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是指人们一种毫无顾忌、毫无节制的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消费主义表现在“对物质产品毫无必要的更新换代、大量占有和消耗各种能源和资源,随意抛弃仍然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采用难以承受的生活方式,等等”。在这种界定之下,消费主义的实质上是拜物主义,通过对物的消费和占有体现他们生活方式、身份地位和优越感,他们无所节制的消费污染了环境,过量地消耗了资源,带来了极大的负外部性,但他们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任由消费主义发展下去,资源将消耗殆尽,地球将衰亡,基于这样的考虑,环保主义者提出,“地球不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我们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消费主义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极为先进生产高度发达的结果,同时,消费主义又是现代化社会科学技术更为先进和生产水平更为发展提高的根本性的推动力量。消费主义是现代化社会老百姓的生存目的和精神面貌:崇拜羡慕模仿社会上层贵族明星各级富翁,唯利是图极端自私,精神空虚颓废(社会风气败坏、毒品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消费主义是现代化社会民心发散的诱惑剂、催化剂和加速剂,消费主义是现代化社会日益复杂化的直接根本原因,消费主义是引导人类社会走向最终自毁灭亡的癌症大爆发。
2.消费主义来源
消费主义在发达国家产生和发展并继而在全球流行开来,可从如下方面找到原因。
(1)经济因素
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了迅速增长,由此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这使许多人都以为,社会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一种主张人们可以任意占有和消耗财富的消费主义思想便产生出来,并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产生了日益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改革的直接受益者,腰包鼓了起来,这成为消费主义在中国流行开来的物质基础。
(2)政策因素
随着凯恩斯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鼓励和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就相继出台。有了来自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推动,消费主义就有了更为适宜生存发展的环境和土壤。在我国,为拉动内需,也一度有刺激消费的政策出台。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些政策被误读为消费主义甚至浪费的依据。
(3)哲学因素
消费主义的滋生蔓延,还与西方哲学思想有密切联系。西方哲学在发轫之初就与东方哲学大异其趣。在西方哲学看来,人是一种真正的“理性动物”,人类的使命就是以其体力和智力了解世界,进而征服和控制世界,成为自然万物的主宰,并使其为人类服务。这种哲学思想,不是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和睦相处、互助互利的朋友关系,而是看作一种征服与被征服,剥夺与被剥夺的对立关系。表现在消费领域,它主张人类有权无限地占有和挥霍物质财富,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所以,西方哲学思想是消费主义的理论基础。有了这一指导思想,消费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4)市场因素
销售分析家维克特·勒博宣称:“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我们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坏、更换或扔掉”。许多人对勒博的号召做出了反应——也可以说,是生产商和销售商在为消费主义推波助澜。我们面前一个可以说明问题的数据是,2004年国内市场手机换机周期是18个月,2005年5月份的调查显示,该周期已经缩短到1年。
(5)心态因素
暴富者心态在当前国人心态中表现地比较明显。刚刚富起来的人们对财富还没有树立起正确恰当的观念,表现欲强烈,这也为消费主义的流行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3.消费主义的性质[1]
大部分学者认为消费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念、文化态度或生活方式,但不同学科的学者着重点不一样,哲学研究着重价值观念,文化人类学着重文化态度,社会学着重生活方式。毛世英认为:“所谓消费主义,是指一种鼓吹在大众生活层面上进行高消费的价值观念、文化态度或生活方式。”雷安定、金平认为:“消费主义是指人们的一种毫无顾忌,毫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一种消费观和价值观。” 刘晓君认为:“所谓消费主义主要是指以美国为代表的,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也在不发达国家发现的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或生活方式。”杨魁则认为,消费主义是一种全球性文化一意识形态,是指一种生活方式。程秀波认为,消费主义是人们对待消费的一种观念、态度 。范美霞认为,消费主义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价值诉求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野解说消费主义的性质,反映出消费主义现象对人们社会生活影响之深远,引起了多种学科的重视。
