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环渤海经济区[1]
环渤海经济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包括北京、天津以及辽宁、河北、山东和内蒙古东部地区,面积达113万平方千米,总人口2.6亿。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横向联合、优势互补成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
2.环渤海经济区的优势[2]
3.环渤海经济区的主要城市
4.环渤海经济区发展面临的困难[3]
5.珠江三角洲发展对环渤海经济区发展的启示[3]
一、突破行政限制,城市合理分工
环渤海经济区要全面展现其经济发展的实力,必须突破行政限制,城市之间合理分工,形成完整的、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公共设施体系,既与世界经济和全国市场有开放的联系,又有相当的区域特色,这是实现环渤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思路。对于突破行政限制,首先,要反对地方封锁,全面清除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体制障碍,让各类企业成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主体,实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其次,核心区、各大城市要做好合理分工,比如环渤海的三大核心区(京畿圈、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中,京畿圈是首都所在地,所以这个区域应该注重全国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和对外交往巾心的作用,知识经济发展潜力大、优势明显,而且应该注重地缘政治。山东半岛在石油、石化与海洋化工、机械制造、电子、轻纺等领域有较好的产业整合机会,通过调整重组、企业搬迁和产业调整,促进传统产业优势整合。同时这个区域旅游资源丰富,统筹规划旅游路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辽东半岛是以重型机械、造船、化工等为主体的重型工业基地。对于这个核心区,在原油工业的基础上,应该积极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益,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对于区域中的城市来说,合理的定位也非常重要。作为全国的首都,北京应该强化商务、金融、信息、科技创新功能,疏解部分生产和服务功能。天津则要进一步发挥港口和滨海新区的作用,增强生产和制造基地功能,增强物流功能和制造基地功能,发挥已有优势的通信产业。河北要加强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出口型创汇农业,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医药和纺织等行业。在辽中地区的沈阳要增强现代服务业功能,发展现代制造基地功能;大连要发展物流功能、国际交流功能;其他中小城市要发展制造基地,加强与两大都市的产业配套。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济南要增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青岛、烟台加强物流功能和外向型制造基地功能,其他中小城市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功能互补关系,现阶段特别要加强港口间的合理分工和物流发展的合理配置。
二、京津协同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往往要靠一两个城市的带动,珠三角要靠广州、深圳的带动。长三角要靠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的带动。环渤海湾的经济建没,与北京和天津的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关系密切。天津要努力建成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北京要继续发挥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同时建成为金融中心,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天津要进一步发挥港口和通信业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为主的私营经济。京津经济整合机制一旦理顺,环渤海地区就有了核心和龙头,就有了推进与辽巾南地区和山东半岛经济整合的条件。
最近几年,天津的经济发展比较迅速,GDP已经连续多年增长12%~13%,比全国的增幅高。天津是环渤海湾地区工业竞争力最强的城市,在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位居前十位。工业发展速度也非常快,天津的科技竞争力也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三,海关出口总值在4个直辖市中增速第一,完全有能力和有条件发挥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因此,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提升天津城市的竞争力,如进一步解放土地、劳动、资本、管理和科技,转变企业的所有制结构等。天津正在全力实施五大战略举措,即重点发展海河经济、海洋经济、优势产业、区县经济、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这些都是天津的优势所在,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于优势产业,天津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今后将重点发展和扶植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制药与现代医药、无缝钢管和高档金属制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精细化工、新能源6大支柱产业和12大产品制造及加工基地。预测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2400亿元。围绕区县经济发展,重点建设5个卫星城、13个中心镇和100个建制镇。天津约有账面净资产500亿元的中小国有企业可供境内民间资本和外资兼并收购。为了促进境内外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必须在建立完善的一系列中介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发展产权交易市场。
在天津和北京的协同发展上,有关方面也已经有了新思路。两市已在酝酿策划京津唐城际铁路专线(其中京津段已开通),增建2条京津高速公路,接通京津塘轻轨交通等建设方案。随着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必然加强,环渤海地区将成为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2003年上半年,京津地区召开京津唐科技新干线论坛,京津地方政府宣布了八条战略合作措施,来促进京津协同发展。这八条措施是:共同构造、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链,增创产业新优势;共同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增创竞争新优势;共同打造一体化流通市场,增创市场新优势;共同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增创科研新优势;共同促进环境协调发展,增创生态新优势;共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增创交通新优势;共同创新区域利益分配机制,增创财政新优势;共同建立各园区政府间合作、协调机制,增创合作新优势。
三、积极推动产业整合,建成世界制造业基地
