是为了把握未来,以便确定正确的行为方向以及有效对策。社会科学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与特点,预测未来现象、事件、过程的发生、演化、后果等各种可能性。虽然由于社会事件具有偶发性、随机性、变化快等特点,使社会科学预测的准确性比自然科学难以把握,但是社会科学的预测功能却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预测学未来学决策学管理学等应用性学科中更为明显。

  认识社会不是人的最终目的.认识的目的在予依据这种认识确定人们行为的目标及方式韭参与社会活动,这就是社会科学的参与功能。社会科学不断地提出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这些新的东西强烈地冲击改变着人们的传统意识、传统观念、传统心理,促进人们的新思想、新观念的确立。新的思想观念一旦确立就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参与到社会各种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

  2.政治和管理功能

  政治现象是社会现象的一个重要部分。社会科学中的政治学是以政治现象为直接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的其它学科,如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虽然不以政治现象为直接对象,但总与它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不同门类的社会科学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政治功能。社会科学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它的成果为政治家、政党,政权以及社会的其他方面所吸收,蓝作为制定政治纲领的理论基础,为社会政治生活、政治行为提供指导。不同阶级的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成果,反映了不同阶级的利益,因此其政治作用表现出明显的阶级性。比如“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的学说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则是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现代社会的政治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社会决策与管理。社会科学通过成果的形式帮助决策机关、管理机构进行选择、决定和评价等各种活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极为复杂,作出正确的决策与实现科学的管理十分不易,只靠决策部门,管理部门的活动很难完成。这就需要社会科学展开各类研究,为政府提供选择方案,帮助作出科学决策。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社会问题将日趋复杂,社会科学的这种直接参与社会管理的功能也必将日益重要。

  3.文化和教育功能

  人类社会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史,但至今还在多种意义上使用文化概念,或把文化理解为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或把文化理解为社会意识形态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与组织机构等,但是不管那种文化概念,都有社会科学的强烈渗透。

  社会科学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育人、提高人的素质方面。自然科学也有育人功能,但是它着重培养人们认识开发自然的能力。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在于帮助人们学习社会知识,洞察社会现象的真蒂,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生社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知识。

6.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1]

  社会科学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都没有离开自然科学的影响,因而可以说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密切相关的。下面重点介绍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

  《辞海》对人文科学作过这样的解释:“人文科学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即人性、教养。欧洲15、16世纪时开始使用这一名词。原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以别于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几经演变。狭义指拉丁文、希腊文、古典文学的研究;广义一般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研究,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由这样的解释可以知道,人文科学是一门很古老的科学,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最早的科学就是人文科学。人文科学研究的对象以人的精神活动为核心,指向的是对人类自身生存价值和意义的探寻。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人文科学很难与社会科学加以严格区分。

  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来看,人文科学研究的是人类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是为人类生存意义作出说明和解释。社会科学则主要研究现实的社会生活,并提出一整套安排社会生活的理论。但这种区分只是相对的,因为我们无法严格区分与人类相关的社会现象哪些属于人文科学研究的范畴,哪些不是。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指出的那样:“在人们通常所称的‘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不可能作出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因为显而易见,社会现象取决于人的一切特征,其中包括心理生理过程。反过来说,人文科学在这方面或那方面也都是社会性的。只有当人们能够在人的身上分别出哪些是属于他生活的特定社会的东西,哪些是构成普遍人性的东西时,这种区分才有意义(这一假设正是这一区分的根源)。”这说明社会性和人性是很难截然区分的,所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也难以得到严格的区分。对于哪些学科属于人文科学,哪些属于社会科学,一直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如《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社会科学条目中列举了八个学科,即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地理学教育学历史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社会及人文科学研究中的主流》中则列举了十一个学科,即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人口学语言学人类学史学艺术及艺术科学法学哲学,并认为前五种属于社会科学,后六种属于人文科学。根据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这种复杂的关系,本书选择介绍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等八门主要的社会科学。