4.消费主义中的消费目的[1]
消费的目的之一是满足人的欲求,包括物质欲求和精神欲求,这是从哲学上人的需求角度来解释的。耿莉萍认为,消费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刺激起来的消费欲望_。王宁认为,消费主义在于不断追求难以彻底满足的欲望 8]。曹丽娟认为消费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被有意识刺激起来的欲望所形成的需求 。岳书亮、李德也认为,消费的目的是对物质和精神欲望的满足¨ 。
消费的目的之二,是为了再生产和利润的获得,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解释。毛世英认为,通过消费来促进资本快速周转,加速从生产到消费的周期循环,推动扩大再生产?。由于生产具有无限扩大性,生产者对利润的追求无止境,因而只有消费具有无限性,才能顺利地完成再生产和利润的获取。消费的目的之三,是为了身份建构,这是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的解释。范美霞认为,消费主义宣扬的是一种通过消费来达到自我表达和自我价值认同[6-。程秀波认为,消费主义通过消费显示人的身份和地位的高贵_。耿莉萍认为,消费者通过消费表达自己的主观意义与客观信息_。关于消费的这一目的,西方社会学家凡勃伦、鲍德里亚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我国学者吸收了这一研究成果,但是还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进行研究。
5.消费主义中的消费对象[1]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消费的对象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的符号象征价值。范美霞认为,消费不再是消费品的使用价值,而在于消费品的符号与象征意义_。耿莉萍认为,人们消费的主要不是商品与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价值 。岳书亮、李德认为,人们对商品的消费已不再仅仅停留在其使用价值的层面上,更多地则是赋予了商品本身以符号的象征意义。
6.消费主义的表现[1]
消费主义的表现之一是感性消费。消费者在传媒的鼓吹下,盲目追求商品的符号信息,消费行为本身不再具有理性和节制,即不考虑对某一商品的消费是否必要,就是“跟着感觉走”的消费。另外,消费不计后果,不考虑它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消费主义的表现之二是浪费性消费。倪瑞华认为,消费主义倡导的是一种“物用过就扔”的“一次性消费”,“耐用消费品”是“类一次性消费”。商品的使用与否不取决于它的使用价值,而是看它是否“合潮流”、“时尚”、“我是否喜欢”n 。陈莉认为,浪费还表现在对消费品的过度包装,甚至包装的成本要大于消费品自身的价值。
消费主义的表现之三是炫耀性消费。金平认为,消费主义下的消费者吃穿讲排场,斗富,对什么事情都讲究大操大办 引。
7.消费主义的特征[1]
对消费主义特征的研究,戴锐和刘晓君的研究语言表达简洁,内容较为全面。戴锐认为,消费主义派生出了以下特征:(1)为消费而消费。人们不再倾向于关心消费的结果,即不再仅为了维持生存与发展而消费,而是更追求消费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2)消费就是一切。以消费为人生支点,人生只有消费,只有及时行乐,要尽可能地避免劳作。(3)一切为了消费。以消费为人生目的,活着就是想方设法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求。(4)消费一切。不管是物质资料、文化艺术,甚或人自身都可以成为消费对象供人消费。(5)不顾一切地消费。人的消费不再受个人支付能力的严格限制。~戴锐主要是围绕消费行为本身在消费主义下的特征进行研究的。而刘晓君则是更全面、更系统地研究消费主义特征。他认为,(1)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以大规模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特点的一种工业文化,它以鲜明的重视物质消费的物质主义为特征,并通过物质的占有来达到心理的满足;(2)消费主义的大规模消费需求是被制造出来的,并于无形中将所有人都卷人其中,使人们永无止境地追求高消费;(3)消费主义是对商品象征意义的消费,并将其看作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4)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的消费主义日益在全球获得其正当性和合法性,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统治方式,体现着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组织。
8.消费主义产生及发展的原因分析[1]
1.本质原因。程秀波认为,消费主义从本质上说是由资本的内在逻辑决定的,资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润,追求经济的增长,生产愈来愈多的产品 。王代月还运用马克思的资本流通理论说明生产和消费都是资本增值的手段,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何者受重视取决于当时的具体形势。福特主义出现后,生产的重点转到生活资料的生产,必然要求大规模的消费。
2.经济原因。金平认为,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大量增加。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水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很多人以为地球资源的储量是无限的,物质产品的供给是无限的, 社会财富是取之不竭的。于是,主张人们可以恣意占有和消耗财富的消费主义思想便产生出来。
