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预警机制

1.什么是财务预警机制[1]

财务预警机制企业选择重点监测财务指标,确定财务危机警戒标准,监测和发现财务危机是否出现,以便于警示有关管理人员,有关管理人员分析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企业财务运行的潜在问题,并提出防范措施的一种制度安排

2.财务预警机制的内容[2]

财务预警机制在分析企业财务危机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机制,这一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组织机制

健全的预警组织机构是预警功能得到正常、充分发挥的保障。预警组织机构的成员一般是兼职的,由企业内熟悉管理业务、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技术的管理人员组成,同时要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外部管理咨询专家。但预警机构应独立开展工作,相对独立于企业组织的整体控制,只对企业最高管理者负责。预警组织机构的日常工作可由财务部、企管办、企划部等现有职能部门来承担。

(2)信息收集和传递机制

对大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是财务预警系统防范财务危机发生的基础。预警资料不仅包括内部数据,还包括外部市场、行业等数据;不仅有财会人员提供的财务信息,还有其他业务渠道产生的信息;不仅有企业会计核算报告系统,还包括对会计资料的加工处理、分析判断,以及诊断企业潜在的财务危机并及时予以消除的专家系统

(3)分析机制

预警分析可以帮助分析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财务风险上,有重点地分析财务风险的成因,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制定相应的措施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从事该项分析工作的部门或个人保持高度的独立性是进行客观分析的保证。预警分析包含的要素是预警指标和扳机点。预警指标是用于早期测评运营不佳状况的变动财务指标,扳机点是指控制变动指标的临界点,如果预警指标超过预定的界限点,就应启动应变计划。

(4)处理机制

在财务危机分析之后,企业应立即制定相应的措施减少财务危机带来的损失。企业财务预警制度若要能够真正的有效运作,就必须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以便及时取得完整的经营结果数据。如果存在超出或低于预警指标的情形发生,企业应及早依据预警指标所代表的经营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判断,采取措施防范财务危机的继续恶化。

3.财务预警机制的要素[3]

财务预警机制的要素有很多,如警源、警兆、警素、警度、警限等。“警”是指经济增长为零或负增长,经济运行出现紊乱;“预警”是指提前报警,预先报告企业经济运行在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

(1)警源。

警源是警情(预警情况)产生的根源。从警源的生成机制看,警源可以分为外生警源与内生警源两部分。外生警源一般是由自然经济灾害或社会经济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内生警源主要是由企业内部财务机制不健全或管理不完善等引起的。

(2)警兆。

警兆是警情的先导指标,是指警素发生异常变化时的先兆。一般而言,当影响因素发生异常变化导致警情爆发之前,总有一定的先兆。警兆的确定可以从警源人手,也可以从经验分析人手。

(3)警素。

警素是指构成警情的指标。对企业财务预警而言,选择预警指标要遵循以下三点:一是重要性,即所选的多个指标的综合必须反映企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现象;二是一致性或先行性,即指标特征量要与企业实际运作状况大体一致或略有超前,对企业逆境现象的发生或发展具有动向敏感性;三是在统计上要具备准确性。(4)警度和警限。

警度是指警情的程度。对警度的预报是预警的目的。关于警度,通常可分为五个等级,即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和巨警。这五种警度分别与警兆指标的数量变化区间相对应,因此相应的有五个警限:无警警限、轻警警限、中警警限、重警警限和巨警警限。预报警度的主要方法有两种:一是建立警素的普通模型,先作出预测,然后根据警限转化为警度;二是建立关于警素的警度模型,直接由警兆预测警素的警度。

4.财务预警机制的功能[3]

1.收集信息。

财务预警机制通过收集企业自身的各类财务和生产经营状况信息,收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状况信息等,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类分析,以判断企业经营状况是否异常。这些信息类别多且量大,不仅可供财务预警使用,也可为企业经营决策所用。

2.预知危机。

财务预警机制具有对企业财务与经营行为进行监测、识别、诊断并发出警报的功能。经过对所收集信息的分析,当出现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时,财务预警机制能预先发出警告,提醒经营者早作准备,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损失,起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3.控制危机。

财务预警机制具有对企业管理失误和管理波动进行控制和纠错的功能。当企业发生潜在危机时,财务预警机制可以及时通过各类指标的分解寻找危机根源,使经营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

4.避免危机。

财务预警机制具有对同类、同性质的失误行为和管理波动局势进行预测或迅速识别并实施有效对策的功能。有效的预警机制不仅能及时预知和控制企业危机,还能详细地记录其发生缘由和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时提出改进建议,以弥补企业现有经营管理上的缺陷,避免类似危机再次发生。

