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组织形式

1.什么是生产组织形式

生产组织形式是指生产者对所投人的资源要素、生产过程以及产出物的有机、有效结合和运营方式的一种通盘概括,是对生产与运作管理中的战略决策、系统设计和系统运行管理问题的全面综合。不同的经济时代由于生产模式的不同,导致生产组织形式也有所不同。

2.知识经济对企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1]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并且知识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企业的环境也在日益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企业环境的变化又将对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推动其不断创新

(一)资源环境的变化对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

从资源环境来看,稀缺的经济资源如土地、原料、资本等等在21世纪将更加紧张,同时人类要求改善生存环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因此,经济的增长不可能更多地寄希望于稀缺的经济资源之上。而知识资源则相对丰富,在知识经济时代,它表现为知识生产速度将大大加快,而且,知识借助于信息技术将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和广泛的传播,知识也将被得到更加合理和有效的应用。因此,企业生产组织正向着节约原料、劳动、资本、空间和时间的方向发展,以应对资源环境变化的挑战和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

(二)技术环境的变化对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

随着人类知识生产的日新月异、产业化进程的加快、高科技在各个产业的渗透以及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展,一方面使得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中的知识含量大大增加,加大了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难度以及生产上的复杂性。相应地小批量、多品种、高效灵活和非标准化的柔性生产将取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大批量、流水生产和标准化,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生产方式。另一方面,高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又为生产组织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和保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在企业的普及以及信息科学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对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等都将产生划时代意义的影响。目前,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MIS(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正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生产组织形式,多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正蓬勃发展。

(三)市场环境的变化对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

一方面,顾客知识素质、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选择范围的扩大,要求企业改变以往那种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产品的硬件功能和价格上的做法,必须对顾客需求的迅速变化和多样性作出及时的反应。随之而来的产品迅速更新换代,设计和产品生命周期变短等等都将给企业生产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亦将更加激烈和白热化。激烈的竞争将迫使企业不断地细分市场,不断地追寻、理解和满足顾客需求,不断地以“新”、“特”去赢得市场。同时,对企业生产灵活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3.生产组织形式的类型[1]

(一)成组生产

成组生产是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的一种科学的生产组织形式。它是以零件结构形状和工艺上相似性等标志,把所有的产品零件、部件分类分组,并以组为对象组织和管理生产的方法。它把许多各不相同,但又具有部分相似的事物集中起来统一加以处理,以达到减少重复劳动、节省人力和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成组生产的基本思想是用大量大批的生产技术和专业化方法,进行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因为它通过零件分组,减少每个工作地加工的零件种类,扩大了零件生产批量,提高了专业化程度。这就使单件小批量生产企业,能够采用先进的工艺方法,高效率的自动机床和数控机床。机床可以成组布置,使用成组夹具,按成组零件编制工艺,各组零件都在各自的成组生产单元和成组流水线内加工。这样就有利于生产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使复杂的单件小批生产,达到简单化、专业化、标准化。

(二)准时化生产(JIT)

JIT的最终目标即企业的经营目的是降低成本以获取利润。因此,JIT图通过彻底消除浪费来达到这一目标。所谓浪费,在JIT起源地丰田汽车公司被定义为:只使成本增加的生产诸因素,也就是说,不会带来任何附加价值的诸因素。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过剩引起的浪费、人员利用上的浪费以及不合格产品所引起的浪费。为了排除这些浪费,就相应地提出了适时适量生产、弹性配置作业人数以及保证质量这样的课题。

1.适时适量地生产。对于企业来说,各种产品的产量必须能够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否则由于生产过剩会引起人员、设备、库存费用等一系列浪费。因此,利用看板管理实施适时适量生产,只在市场需要的时候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

2.弹性配置作业人数。在劳动费用越来越高的今天,降低劳动费用是降低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是“少人化”,即根据生产量的变动,弹性地增加各生产线的作业人数,以及尽量用较少的人力完成较多的工作。

3.质量保证。一直以来,质量与成本之间是一种负相关关系,即要提高质量就要花人力、物力来加以保证。但在JIT中,通过运用自动化方法将质量管理贯穿于每一工序之中来实现提高质量与降低成本的一致性。

(三)计算机集成制造(CIM)

1793年,美国约瑟夫·哈林顿博士首次提出CIM—“计算机集成制造”理念。它的内涵是借助计算机,将企业中各种与制造有关的技术系统集成起来,进而提高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经过近20年的时间,不同的开发者和计算机公司有不同的侧重,因而提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模式各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CIMS是以系统工程整体优化的观点,利用计算机、制造技术、通讯技术、管理技术、自动控制和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将制造企业从市场预测、接受订货、产品设计制造、生产管理、销售直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中的信息进行统一处理,并对所属的各个子系统的功能进行集成,实现企业的总体优化。CIMS的核心在于集成,不在于技术上的集成,更不是追求无人化工厂,而是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生产方式与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人、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和生产技术的集成。通过集成协调企业的各种功能,最大限度地加快物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等,从而使企业快速满足市场的需要,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