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开发

1.什么是自我开发[1]

自我开发是指依靠员工本人的精力、时间和费用,不占用工作时间,不脱产,利用公司外的培训设施和条件,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诸如函授大学、电大以及社会上的各种培训班。

自我开发作为企业培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于它补充了企业资金、人力和物力的不足,在于它调动职工的寻求知识、提高能力主动性和积极性。

2.自我开发的意义[2]

1.员工增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企业员工在进入企业前,一般接受过国家实施的学历教育或者职业教育,进入企业后,又接受企业组织的培训和管理。这些都是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的重要开发途径,但是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开发,同样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开发途径。

据培训专家统计,在人的一生中,学校阶段只能获得需用知识的20%左右,而其余80%的知识都必须在工作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同时,只靠学历教育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日益发展的形势要求企业员工树立“自我教育”、“终身教育”的新理念。也就是说,企业员工想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想要胜任目前和将来所要担负的工作,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仅靠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靠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也就是自己开发自己、不树立自我开发的思想,该员工就不可能在企业里有所作为。自我开发还有利于企业员工正确认识自己,挖掘自己可能拥有的潜能,克服缺点,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2.企业培训发挥充分作用的必然途径

企业培训是企业向员工提供工作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是创造一个环境、条件,或者是给出一套政策来吸引、激励员工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同步成长。但是企业培训能否成功,还要取决于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人力资源开发中,企业组织的培训必须通过员工自身的开发才能发挥作用。

3.最终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成就需要、尊重需要、社会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其中,成就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这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全面发展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告诉我们,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精神劳动、物质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并且人的潜能和天资、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人的身心、精神(道德)、才能、个性全面而丰富地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尺度,只有人的体能、智能、人格能以及各种潜能得到充分协调发展,才能推进企业和社会健康发展。但是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不仅依赖于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也依赖于自我认知和自我开发。因此,要实现人类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人力资源的自我开发。

3.自我开发的内容[2]

人力资源的自我开发无论对企业还是员工都具有重大意义,那么人力资源自我开发包括哪些内容?企业员工要在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1.优秀的品格是自我开发的首要因素

“德才兼备”是成功人士的主要特征。优秀的品格包括:正确的人生态度、崇高的思想境界、良好的职业道德、卓越的创造才能、良好的个人形象等。这些都是个人成功的前提。个人的非智力个性因素对员工的创新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如自信心、激情、好奇心、开拓精神、自尊、乐观、忍耐、坚毅、意志品质及责任感、良好的工作习惯等,都能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效能,促进组织的发展。

2.改善心智模式是自我开发的基石

所谓心智模式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或心理模式,它是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实践中形成的,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就是支配人们思考问题和采取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假设,当然这并不是一些浅层次的思想观念,而是深藏在人们思想深处支配人们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假设。彼得·圣吉(PeterM.Senge)在《第五项修炼》中指出,改善心智模式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一项重要修炼。对于企业员工来讲,改善心智模式就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摒弃不合时宜的认知模式和陈旧的思想,积极吸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实践发展要求的新的思想观念,进~步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企业管理咨询专家提出了许多改善心智模式的方法,例如反思与探询、跳跃式的推论、练习“左手栏”等。

3.学习各种技能是自我开发的核心

企业员工技能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能力(或称基础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运用能力、合作能力、办事能力等。二是操作能力,如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汽车驾驶能力等。三是业务能力,是指在一般能力的基础上,不同领域、不同岗位所要求具有的不同的能力,如营销人员要具备营销能力,财务人员要具备财务知识等。企业员工个人可以通过努力汲取知识营养、注重培养工作效率、开阔职业思路和积极踏实工作等途径,提高职业素质和发展各种技能。

4.积累社会资本是自我开发的助推器

198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科尔曼(JamesS.Coleman)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资本是指行动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相互进行各种交换,甚至单方面转让对资源的控制,结果形成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包括权威关系、信任关系以及作为建立规范基础的关于权利分配的共识。积极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本,可以有效地促进个人发展。开发的方法主要包括得体的服饰与举止、对权力关系的把握、争取领导的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和掌握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的技巧等。

4.自我开发的措施[2]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必然选择自我开发。然而人力资源认识自我,开发自我往往是最难的。准确、理性和科学的自我认知是企业员工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地认识自我,如何进行自我潜能的开发,在这一过程中又有哪些途径呢?自我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员工自身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开发,企业组织则须创造一定的环境和制订相应的激励制度促进员工的自我开发。

5.自我开发的理论基础[2]

优秀的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为了使自我开发更加完善和富有成效,需要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来指导。目前,有关自我开发的基础理论主要是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发达的领域。20世纪是学习理论发展最迅速、成果最丰富的时期,其中个体学习理论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对个体自我开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个体学习理论主要有三种: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

1.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代表人物有桑代克(Thorndike)、华生(Wahson)、斯金纳(B.F.Skinner)等。行为主义认为学习的产生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过程,因而学习是一种被动行为,对所希望的结果要进行不断地强化。在该理论的指导下,人力资源进行自我开发要“自我刺激”、“反复练习”,尤其是对于某些技能开发和作业操练。

2.认知主义

认知主义形成于20世纪的50年代,代表人物有米勒(Miller)、西蒙(Si-emon)、皮亚杰(JeanPiaget)、布鲁纳(JeromeS.Bruner)、奥苏伯尔(DavidAusubel)等。与行为主义不同的是,认知论关注的不是学习者学会对某种刺激产生的反应,而是学习者的头脑中认知结构的重组或重建。奥苏伯尔认为,学习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是否建立了联系;学习者认识结构中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的同化,从而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意义,而且旧知识也因得到修饰而获得新的知识。根据认知论的观点,人力资源自我开发时,要注意对信息的接收、组织和处理,同时要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构建自己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思考。

3.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又名结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西方主流学习理论,其核心是研究学习者知识建构的机制问题,代表人物有阿诺德(Arnold)、西伯特(See—boldt)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认知结构的改变,学习是由结构决定的自组织的循环过程,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错误和失败在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学习的目的是学习者为了保持有机体的适应与生存,提高适应生活的“生存力”。建构主义学习模式如图1所示。

Image:建构主义学习模式.jpg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人力资源自我开发过程中,人是学习的主体和中心,学习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主动地建构意义,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