环渤海地区不仅要进一步发展制造业,而且还要发展成为以京畿圈、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为支撑的世界重要的制造基地之一。世界制造业正在经历从欧美日韩向中国大陆的转移,中国已经进入新的重工业化阶段。正在迅速成长为世界制造基地。环渤海地区,特别是京畿圈、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是中国与世界的结合部,近邻日本、韩国,同时又都是中国目前最主要的制造业集中地区之一,建设世界制造基地,既面临重大机遇又具备优越条件。
环渤海地区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从许多方面努力。比如,要加快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依靠技术创新抢占产业技术的制高点;要通过制度创新,尽快建立起机制灵活的、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体制;推动区域内产业的跨省市重组,实现环渤海地区的产业整合,以此形成区域整体竞争优势。
推动环渤海区域产业整合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要调整不利于跨地区重组的体制和政策尤其是税制和金融体制,如改变按隶属关系纳税的办法,企业所得税全部改为属地征税;改变按行政区划贷款,银行存款不能异地贷款使用的原则,对不同地区注册的企业一视同仁,根据企业还贷能力发放贷款。二是在产业整合过程中,要加快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依托科技力量来加速产业的整合。三是要强化政府对跨地区重组企业的支持手段,如充分利用区域联合协作贷款、允许企业发行股票上市、企业兼并破产中给予呆坏账核销及债务清偿时免息等优惠政策。四是要培育和建立跨地区产权交易市场。
四、统筹决策,促进环渤海一体化
一个区域的发展,往往不能只就某个行政区划为出发点来考虑,要通过区域内各省市的协凋统筹。环渤海地区在协渊发展方面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区域统筹管理的机构。要加强区域的统筹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区域统筹管理的机构,例如长江三角洲有市长联席会议,就整个长三角的重大事项进行协商讨论,长三角的学术会议也是年年召开;珠三角也有这样类似的机构。所以环渤海要建立这样的协调和仲裁机构,重点研究制定区内产业发展战略以及协调解决区内跨省市协作、联合、重组涉及的各方利益关系,减少经济活动的摩擦。
(2)制定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推进环渤海的一体化,必须要制定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以避免重复建设和内部恶性竞争。尤其是面对不同的行政主体,不同的区域定位,要构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复合体,规划制定和学术研究要走在前面。
(3)构建京津冀交通的网络化体系。实现区域一体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交通体系的完善。京津冀北、辽中南和山东半岛等地区,可尽快形成以通勤为轴线的交通通道,将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城市功能和产业扩散到近郊、远郊以及周边城市。反过来,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可以借此承担一部分中心城市的功能,强化空间、功能上的互补。环渤海地区受传统重化工业的影响,运输对象过分偏重能源、原材料等大宗货物,铁路运输依然是长距离运输的主力,下一步要加快公路运输和城市间轨道交通发展,发挥人流、物流运输的主渠道作用。
(4)完善区域内部合作机制,比如,建立异地银行间的结算体系.企业异地注册等。
(5)消除各种关卡,建立环渤海地区统一大市场,使资源、人才、资金、企业资产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顺畅流动。
五、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积极引进外资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是实现经济起飞的必备条件,要实现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绝对不能忽视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
要放宽民营企业投资领域,根据民营经济的综合投资能力,即包括经济实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等,引导他们进入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运输等现代产业。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改造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甚至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以后,可适当参股。
为促进环渤海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1999年以来,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内蒙古等6省市区的工商联已经举行了4次环渤海地区非公经济发展研讨会,希望以此推动这一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在环渤海地区投资的民营企业家,要扬长避短,突出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还要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提高他们对市场的敏感、决策的艺术、吸引人才的魅力和诫信的品格。
各级政府要建设要素市场,实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让各类企业发挥区域经济活动主体作用,促进环渤海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在这一区域的跨越式发展。
加入WTO后,由于我国的外经贸政策将会加快与国际接轨,外商的顾虑将会逐步消除,加}二环渤海经济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是外商投资的热土,又具备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和医药、新材料与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良好基础,将可能出现外商纷至沓来的局面和外商投资倾向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趋势。环渤海经济区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大吸引以世界五百强为主体的著名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公司前来投资各类前导产业项目;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建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基地;加快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和一定市场规模的特色产业;带动培育风险投资业、高新技术商贸业、中介服务业、教育培训业、文体业和传媒业等相父产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应该提高服务意识,畅通服务通道,积极为吸引外资做铺垫。
6.长江三角区域发展对环渤海经济区发展的启示[3]
一、要进行观念更新及理论依据的转变
