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

1.创造性的含义

对什么是创造性,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故也称为创造力。新奇独特意味着能别出心裁地做出前人未曾做过的事,有社会价值意味着创造的结果或产品具有实用价值或学术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等。

创造性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发明,二是发现。发明是制造新事物,例如瓦特发明蒸汽机,鲁班发明锯子。发现是找出本来就存在但尚未被人了解的事物和规律,如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等。

理解创造力这一概念要把握以下几点:

①创造力是一种有别于智力的能力,创造力测验的内容是智力测验内容上没有的,是智力测验测不出来的能力;

②创造力指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的能力,既有科学创造活动,又有技术创造和艺术创造活动,还有其他方面的创造活动;

③新颖独特是指前所未有、与众不同,这是创造力的根本特征;④创造产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

2.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创造性由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过程和创造性活动三部分组成。在创造性的组成部分中,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创造性思维又包含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与创造性思维关系最为密切。发散性思维表现在行为上,即代表个人的创造性。发散思维有三个主要特征:

1.流畅性

流畅性是指针对问题(发散点)从不同角度在短时间内反应迅速而众多的思维特征。比如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观念,使用较多文字,产生较多联想等。

2.变通性

变通性也就是思维的灵活,它要求能针对问题(发散点)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方法思考,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解决问题的思路受阻时,能另辟蹊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对同一问题,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其变通性越高。

3.独特性

独特性是指针对问题(发散点)用新角度、新观点去分析,提出独特的、有新颖成分的见解。行为表现超常,对事物处理能提出超常意见,对疑难问题能提出独特见解是其基本表现。对同一问题,意见越奇特,其独创性越高。

3.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一)知识对创造性的影响

不管是对问题分析、推理还是联想都离不开原有的知识经验,但知识经验的量的多少并不足以决定创造性思维的水平,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以及知识经验的组织方式对创造性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在知识经验之间建立了丰富的联系,形成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学习者获得的知识才是灵活的,才可以广泛地迁移应用。只有“活”的知识才有助于学习者以新颖的方式理解和解决问题,“死”的知识反而会束缚学习者的思维。

(二)智力对创造性的影响

创造性与智力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这种关系可归结为四点:

(1)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

(2)高智商有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的创造性;

(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

(4)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可见,高智商不是高创造力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三)个性因素对创造性的影响

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具有创造性的人往往具有一些相应的人格特征与品质。综合有关研究,高创造性的人一般具有以下个性特征:

①兴趣广泛,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猎奇和尝试用新奇的方法来探究问题;

②目标专一,有毅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咬定青山不放松;

③独立性强,自信心强,不迷信权威,不随大流,不落俗套;

④有高度责任感,有勤奋好学,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

⑤诙谐、幽默,即使面对困难和严肃的问题时,也能表现出较多的幽默;

⑥心理承受力强,不怕错误和失败,善于在挫折面前进行自我调整。此外,有决心,敢于前进,好表现等等,这些也都是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个性特征。

(四)环境对创造性的影响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环境对人的创造性有重要影响。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

①创造性比智力受环境的影响更大。

②过于严格,过于要求服从的家庭教养方式不利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对子女的教育采用适当辅导策略,气氛民主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创造性的培养。

③过于强调纪律和规范,过于强调唯一标准答案,缺乏自由和开放气氛的学校环境会妨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如果学校气氛民主,教师不以权威方式管理学生,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容许学生自行探索,这种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④某些社会文化特征对创造性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如果一个社会过于强调社会规范,因循守旧,个体创造性就会受到抑制。因此,创造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和自由性的成长环境,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尊重差异,对创造性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4.创造性的培养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目前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为创造性而教”已经成为学校主要目标之一。根据影响创造性的因素,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如果营造了这样一种环境,学生就不会产生危机感和受批评的恐惧,也就不必为自己的创造意识而设防。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共同的努力。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独创性的活动,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如实行选修课制度,让学生有机会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培养;给学生呈现应用创造性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等。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对学校的教学有着直接的影响。为真正有利于人才选拔,选拔有创造性的人才,促进学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必须对传统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进行改革。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创造性高低与人格有着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保护好奇心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就能促使他们对创造性活动拥有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活动的进行。对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

2.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惧怕犯错误是阻碍独创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有时往往会因为怕犯错误而不去尝试,从而失去发展创造性的良机。因此,教师应该解除他们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进行一些尝试和冒险。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他。对出现的错误不应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而不循规蹈矩。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提出的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对平常问题的处理能提出超常见解者,教师应给予鼓励。同时,采取多样的形式和方法支持学生的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非逻辑思维都起着重要作用,它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给学生机会进行猜测、进行想象,对答案不必拘泥于常规,并尽量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为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应用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来辅助教学,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从而使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更为鲜明、完整。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通过给学生介绍或引导阅读文学家、艺术家或科学家传记,或带领其参观各类创造性展览、科学博物馆、与有创造性的人直接交流等,使学生领略到创造者对人类的贡献,受到创造者优良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启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另外鼓励学生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也是提供榜样的一个很好的渠道,通过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使学生产生模仿尝试的欲望,并由此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染。同时,教师也应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通过不断开发自身的创造性来影响学生,使他们切实体验到创造性活动的魅力。

5.创造性的特点

创造性包括独特新颖性、突破性、开拓性和突变性。

1、独特新颖性,指新产生的思想、方法和成果不同于旧有的,必须添加新的内容或形式。

2、突破性,是指突破现有的理论、方法和思想。

3、开拓性,是指认识对象和领域突破原有的范围。

4、突变性,是指创造不能由简单的逻辑推理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