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管理

1.什么是银行风险管理[1]

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各类经济主体通过对各种银行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以最少的成本达到最大安全保障、获取最大收益的一种金融管理办法。

这个定义有三点需要说明:

(1)银行风险管理所涉及主题的范围非常广泛,各类经济主体除银行自身外,还包括个人、家庭、企业、公用事业单位、国家及其政府单位。

(2)在银行风险管理中,已通过对银行风险的认识、衡量而最终选择的最佳的银行风险管理技术为中心。

(3)银行风险进行管理,最终要以最大的安全保障、最大的收益为目标。没有安全保障,收益目标无从谈起;没有收益月标,经济主体无从发展,最终还是要在竞争中被淘汰的。

2.银行风险管理的意义[2]

银行早期的“真实票据论”就是为回避风险而提出的,它反映了银行回避风险的稳健经营方针。作为特殊的企业,银行具有特殊的风险,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同时,银行也具有一般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即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如果银行不顾一切追求盈利的极大化,往往带来本金的损失而得不偿失,甚至导致银行的破产和倒闭。因此,只有在强调风险管理前提下的资产运用,才能确保银行获取真正的收益。银行强凋风险管理,不仅可以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而且还可以提高自身的信誉。信誉是银行立足于世的支柱,而信誉的提高和巩固主要来自于银行科学的风险管理。无论是在短期内依靠冒险投机而获取暴利的银行,还是那些承担过度风险而丧失承兑能力或无法收回债权的银行,其最终必将因失去客户而丧失信誉。唯有强调风险管理的银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去追求盈利极大化,才能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可靠的信誉。银行的风险管理,对维持公众的信心和稳定经济金融秩序也有着重大的意义。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根据货币学派的观点,货币供应量是决定整个宏观经济活动的重要变量。而凯恩斯的分析方法认为宏观经济传导机制的重要中间变量则是利率或银行信贷供应量。在当今的经济生活中,银行是货币的创造者,而且还是货币供应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为确保货币供应的相对稳定性,银行必须加强风险管理,通过限制其风险暴露,避免金融体系内产生银行倒闭的“多米诺效应”,进而诱发整个社会经济的大震荡。西方国家几次较大的经济危机大多是从金融恐慌开始的。因此,银行实行风险管理,可以防范控制风险,维护公众的信心,进而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的稳定。

3.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2]

从微观角度来看,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处置和控制风险,防止和减少损失,最终保障银行正常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具体地讲,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风险损失产生以前,为了保障其自身经营的安全,银行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以最低的损失控制费用来获取控制风险的最佳效果,总之,银行通过最合理、最经济的处置风险方式,防患于未然;二是在风险损失产生之后,为了尽快地弥补损失,银行通过采取各种“亡羊补牢”的措施,使银行不致因各种风险的产生而危及其生存,最终确保盈利目标的顺利实现。从宏观角度来看,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单个银行的稳健经营,确保整个银行体系的正常运转,避免银行倒闭的“多米诺效应”的产生,最终维持金融秩序的稳定,以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银行风险管理的实施[2]

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银行风险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技能,而且还取决于银行的组织设置和管理方式等。银行风险管理的实施必须注重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一是在经营上,必须采取稳健的原则,银行各部门的管理人员从经营决策到具体业务的操作,都必须考虑各种风险因素,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来寻求盈利的极大化。

二是在业务上,采取一系列风险分散或风险转嫁的自我保护措施,通过将风险管理数量化、具体化和制度化,确保风险在自身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三是在组织安排和部门设置上,要求银行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并且强调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定期对各业务部门制订的具体风险管理对策和目标进行检查和监督;并且将市场销售部和操作系统部分开设置,健全内部的制约机制。总之,银行在组织安排和部门设置上均必须体现防范风险的思想。

四是在财务上,采取稳健的会计原则,银行应在执行权责发生制的同时,按照稳健的会计原则,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对呆账准备、应收未收款、盈余分配等方面作出适当的处理,以确保银行的资产质量,增强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