  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这种关系可以看出,人文科学在人类文化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社会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科学所积累下来的人文知识,同时人文科学发展的内在精神为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动力。从这个角度说,社会科学是以人类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为基础的,这是社会科学的又一个基本特征。

7.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1]

  任何科学的研究都应当采取一定的方法,社会科学从其产生开始,便有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但是由于我国在很长时间内否认社会科学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只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一分为二、矛盾方法、唯物史观等看成是研究社会科学的方法,这种做法对社会科学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我国的思想理论界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人们认识到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与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同时还要借鉴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所采取的方法,完善社会科学的研究。

  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来看,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第二个层次是各门社会科学通用的研究方法,第三个层次是各门社会科学研究自身所具有的专门的研究方法。第三个层次的方法需要借助各门具体科学进行分析介绍。这里先讨论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一般方法。

  一、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方法论是与世界观、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任何科学的研究都是建立在科学研究者的世界观之上的。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世界观直接会影响到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正如一位德国学者所说:“世界观与科学之间有众多而复杂的连接线。”

  但是由于社会科学与传统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有很大的区别,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以及人类社会。作为有意识的人,既可以作为研究的主体,又能够是研究的客体,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必然在其研究过程中发生作用。科学尽管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本人则是有祖国的。某种特定的民族历史文化会对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对社会科学研究尤其如此。如当前理论界讨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就是要把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发展创造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在此,我们是无法判定某种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的。

  从社会科学研究的这种特殊性出发,涉及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社会科学如何在处理不同价值取向时保持自己的科学性,二是社会科学能否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

  先看第一个问题。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应当保持价值中立,社会科学研究不必与实际的社会发展进程相联系,从而保持自身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不应当保持价值中立,应该参与到实际生活中去,发挥社会科学研究的功能,影响社会生活,改造现实世界。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混淆了社会科学的价值性与科学性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科学的任务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还要改造世界。科学的认识功能需要以科学性、客观性为中心,但科学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同实际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才能真正体现社会科学自身的价值。我们无法找到一门社会科学是绝对中立的,同样能够对社会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社会科学也一定是科学的和有价值的。

  再看第二个问题。对此也存在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是有意识的,个人的意识是千差万别的,社会生活的客观进程也是不可重复的。面对如此复杂的研究对象,我们无法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社会中的个人是复杂多变的,但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仍然是一个有机体。社会有机体的发展绝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活动而发生改变。社会有机体具有超越个体而存在的独立性和永恒性,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在此基础上,社会科学就同样可以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去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如在社会学研究中采取统计学的方法去研究社会的变迁与变化,就具有客观性。

  以上两种观点看似截然对立,但二者却是可以互相调和、互为利用的。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发展是由无数人的努力所造成的合力决定的。在客观的历史发展中,有些社会现象可以运用统计学的实证方法加以研究。如对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规律的研究,就建立在对人口迁移数量以及流向等方面的统计学研究之上。相对于社会生活中微观的具体的现象,一般很难运用实证的方法加以研究。如我们无法判断某人的犯罪动机是绝对要发生的,同样的犯罪行为体现在不同人身上,其动机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

  二、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方法

  (一)逻辑思维方法

  任何科学研究都需要逻辑思维,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以下介绍几种最常用的逻辑方法。

  1.比较方法

  比较是通过对社会现象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分析,发现各种社会现象的特征,进而得出研究的结论。比较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和动态比较。横向比较是一种空间上的比较,把特定的研究对象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同类现象进行比较。如研究中国国情,就可以把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也可以与发展中的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出中国的具体国情。纵向比较就是对同一对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以发现其历史的变化趋势,因而也可以称为历史比较。如研究中国社会的法制状况,可以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法制状况的研究,发现中国社会的法制进程,从而揭示其变化规律。动态比较是在发展中进行比较。社会现象总是不断变化的,人类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通过对不同时期以及不同地区的社会现象加以比较,可以发现某些社会现象变化的特点。如对环境保护的研究,可以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以及这些政策所发生的影响,进而提出中国当前环境保护所应该采取的方法和对策。