关于区域产业调控机制在体制转轨时期,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体系已被打破,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建立过程中.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尚不完备,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是在二者优势互补的前提下,政府对市场进行适度的有效干预。但政府干预应十分谨慎,其作用领域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维护公平竞争,防止市场垄断,保证国民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高效运转;第二,组织公共物品供给;第三,开展国土整治、水利工程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第四,调节收入分配,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第五,进行宏观调控,制定与实施区域发展规划。
地域产业组织模式是实现区域产业空间调控的最直接手段和表现形式。在计划经济下和市场经济下,区域产业组织的理论与模式完全不同,两种资源配置体制下存在两个赎型的理论构架:一是由苏联创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二是市场竞争条件下形成的产业群落理论。区域产业群落理论虽与地域生产综合体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内涵与作用机制有本质的区别,其巾最大的区别在于将竞争环境中的企业作为地域组织的核心。它将企业与区域竞争力紧密联系起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可资利用的一种微观组织形式和理论依据。
区域产业群落强调了相关产业中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是在竞争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的,它不仅仅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更是一种经营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产业群落可以包括各种类型的公司,但其核心是相关产业的公司,他们通过相互之间的自由合作与竞争,相互推动对方达到更高的水平。
区域产业群落理论和实践的作用在于:①将中观层次的区域产业结构问题与微观层次的公司、企业组织结合起来,强调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企业为核心的区域竞争力结构。②强调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对于促进区域产业群落形成的重要性,从而为政府促进群落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方向;③提出了“企业驱动力”的概念。指出通过相互关联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协同,可以取得竞争优势,从而为产业群落的形成与强化提供驱动力。
二、环渤海经济区要进行区域产业调控机制和模式的转型
区域产业调控的机制和模式是随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而变进的。不同的经济制度、在同一经济制度的不同发展阶段,其调控的思路有很大差别。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施了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渐进式的体制改革,在对经济的调控方面已逐步地引入和培育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和对市场的干预仍然处于较强的地位。政府支配下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如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经济区)仍带有某些地域生产综合体的色彩。在地域分工问题上,往往还是依据要素禀赋的静态现状自上而下机械地进行规划。而且,当过渡体制下渐进式改革遇到难题时(如市场分割下形成的地区产业趋同问题),部分习惯计划经济思维的决策研究很容易地想到运用在计划时代的老办法——行政手段——来试图解决,但很难奏效。
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的情况下,加入WTO将意味着以外部压力促使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市场机制的完善,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必然弱化。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环渤海城市经济整合和一体化发展不能再回到过去政府主导的老路上去,而应在区域产业调控机制、区域产业分工机制和地域产业组织架构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市场经济下的调控模式和机制。笔者认为,环渤海城市经济整合和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应是: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力量,采用适应开放市场环境的地域产业组织模式,整合区域产业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区域产业群落,从而增强区域竞争力。
(1)在区域产业分工机制上不应该只依据现存的静态资源禀赋来主观规定区域分工的框架。加入WTO后环渤海地区区域分工格局的形成主要应由地区优势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竞争优势来决定。
(2)区域产业群落是市场经济下一种有效的区域产业组织模式,利用企业群体在统一市场中形成的依存关系。可以突破长期以来环渤海地区行政区划对市场的分割,形成竞争环境巾的合作,实现高效率的资源配置。环渤海应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产业群落,以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相当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为龙头的产业群落带动整个区域产业地位的提升。
企业组织的优化和区域产业群落的培育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协助建立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网络,利用企业外部的垂直联系与水平联系,以网络型的产业组织空间结构形成产业群落。二是将产业联系内部化,通过关联企业的兼并重组,整合形成若干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跨地区企业集团。集团企业作为独立于地方政府的利益主体,能够规避地区分割和不适当的行政分割,在区域内自行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产业组织体系,并以跨地区的集团企业为核心形成产业群落。
(3)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是城市经济整合和一体化发展的工作重心,而在市场环境中培育若干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产业群落则是城市经济整合和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基于环渤海目前市场尚不完善,国有企业比重较大的实际情况,政府在优化市场环境和规范企业制度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在中国已经加入WTO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在产业调整、产业群落培育、国有企业改革、健全法制等方面都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协同与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