3.政治原因。上世纪的经济大危机之后,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被许多国家采用。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要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各国政府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稳定运行并适度增长,对消费主义通常采取默认、纵容和鼓励的态度 。正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消费主义逐渐成为人们消费行为的一种观念。
4.心理原因。消费品除了能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外,也可以用来显示相对支付能力,满足自尊的需要,更确切地说是为了满足虚荣心,于是出现炫耀性消费 1 。也有学者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在生产中是不自由的,因此为了追求自由,人把注意力转向消费领域,试图通过自由的购买消费品行为来使自己的不自由感得以消除,实现自己潜在的平等愿望。因而,劳动中缺乏自我表达的自娱和意图,就使人们变得越来越依附于消费行为,把消费视为一切 。戴锐认为,我国接受消费主义的原因之一也是心理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要求恢复被抑制的生活需要,关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为以后生活需求的畸形膨胀和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心理起点。另外,我国人民才开始有了真正自主的消费生活,加之诸多社会变革的逐步推进,人们对新的经济生活变得不太适应,其消费心理很不成熟,追求时尚的趋附心理,追求流行的从众心理以及攀比心理,对价格上涨与假冒伪劣的恐惧心理等大量存在,对传媒的消费引导也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很容易接受消费主义 。
5.文化原因。消费主义的兴起有深刻的哲学根源。在西方哲学看来,人是一种真正的“理性动物”,人类的使命就是以其体力和智力了解世界,揭示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进而征服和控制世界,成为自然万物的主宰,并使其为人类服务。这种哲学思想不是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和睦相处、互助互利的朋友关系,而是看作一种征服与被征服、剥夺与被剥夺的对立关系,表现在消费领域,它主张人类有权无限地占有和挥霍物质财富,以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另外,享乐主义在现代社会的文化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它导致人类对物质主义的疯狂追求,从而导致消费主义的产生 。
6.大众传媒的推动。国内学者一致认为,大众传媒对消费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戴锐认为:“人们越来越多地接受消费主义这种生活观念,如果要追根溯源,起推动作用的因素当首推大众传媒。”ll 曹丽娟认为,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出于商业集团的利益驱使并通过依附于他们的大众传媒的商业集团广告或其他各种文化、艺术的形式推销给大众 ]。王代月认为,大众传媒尤其是广告使消费主义被制作并得逞 。杨魁认为消费主义的形成更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人为的诱导和推销的结果。
9.消费主义造成的危害[1]
1.资源危机。
一方面,消费主义导致了生产的无限扩大,生产对自然资源的无限索取;另一方面,消费主义主张个人的无限消费,导致人均消耗资源量上升,资源消耗总量增加,而地球的资源存量是有限的,由此带来了资源危机 。另外,消费主义倡导高档消费、过度消费、时尚消费、超前消费、一次性消费等,不仅使企业加快了商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而且使得消费者将大量仍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抛弃,这样导致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加重了资源危机。
2.生态危机。
消费主义通过支持“大量生产一大量消费一大量废弃” 的现代生活方式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因为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所诱导的人类欲望将超越地球生态圈的承受限度,而大量废弃所造成的垃圾过剩将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转化限度 ]。而自利的生产商和消费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也不愿为维持和支撑这种物质消费模式所造成的环境、能源和生态后果支付必要的代价 。结果必然造成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污染。
3.价值观危机。
(1)消费主义没有带来幸福感。牛津大学心理学家迈克尔·阿吉尔在其《幸福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真正的幸福是被掩盖了的社会关系、工作和闲暇。而在消费主义社会中,社会关系特别是家庭和团体中的社会关系被忽略了,另外,生活节奏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商业化程度的增大而加快,人们能够享用的闲暇时光越来越少。所以在消费主义社会中,尽管消费者能够得到充裕的物质满足,但他们也并不感到特别的快乐l3]。另外,消费主义认为,消费是人们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的根本途径, 而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是幸福的同义词,这也就是说,消费的满足等于幸福的获得,然而这是极其虚幻的。物欲的满足是感性快乐,而感性快乐并不等同于幸福 。