5.财务预警机制的原则[3]

1.实用性。

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建立首先应基于实用性,将预警理论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达到对现有监督资源的最充分利用。实用性一般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1)成本效益估算。实施财务预警机制的成本要小于其收益,否则就没有应用价值。

(2)机制框架设计简洁明了,能直观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潜在危机,便于使用者理解和掌握。

(3)预警信号要明确。通过信号反映出的结果应是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最敏感的问题,这样才能起到警示作用。

2.系统性。

系统性原则要求财务预警机制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而不能割裂地去分析企业经营活动或财务运行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问题。这要求企业的各责任部门要相互协调配合,使各种信息流动和工作流程形成顺畅的闭环。

3.预测性。

预测性原则要求预警机制必须具有预测功能,能够依据企业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历史数据来分析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而不是对企业过去生产经营成果的简单总结和考评。

4.动态性。

动态性原则要求财务预警机制能实时监控企业的经营状况,分析企业的经营趋势。其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预警机制要实现动态跟踪,反映企业的动态趋势。企业经营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不能仅仅站在某一时点上去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

(2)预警机制自身的动态发展。构建预警机制往往采用企业过去经营活动的资料,无法充分考虑宏观经济环境微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预警机制有一定的时效l生,需要不断改进,与时俱进。

5.及时性。

预警是一种警报,即在企业发生危机或经营失败之前及时地给予警示。这就要求预警机制能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在及时发布预警信号的同时能处理得果断及时,使监督工作在“第一时间”到位。

6.财务预警机制的基本范畴[3]

企业要建立一个有特定管理目标的财务预警机制,首先应该明确关于评价、预测、预警和预警系统等基本范畴的联系和区别,才能统一相关人员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从而提高该项制度的管理效用。

(1)评价。

评价,是对当前和历史的企业经营业绩作出定性与定量的判断,以表明资产保值增值状况的优劣。根据评价,可以判断企业当前战略经营策略是否合适,并可以作为业绩考核的主要依据。评价是事后的,评价没有预见性。

(2)预测。

预测,是在假设经济环境和企业经营持续性的前提下,基于企业运行的经营数据,运用时间序列、统计分析等方法来判断企业经营业绩的走势。预测对于编制预算和制订战略极其重要,但是预测结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企业也不能根据预测来判断未来经营的风险程度。

(3)预警。

预警,是度量某种状态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发出预警信号的过程,是在承认评价和预测的基础上,利用先行指标预测未来状况,度量未来风险强弱程度,并通知决策机构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规避风险、减少损失的过程。

(4)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是应用预警理论和信号数据处理工具、预测模型等完成特定预警功能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预警系统的结构应该由预警指标体系、预警信息及反馈系统、预警结果评价系统以及预警信号显示模型等组成。预警要有评价和预测等大量前提工作做基础,并大量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7.财务预警机制的实施过程[3]

任何风险最终导致危机或失败往往是由于财务状况的不断恶化,由于管理上的种种疏漏而造成的。有些问题开始时并不很严重,但由于没有及时解决,逐渐积累,最终酿成大祸。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在企业理财时,一定要注意那些可能导致财务恶化的早期信号,积极寻求对策,将那些可能会危及企业获利能力甚至生存的问题及早解决好。

财务预警通常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明确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兆、预报警度,最后拟订排警对策。其中,明确警情是前提,是预警管理的基础;而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属于对警情的因素分析;预报警度则是预警的最终的目。

1.明确警情。

警情是指财务监测和预警的对象,它一般由若干警素构成。不同的警素对应不同的警兆,有些警兆与警素直接相关,有些则与之间接相关。

2.寻找警源。

寻找警源,可以分别从外部警源和内部警源两方面人手。

从外部警源人手,是指寻找与警情相关的外部经济市场环境等。如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可能导致企业在重大经营政策上作出调整,进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严重的可能导致企业巨额亏损。此时,外部警源就是“政策调整”。

从内部警源人手,是指寻找企业内部财务机制不完善和不协调而产生的问题。如由于投资失误而导致无法归还借人的银行贷款,出现运营资金不足,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此时,投资失误就是企业预警的内部警源。

3.分析警兆。

分析警兆是企业预警机制的关键。从警源到警兆有一个发展过程:警源孕育警情,警情发展扩大导致警兆出现,然后警情爆发。企业预警机制建立的目的就是在警情爆发前,分析警兆、控制警源,将警情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4.预报警度。