  2.归纳与演绎

  归纳方法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演绎方法则相反,是从一般原理推理出个别事物所具有的特征的方法。二者体现了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归纳法可以分为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完全归纳法要求根据某一类事物的每个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进行归纳,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不多。简单枚举归纳法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某类事物具有某种属性,并且不断重复而未见到有相反的事例,从而归纳出该类事物具有这些属性。简单枚举法可以通过对一类事物的研究,启发人们对事物进行认识判断,最终走向科学归纳。科学归纳是在对事物发展内在联系和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分析、总结得出具有必然性的科学结论。这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社会科学的研究可以运用这一方法,获得科学的结论。如在中国走向工业化的进程中,像其他国家工业化进程一样也出现了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人口的膨胀等社会问题,通过对这些社会现象的研究,人们发现需要确立新的科学发展观,尤其是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性。

  3.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解为一定部分、单元、环节、要素并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对客观对象的一定部分、单元、环节、要素的认识联结起来,形成对客观对象统一的整体性认识的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是认识过程中相互联系的两个阶段和环节。分析方法依靠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个人的经验、已经具备的知识等,也是分析的重要条件。分析的方法可以分为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因果分析、目标分析、相关分析流程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因果分析、矛盾分析、系统分析等。综合方法同样体现人的思维的能动性,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广泛。如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就是一部运用了分析与综合方法的典范。他通过对中日双方在战争中各种因素的分析比较,以及双方力量在斗争中的消长,对战争发展的进程进行了综合概括,指出了抗战的持久性特点,从而为抗日战争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就是要在分析的同时,又要善于综合,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加以运用,才能获得科学的研究结论。

  (二)理论分析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的理论分析方法很多,以下介绍三种。

  1.因果分析方法

  因果联系是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生活中的事物无不处在因果联系中,科学研究就是要揭示各种事物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原因。因果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法、共变法、剩余法等五种。

  这些方法都是根据前后发生的现象之间规律性的联系以及相关的变化,如同时出现、同时不出现或成比例地出现,进而判断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其中求同法的理由不充分,因为任何结果都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不能排除其他原因造成同一结果。求异法和共变法在多因多果的情况下,对判断复合因果关系即因素之间的单一因果关系意义最大。因为社会现象之间很少有单一的因果关系,大量现象是一果多因、一因多果、多因多果、互为因果。例如艾滋病的流行不仅有病毒的原因,还有社会的经济、文化等其他因素在发挥着作用,防治艾滋病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综合治理才能取得成效。

  2.结构与功能分析法

  社会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内部各组成部分都有自己的结构和功能。结构是指事物的各要素的内在联系与组织方式;功能是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在内部与外部的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作用和能力。结构和功能是对立统一的,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结构的改变会引起功能的变化。同样,功能也制约、影响着结构的变化。如一个国家的社会组织结构决定了它所具备的功能,社会组织结构越合理、有序,就越能发挥出国家的功能;相反,组织混乱、社会无序,国家应有的功能就发挥不出来。国家某一方面功能的发挥,也会影响其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如一个国家防御功能的定位会直接影响其军事组织的构成。在当前社会组织变化剧烈的情况下,运用这一方法能够很好地判断某一社会组织发展运行的趋势。

  3.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是指有若干特定属性的要素经一定关系而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方法最早是运用于自然物质对象的研究,随着人类对社会有机体认识的深入,系统方法开始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得到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强调联系的整体性、有序性和优化特点。在当前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出现紧张的时代,系统的观点越来越被人们接受,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理论被社会科学各领域普遍接受之后,人们发现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是人类的理想。例如生态伦理、环境伦理等新兴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就是以系统的方法重新认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寻求人类发展的合理之路。

  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决定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二是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分为逻辑思维方法和理论分析方法,这两种方法是相互关联的。三是社会科学中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贯穿于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