(2)消费主义对自由的抛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在消费领域也是不自由的,消费者面对空前的市场诱惑总是显得矛盾重重, 自由选择越来越成为一种心理负担,而非一种经济权利的享受。另外,人的情趣是被安排好的,需求是被刺激起来的,消费的行为缺乏主动性,人并不是主动地参与这些活动而是被动地吸收这一切 。
(3)消费主义对平等的亵渎。消费主义宣扬在消费面前人人平等,然而消费并不能得到平等。首先,消费主义从根本上就是一种被操纵的结果, 只要卷入其中,就体现了消费主义不平等的本性 。其次,消费主义的消费是以贫富悬殊、社会不公和人类的延续危机为前提的,以社会上一部分人甚至多数人的生存需要和基本需要的牺牲为代价的。就一个国家来说,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上,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总量是有限的,因此,富人过多的消费必然意味着穷人的消费不足;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全球性总供给也必然是有限的,因此,富国的过度消费意味着穷国人民的消费不足;当代人过多地消费资源和财富,必然影响着后代人的生存条件。
4.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破坏。
首先,消费主义社会中的人把人生的目的及人的价值实现都归结为物质消费,他关注的只是个人的物质享受。必然对政治失去兴趣,放弃社会的责任和历史的使命,因此丧失对现实社会制度和社会问题的批判能力, 丧失辩证思维能力,成为单向度的人。其次,消费主义将物质消费作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认为自我价值只是体现于自我的消费和享受之中,否定人的内在价值,使人成为被动、贪婪的消费者,丧失了道德信仰和能动创造性 ]。再次,消费主义加剧了“人为物役”的异化倾向。消费主义是物质主义,它使人成为金钱、财富和欲望的奴隶,成为没有思想和精神的躯壳¨ 。一切商品本来是服务于人的,是人们制造出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异己物,但消费主义倡导的人对商品、金钱的过分追求,反而使人本身被商品所控制,甚至成为商品的奴隶。这样,人们越来越重视赚钱和享受,而忽视德性、品格以及指导人全面发展的哲学智慧的培养。最后导致人的道德水准逐步降低,人的智慧也为物所累而呈现退化趋势,人的综合素质也变得越来越差 。
5.消费主义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关系国家未来的发展,因而消费主义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备受学者的重视。戴锐认为消费主义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理想的失落,自主意识和创造力匮乏,个性的丧失,批判精神的泯灭,文化人格的病态,最终导致青年精神的整体溃败 。陈胜认为,高收入家庭青少年与低收入家庭青少年在消费方面的社会断层,对低收入家庭青少年的成长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导致这部分人发生越轨行为,从而对社会造成危害 。
6.消费主义对教育和文学的影响。
陈新文分析了消费主义对我国教育的消极影响:第一,它使学校由育人的机构变成了买卖消费的市场;第二,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功利化,讲求实用;第三,它使师生关系由民主、平等而演变为契约、合同式关系;第四,它使教育公平问题更加突出 ]。王智华和吴卫华认为消费主义中的大批量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最终导致文化传播的通俗与浅显,导致传统时代中所形成的精英文化和高雅文化向肤浅文化的转移 ]。尚荣认为消费主义消解了精英文化的理想主义精神,并将诗性从日常生活中清扫出门,使文学自身的生产与传播方式,乃至文学的功能和风尚发生重大改变 ]。姚登权认为,消费主义时代是没有名著和经典的时代。
10.抵制消费主义的研究[1]
1.加强理论研究。首先,理论界应深入研究消费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和危害¨ 。其次。构建新型消费伦理观。国内学者对这部分内容的研究比较多。提出多种消费伦理观,如可持续消费¨ 1、适度消费?等,并对这些消费观的内容、原则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2.运用经济手段。主要是运用税收政策,对高收入者实行累进个人所得税,对豪华奢侈消费征收高额消费税。
3.运用法律手段。制定完备的法律保护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保护公有财产是为了防止公款消费,保护私有财产是为了让财产拥有者对财产的使用有长远打算[14]0制定相关法律对媒体实行监督。
4.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正确消费观的宣传,教育人们进行理性消费 。陆彦明认为,发展休闲教育可以引导人们选择正确的消费方式¨ 。
目前,国内学者对消费主义的内涵界定、消费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研究得比较多,取得的成果也比较明显。但是对如何抵制消费主义的研究明显不足,对于构建合理科学的消费观,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另外,在关于消费主义的研究中缺乏对消费本性的研究:消费是什么,是人的自我生成过程还是生产的对立面,抑或同时具有两方面的性质?笔者以为只有对消费的本性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解决消费主义的问题,使消费的发展融人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之中。
