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经济效益学
2.经济效益学的基本原理
经济效益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进行系统研究的基本理伦学科。它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方法论和科学任务都直接根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经济效益的运动涉及到生产力与上层建筑诸方面以及由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而产生的其他社会关系,因而它要同社会科学中许多学科发生联系,并吸取自然科学的相关成果和定式为自己服务。
3.经济效益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经济学分支学科 | |||||||||||||||||||||||||||||||||||||||||||||||||||||||||||||||||||||||||||||||||||||||||||||||||||||||||||||||||||||||||||||||||||||||||||||||||||||||||||||||||||||||||||||||||
---|---|---|---|---|---|---|---|---|---|---|---|---|---|---|---|---|---|---|---|---|---|---|---|---|---|---|---|---|---|---|---|---|---|---|---|---|---|---|---|---|---|---|---|---|---|---|---|---|---|---|---|---|---|---|---|---|---|---|---|---|---|---|---|---|---|---|---|---|---|---|---|---|---|---|---|---|---|---|---|---|---|---|---|---|---|---|---|---|---|---|---|---|---|---|---|---|---|---|---|---|---|---|---|---|---|---|---|---|---|---|---|---|---|---|---|---|---|---|---|---|---|---|---|---|---|---|---|---|---|---|---|---|---|---|---|---|---|---|---|---|---|---|---|---|---|---|---|---|---|---|---|---|---|---|---|---|---|---|---|---|---|---|---|---|---|---|---|---|---|---|---|---|---|---|---|---|---|
| |||||||||||||||||||||||||||||||||||||||||||||||||||||||||||||||||||||||||||||||||||||||||||||||||||||||||||||||||||||||||||||||||||||||||||||||||||||||||||||||||||||||||||||||||
[编辑] |
经济效益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经济效益的内容和特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经济效益概括为“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用于“解决某种物品是否应该生产的问题,即这种物品的效用是否能抵偿生产费用的问题。”经济效益总是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下的经济效益,总是同生产目的相联系并给费用和效用以一定的规定性。有的学者提出,以最小限度的预付资本生产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用以满足资本家的需要,这是资本主义经济效益。以最小限度的劳动耗费生产出最大限度的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对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表述,有三种看法:
1.以最小的耗瓒,取得最大效果;
2.用最小的劳动耗费,取得同样多的产品;
3.用可能节省的劳动耗费生产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好的社会产品,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
这三种看法大同小异。把它们对经济效益的看法概括起来就是:经济效益一般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投入和产出的比较。因为任何经济活动都要有投入才会有产出,对它们进行比较和评价,就是经济效益的基本内容。投入少,产出多,经济效益就好,投入多,产出少,经济效益就差,这是评价经济效益的基本思路。但是投入什么、投入多少、怎样投入产出什么、产出多少,怎样产出Y两者的关系如何,有什么特点、怎样才能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这就是经济效益学所要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 二、经济效益与各种经济规律的关系。
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个系统整体,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多种经济规律的作用和影响,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发展的规律、有计划发展规律,价值规律和按劳分配规律等,都与经济效益问题有着内在的联系。认真研究和正确认识,掌握这些规律,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反映经济效益的内容和要求,但它所说的“需要”,既包括物质、文化的需要,又包括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既包括各个人的需要,又包括某个集体和全体的需要,而且这些需要在不断增长和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需要总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因此,如何满足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和社会的各种需要,这就不能不讲经济效益问题。离开了经济效益问题,只争投入不计产出,或只讲产出不管投入,都不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生产目的的要求。
再如,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律。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的投入和产出都要运用价值范畴进行社会比较和评价。产出方面,个别投入低于社会平均投入,经济效益就好,反之,则差。使个别投入低于社会平均投入既是价值规律的要求,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产出方面,在一定劳动投入的前提下,产出产品数量多的,经济效益就好,反之,则差。对单位产品的经济效益评价,主要看它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额,前者越小于后者,效益越好,反之,则越差,甚至无经济效益可言。通过这样的比较,促使生产者注重降低劳动消耗,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 三、提高活劳动经济效益和物化劳动经济效益的途径。
投入包括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劳动消耗又分为活劳动消耗和物化劳动消耗。降低活劳动消耗,实际上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出发点和归宿。物化劳动是指生产资料消耗,表现为固定资产的磨损、原材料和燃料等的消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可以有效地利用手中掌握的生产资料来发展生产,满足需要。同时,社会主义经济从本质上要求经济建设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从而使提高经济效益成为可能。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活劳动经济效益和物化劳动经济效益的关系与作用以达到提高之目的,构成了经济效益学研究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和课题。
- 四、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指标体系和表示方法。
经济指标是指衡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判别对各种物质、资源的利用状况和程度的标准和尺度。经济活动是很复杂的,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所以,对各种经济活动的评价必须要用若干把尺子、若干个标准来进行衡量和进行多方面的考察,才能比较公平地得出其评价的结果。经济效益指标不同于一般经济指标。一般经济指标大多是单纯表示指标,如劳动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劳动成果指标等,经济效益指标则是与生产相关的若干经济指标。它包括:价值指标与实物指标、综合指标与单项指标、宏观指标与微观指标,绝对揩标与相对指标、总量指标与人均指标,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等,这些指标都要通过对各种相应指标进行计算和折算才能得出合理科学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