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资本主义企业
资本主义企业是建立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以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组织。
2.资本主义企业的二重性质[1]
资本主义企业作为单个产业资本运动的组织形式,它必然具有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现代化生产力的微观组织形式;另一方面它又是个别资本增殖的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企业是一个社会化生产组织。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是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换活动实现的,资本主义企业首先要作为物质资料的生产组织存在。作为生产组织,企业必须按照社会生产物质技术基础的要求,将劳动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才能进行生产。资本主义企业运用的生产力具有社会化的性质。所谓生产社会化的性质,从直接生产过程的意义上说,它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结合方式以及产品的形成方式,都体现为一个社会结合的过程。生产社会化的性质是直接通过建立一个社会分工协作的有机生产体系来体现的。资本主义企业正是为了进行社会化生产过程而建立的生产组织形式。它作为生产组织具有社会化生产组织的属性,在微观领域发挥着组织社会化生产的作用。
资本主义企业是生产和占有剩余价值的经济组织。企业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生产组织,企业作为生产关系的载体,它的性质要体现生产关系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是:(一)它包含着资本与雇佣劳动对立的关系;(二)生产剩余价值是它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决定,资本主义企业必然是资本支配雇佣劳动的经济组织,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组织。生产产品只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必要手段或物质基础,因此资本主义企业本质上是从事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活动的经济组织。资本主义企业是由许多内部组织机构组成的能动机体,它内部的这些机构都是根据资本价值增殖这一总目标设置的,它们本质上是资本价值增殖过程各种具体要求借以实现的器官。
资本主义企业的二重性质还突出地体现在企业管理二重性上。
一方面,资本主义企业管理是社会化生产力运动的客观要求,它具有指挥和管理社会联合劳动的一般性质。首先,生产社会化发展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运动的本质特征。资本从一开始运用的就是社会联合的劳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程度不断地提高,现代资本主义企业是建立在生产力全面社会化基础上的经济组织。资本要占有生产力,它的企业管理就必须反映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代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它要求人们按照生产物质技术基础的特征,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上合理地分配生产资源。为了使一个高度社会化的生产体系按照一个统一的目标进行生产,就必须对企业活动进行统一的指挥和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生产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与配置。其次,现代物质生产技术基础突出的特征是它本身具有不断革命的性质。这就决定现代化生产力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生产力体系,它要求企业管理必须与社会生产物质技术基础的不断进步相适应,不断吸收、选择和开发新的生产技术,不断赋予已有生产资源以新的技术性质,同时能够利用和开发新的资源,以便生产出更多数量和品种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现代社会,知识越来越成为生产力的中最重要的要素。因此人才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方面,在现代企业中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人才的作用是搞好管理的关键所在。现代企业要使自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就必须建立起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完善制度和有效机制。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企业管理是实现资本增殖的必然要求,它具有资本管理的特殊性质。首先,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社会生产的主客观要素采取雇佣劳动与资本的社会形式相对立,劳动异化为资本和隶属于资本是这种关系的本质特征。资本关系以劳动者与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的分离为前提,劳动的主客体在这种社会分离条件下实现结合,就必然以颠倒的形式表现出来,劳动客体成为支配劳动主体的力量。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人格化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建立了权威,取得了生产指挥者和统治者的社会职能。产生于资本与劳动对立关系的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必然具有对抗的性质,监督雇佣劳动者的生产活动就成为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次,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产生于资本增殖的内在要求。资本的本质在于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增殖,生产和占有剩余价值是资本存在和运动的全部意义所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由共同劳动过程产生的管理职能也就转化为资本家或经理人员的职能。资本家不仅具有支配工人劳动的权力,而且具有强制工人超出劳动力价值界限提供剩余价值的权力,并且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欲程度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特殊性质,超出了它以往任何直接强制劳动的社会方式,表现为一个无限的自行增殖的过程。因此,资本主义企业的管理要体现剩余价值生产的本质规定,一切生产资源的配置方式都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剩余价值的生产,一切劳动的管理都是为了使劳动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追求剩余价值率最大化是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资本主义企业的具体组织形式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市场条件的改善,适应资本价值增殖的要求,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经济发展史上,资本主义企业经历了个人独资、合伙制、公司制等各种不同的组织形式。公司制企业又有无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具体形式。这些企业形式虽然在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是相互并存的,但它们又都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基础上,适应资本价值的要求出现的,它们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上的微观组织基础。股份公司是现代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
3.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2]
资本主义企业的最早形态是业主制企业,也就是说企业内只有唯一的所有者,这个唯一的所有者既是企业的所有者,也是企业的经营者,他是最早的资本家。业主制企业是“指在经营单位内,剩余索取者和最终决策者同为一个人的企业体制”。在封建社会末期,部分农奴获得了人身解放,再加上一些破产的手工业者,他们都没有足够的生产资料来进行维持生存的生产活动。而另外的一些具有大量生产资料和财富的人,已经不满足于自己进行生产劳动,于是便雇佣那些无产者,让他们使用自己的生产资料来为自己生产指定的产品,而生产的这些产品则是用来出售以获得更多的财富收入。作为回报,这些无产者将会得到一定的工资报酬从而实现自己的生活需要。这些无产者便是最初的工人,而那些资本所有者便是最初的资本家。这种企业形态便是马克思所指的最初形态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在这种企业中不存在共同所有权问题,所有者-管理者承担了他指定决策的所有财富结果;而且也不存在由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所带来的代理人问题。 这是这种经济组织形式的主要优势。但该形式也有一些不利之处,如业主所有制企业会遇到投资视野问题和投资分散化问题。
合伙制企业的性质和业主制企业非常相似,只不过企业所有者变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资本出资人。这些出资人共同成为企业的所有者,共同承担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决策。通过汇集几个人的资源,合伙者减轻了业主所有制企业所面临的资金约束,而且合伙者还可以获得某些生产规模上的优势。一旦各所有者能向企业投入较小份额的资产,合伙制就为人们提供了机会,以降低承担风险的成本。但是合伙制没有摆脱共同所有权的问题,通常,合伙者既是企业剩余索取者也是主要的决策者,但随着合伙者人数的增加,容易滋生搭便车问题,以上两种职能合并后产生动力的优势慢慢减少。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扩大,要求企业规模也越来越大,而所需的资本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固定资本方面。前两种企业形式已适应不了更高的大规模批量生产的需要,再加上此时金融工具的日趋发展和完善,企业实现大规模原始投资的融资变得越来越容易,于是就产生了股份制企业。股份制企业与前两种企业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就所有者来说,股份制企业的所有者规模远远大于前两种形式的企业,那么就很明显,股份制企业内的资本规模也必然相当大。就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关系来说,前两种企业内的所有者和管理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股份制企业内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已经分开,所有者几乎不参加企业的管理,而管理者不对企业拥有所有权,所有权和控制权有了一定的分离。二者的分离导致问题的产生。当企业为获得规模经济而变得非常庞大时,即便合作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效用函数且不存在欺诈行为,协作的成本也会上升。而且,外部所有者与内部职业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构成了新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也许代表了这种企业类型的主要不足之处。然而,股份制企业的产生并不表示个人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就消失了,在服务部门中,个人业主制和合伙制仍是广泛使用的组织企业活动的方法,而他们对组织良好的资本市场的依赖也大大少于股份制企业的情况,所以它们是共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