11.美国消费主义的兴起[2]
这里所说的消费主义,指的是人们的一种无节制地消费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存在意义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可以看出,“消费主义”不同于任何经济意义上的消费,它是指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身合理的实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被有意识刺激起来的欲望所形成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消费的已经不再是商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价值?它起源于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是一种倡导消费至上,享乐至上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改革开放后,随着迅速发展中的社会转型与消费社会的逐步确立,中国开始进入大规模消费时代,消费主义思想开始逐步渗入我国并不断扩大其影响。
现代意义的消费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19世纪末美国的消费主义以上流社会“炫耀式消费”为特征,20世纪 20年代开始以“大众消费”为特征,最近20年来,美国掀起了消费主义高潮?曾有调查显示:20世纪90年代末,63%年收入50,000— 100,000美元的美国家庭存在信用卡透支现象,美国家庭平均只将35%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储蓄.
美国消费主义的产生可以从经济基础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从经济基础来看,“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高速发展,19世纪80年代,其工业总产值占到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0%,居世界第一位;同时,铁路迅速发展,商业化农业生产的出现,电气工业同时兴起,大公司企业随着产生,这些为美国消费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指出,现代意义上美国消费主义兴起的社会因素是“幻觉剂哄动”取代了新教伦理?美国人的感觉方式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美国出现了新生活方式,“从美国社会高消费经济状态下新的购物习惯的发展,及其对新教伦理和清教精神(这两项准则支持着美国资产阶级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的侵蚀中”,我们可以看出变化?“经济冲动”代替了“宗教冲动”,也就是说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12.美国消费主义的传播[2]
消费主义为何在我国产生并迅速发展?有人认为是市场经济的作用以及国家一度出台的鼓励消费,拉动内需的政策引导的结果;有人将其归因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有人认为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和认同?陈昕在《救赎与消费》中将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来研究,认为它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其特征表现为现实生活层面上的大众性消费(无论是观念性的还是实际的)?大众媒介的积极介入和主导以及大众对消费时尚(主要为消费的符号象征意义所创造)的追求?这样似乎能更好地解释消费主义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低的情况下能够蔓延,并且开始为没有经济能力的大学生所接受的原因了?学术界认为, 正是类似麦当劳这样的跨国公司提供了美国式的大众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并通过好莱坞?麦当劳传播的文化信息而传遍世界各地,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美国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的传播和扩散是以文化霸权主义的形式实现的.
13.对我国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2]
(一)我国消费主义价值观滋长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长足进步、社会生产力与物质财富极大增长为我国消费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在中国整体性的社会利益结构框架内,人们逐渐忘掉了个人利益。改革开放以后的首先也是最大的变革就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人们的利益意识开始觉醒,与此同时,原有的整体性的利益结构便崩解成无数个小碎片,造成了社会利益单元的个体化,整个社会呈现一种利益饥渴现象,中国人对物质追求的这种狂热与能力被空前地释放。
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滞后性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在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日渐成熟的信贷服务等助推器与载体的推动下蓬勃发展并被人们普遍接受.
