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要素结构

1.什么是生产要素结构

生产要素结构指构成生产力的最基本单元,即生产力实体性因素的结构。

马克思曾经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劳动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02页)。劳动过程是生产过程的基本内容,因而劳动过程的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亦是生产的要素,其结合过程形成现实生产力。生产要素结构就是指参与形成生产力实体诸要素质和量的构成和组合状况。

2.生产要素结构的构成[1]

生产要素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体系,主要有:

(1)劳动对象结构,包括正在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结构、原材料结构以及作为扩大的劳动对象——能源结构等;

(2)劳动资料结构,包括工具结构、设备结构、基础设施结构等;

(3)劳动者结构,包括就业结构、文化技术水平结构、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结构、性别年龄结构等。

此外,还有生产过程中诸要素比重结构,如劳动密集型结构、资金(或资本)密集型结构、技术(知识)密集型结构等。生产要素结构合理化,是生产力结构合理化的基础。因为只有生产要素结构符合质与量的要求,才能形成合理的生产力结构。

3.决定生产要素结构的因素[2]

1.来自生产力现实水平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国与国、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生产要素结构差异中最为明显。同类及同样规模的企业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它们的资本有机构成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资产效益。一般来说,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区域,企业效益及规模的增长主要依靠物化劳动的投入来实现,而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区域,则主要靠活劳动投入的增长来实现。相对而言,活劳动投入所致的企业边际效益增长远低于物化劳动,而且,活劳动的过量投入还会产生降低和阻碍物化劳动投入边际效果的影响。

2.来自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尽管从根本上而言,在生产与生产关系之间,生产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已有的实践告诉我们,生产关系在一定的条件及——定的历史时期会对生产力的实现和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的。其作用对生产要素的配置和运营有着直接的影响,也正是由于这些直接影响形成生产要素结构的经济性或非经济性定势。

在以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践过程中,高度集中的终极产权、过于单一的投资主体,使社会经济围绕着既不代表也不反映客观经济需求的财政及其社会经济计划轴芯运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虚置及其配置、生产、价格消费在失却必要的竞争条件不可避免地导致生产要素结构与生产力现实水平不相适应。这种不相适应的最突出原因是由于所有者代表权的虚置和经营管理者的行为缺乏资产责任的约束,缺乏利润最大化机制及其利益导向。

而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终极产权主体的多元化、获取生产要素所必须的竞争和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导向,驱使着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自觉或不自觉优化为自身所有的生产要素结构,以实现企业的生存及发展。

3.来自产业结构的影响

由于产业结构主要受资源及市场的影响,因此,在同一生产力水平的区域之间,由于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差异,其产业结构也就存在相当的差异。以美国及日本为例,虽然这两个国家几乎处于同一生产力水平线上,但是由于它们之间资源条件的差异,两国在上、中游产业的生产要素及产出总产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着下游产业的生产要素结构。

市场差异也是如此。由于所面对的市场总量、结构、需求层次的不同,对企业生产要素结构差异起着导向性的影响。例如两家设备能力完全一样的钢铁企业,其中一家主要以机械制造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另一家则以民用建筑业为主要服务对象。那么,在一般的情况下,前者由于产品的附加值能力高于后者,使其资本的有机构成高于后者,而且,其不变资本的技术层次也高于后者。此外,企业要是长期面对一个低层次的市场,势必影响企业生产要素结构的优化及效益的提高。在经济不发达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市场转换的手段。通过这一转换,可以使一部分企业尤其是中、下游产业的一部分企业面对更高层次的需求,在客观上促进生产要素结构的优化和整体水乎的提高,近年来,东南亚,中国南方沿海地区、韩国等正是通过这种市场的转换牵动中,下游产业的增长及生产要素结构的优化。

4.来自企业外部和内部管理体制的影响

企业的内、外部管理体制归根到底是所有制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现实社会条件下,只要生产资料的终极所有权处于高度集中的一元化虚置状态,企业难以形成有效的决策层经营心、因为在这样的条件下所有权代表与资产之间并无根本的利害关系,对经营者的选择自然就会出于非经济原因。而经营者与资产之间同样无利害关系,故不可能在生产要素结构优化方面有所作为,往往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驱使所有者代表及其委派的经营者作被动的调整。

而在终极产权多元化的国家,其政府的主体实际上是各终极产权主体,因此,政府的行为由各个终极产权主体的意志的均衡来决定,而不是反之。在这样一种外部体制下,终极产权主体与资产的利害关系和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竞争,驱使这些主体主动地调整生产要素结构,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其企业的经营者也是在这种机制下产生的。

4.生产要素结构对企业行为的影响[2]

首先,生产要素不合理配置造成企业功能性失凋。

这种状况对一些高科技企业、联合性企业的影响最为明显。在目前引进外资或引进技术的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中往往只侧重于现成技术及其产品的引进,而忽略新产品开发技术的引进,由此造成“朝阳工业夕阳化”。技术及其产品市场寿命十分短暂,致使投资尚未回收,产品就已“寿终”。在联合性企业中,如上工序的设备能力高于后工序,不但影响企业终端产品的总量,而且造成中间产品及其资金的积压。上工序内部和后工序内部的生产要素配置的不均衡也会对企业产生同样的影响。

其次,直接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由于生产要素配置的不合理导致企业的终端产品成本上升,这些上升的成本源于生产要素不合理所致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增加(诸如部分设备能力闲置、必须的技术含量不足所造成的消耗增长或产品质量下降等)。这不但削弱企业在同类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且也因销售利润率偏低而影响企业重新获取生产要素的能力。这对企业无疑是个双重打击。

再次,直接影响企业生产要素结构的优化。

按照产品设计原理,一种要投入生产的产品要改进其设计上的错误(或不足),要比重新设计另一种产品的代价要大得多。企业就如一个产品,一旦成形,要对其进行改造所付的代价是相当大的,这就直接影响企业生产要素结构的优比。目前相当一批老企业改造遇到的困难大体上就是局部改造与原有整体设备配套方面的矛盾,整体改造又使全部费用过高,并有因企业全部工艺的改变而改变原材料条件的可能,从而增加间接投资。

由此可见,生产要素的结构优化与否对企业的行为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所以,企业的设立从一开始就必须注意其生产要素结构优化问题,并在经营过程中迅速消除与结构优化不相适应部分,以克眼“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所造成的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