美国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与一个新兴阶层——中产阶级的形成。稳定和发展密切相关。美国的中产阶级形成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美国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以及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中产阶级逐渐成为了美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中产阶级成为文化思想界主流的代言人。他们的推波助澜最终使消费主义价值观以及后来发展到了高峰的享乐主义价值观在理论与文化上得到认同与确定。”为此,年轻人首先被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所吸引,他们追求放纵冒险的新奇生活;他们追求享受,充分享受社会的物质富裕,道德上毫无顾忌,更强调成功本身与成功的目的;他们崇拜成功,崇拜对象发生了转变,从崇拜西部牛仔转变为崇拜成功的中产阶级人士与娱乐偶像。体育明星等;他们漠视政治,政治价值观被扭曲,政界成为青年的奚落与开玩笑的对象;他们思想上处于一种极度空虚、无根、无序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阶层不断分化、组合,其中的一个亮点就是中产阶层的产生。尽管学者对中产阶层的定位各不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中产阶层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中不可回避的社会现象,中产阶层的价值观也同样最大地影响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我国的中产阶级虽然还远没有发展到美国那时的阶段,但他们已经开始了对我国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二)为什么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最易受影响
面对西方大众消费文化的渗透,同时由于学校德育教育功能的缺失和家庭引导的失当,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较大。全球化时代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大学生活的环境日新月异,丰富多彩,以网络媒体为依托,大学生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他们通过网络了解世界最时尚的信息,他们思想前卫,易于受流行文化的影响,现实的经济能力并没有限制他们对消费时尚的追求。当前,很多高校的德育教育内容体系和教学脱离现实生活,德育教育被冷落,功能缺失,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消费观没有及时地通过教育手段的干预而及时地建立;他们没有固定收入,基本不能自食其力,父母的收入是他们生活费的主要来源,但是,有些父母尽管经济拮据,也尽量满足孩子的消费需求,这使得大学生的消费呈现了超越自身支付能力的情景.
(三)消费主义对当今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影响
大学生群体的消费主义倾向主要表现为高消费。品牌消费和洋消费。它既表现为大学生的现实消费行为,也表现在大学生的欲购情节和消费追求中。很多青年把对符号象征消费的青睐看作新颖、时尚、个性、品位的象征。
1.消费与身份建构——大学生消费意识观念的误区
西方消费意识。消费观念在各种传播媒介推波助澜的作用下,冲击着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生活准则,也在客观上对年轻大学生追求高消费。超前消费等观念的形成起着促进作用。不少大学生认为消费行为是身份的象征,他们视勤俭为寒酸,视浪费为慷慨,视奢侈为高雅。追求时髦。超前消费。先花未来的钱的消费时尚已经超越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而居于首位。一些大学生用奖学金,甚至困难补助费来请客,以显示自己的豪爽。大方。
2.超前消费与时尚追求
正处于自我需求不断扩张发展时期的大学生,希望通过消费上的新潮。时尚。前卫来显示自己的青春活力,以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身成长的成熟,尤其在今天,“时尚和新潮”消费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有调查显示,2004年全国大学生年平均消费额为1万元,这远远高出中国人均年度可支配收入。当前某些高校流行“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才够用,两三千元能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户”的顺口溜,表现了他们的高消费潮流;他们以拥有“三大件”:手机。电脑。MP3或MP4为时尚;以上网、飚歌、购物为娱乐活动的时尚;以庆祝的项目和理由越来越多为时尚; 以寒暑假和黄金周外出旅游为时尚;以发电子邮件、短消息、上网聊天为交往联络感情的时尚方式。高消费成为某些大学生引以为豪的资本, 也使一些并不富有的学生成为“月光族”或靠信用卡透支的超前消费者。
3.品牌消费与个性凸显
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个体的价值地位得到显著提升;全球化时代的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他们追求差异,崇尚独立、自由。《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文化频道于2005年4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地1150名青年中,买东西时看重品牌的占77.8%,只有1.8%的人表示不会受品牌的影响,另有20.4%的人态度模糊。
4.攀比消费与虚荣追求
攀比消费是目前大学生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西方“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崇尚物质消费,追求享乐主义。大生学不成熟的消费心理,在推崇世俗化物质享受的浪潮中,在群体模仿式的消费行为中成为俘虏,一些大学生形成了攀比心理。别人有的我不仅要有,还要比别人好;你请客,我也要请客,而且我请客的档次还要比你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