要确定警度,首先要分析警兆指标的不同数值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程度,然后根据警兆指标的大小划分警限区域,最后根据不同的警限区域确定相应级别的警度。如为了监测企业负债程度及其变动情况,可以将资产负债率设为警兆指标。设置的警限区域可以为:资产负债率小于40%为无警,40%~60%为轻警,60%~80%为中警,80%~90%为重警,90%以上则为巨警。当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85%时,就说明发生了重警。

5.拟订排警对策。

预警的目的就是要在警情扩大或爆发之前采取适当的对策。排警对策建立在前面四个步骤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前面的有效分析,才能得到有效的对策。

8.财务预警机制的实证法[3]

实证法的主要思路是,先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一个理论预测模型,并根据研究结果,将预测模型中的指标进行分解,找出影响预警效果的最关键指标变量,然后跟踪这些指标,并借助预警模型来判别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其构建思路可分为六个步骤:①构建模型;②指标分解;③指标跟踪;④财务预警;⑤模型拓展;⑥系统构建。

实证法由于构建预警模型较难,实用性不强,且必须分对象构建,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难以建立起适用于各个公司和各个会计年度的预警模型。

一个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往往是管理者与研究者长期经验的积累与感性认识的升华,是一个不断摸索的渐进过程。现介绍以下三种模型供参考。

(一)多变量判断模型

多变量判断模型是通过建立多种财务指标,采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然后加权汇总产生总判别分(称为Z值),来预测公司的财务危机。最初为“z计分模型”,由美国的爱德华·阿尔曼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阿尔曼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破产企业的案例,以计算、说明破产的可能性。其判别函数如下:

Z = 0.012X1 + 0.014X2 + 0.033X3 + 0.006X4 + 0.999X5

其中:Z——判别函数值;

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lOO;

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100;

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100;

X4——(普通股和优先股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100;

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该模型实际上是通过五种财务比率,将企业偿债能力指标(X1)(X4)、获利能力指标(X2X3)和营运能力指标(X5)有机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预测企业财务失败或破产的可能性。一般认为,Z值越低,企业越有可能发生破产。阿尔曼还提出了判断企业破产的临界值:如果企业的Z值大于2.675,则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发生破产的可能性较小;若z值小于1.81,则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危险;如果z值处于1.81~2.675之间,阿尔曼称之“灰色地带”,进入这个区间的企业财务状况是极不稳定的。

例1:以甲、乙两公司为例,分别对比说明多变量判断模型的应用。单位:万元

甲公司乙公司
营业收入59002820
息税前利润51286
资产总额34305928
营运资金1380642
负债总额23903910
留存收益216120
股票市价总额30401018

根据上述已知条件,可以算出甲公司Z值如下:

X1=(1380÷3430)×100=40.23

X2=(216÷3430)×100=6.30

X3=(512÷3430)×100=14.93

X4=(3040÷2390)×100=127.20

X5=5900÷3430=1.72

Z=O.012×40.23+0.014×6.30+0.033×14.93+O.006×127.20+0.999×1.72-3.545

同理,可计算乙公司的Z值:Z=0.842。

由计算结果可知,甲公司Z值大于临界值2.675,表明其财务状况良好,没有破产危机;而乙公司的Z值显然过低,小于临界值,表明该公司财务状况堪忧,已经出现破产的先兆,应引为关注。

多变量判断模型从总体宏观角度检查企业财务状况是否呈现出不稳定现象,提前做好财务危机的规避或延缓危机发生的准备工作。当然,由于企业规模、行业、地域等差异,企业不应拘泥于任何经验数据,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符合企业要求和特点的总体财务预警系统。

(二)单变量判断模型

这是通过单个财务比率走势变化来预测财务危机的方法。按综合性和预测能力大小,预测企业财务失败与否的财务比率主要有以下几个:

债务保障率=现金流量÷债务总额
资产收益率=净收益÷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
资金安全率=资产变现率一资产负债率

(其中,资产变现率一资产变现金额÷资产账面金额)

按照单变量判断模型的解释,企业良好的现金流量、净收益和债务状况应该表现为企业长期的、稳定的状况。所以,跟踪考察企业时,应对上述比率的变化趋势予以特别注意。一般说来,失败企业有较少的现金而有较多的应收账款,或者表现为极不稳定的财务状况。

(三)临界指标预警模型

临界指标预警模型是通过对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些指标进行历史和现状的趋势分析评价,确定这些指标变化的正常界限,即确定临界值。如果某指标接近临界值,企业财务状况可能脱离正常的运行范围,即出现警情,这时就必须及时采取有效对策,防止企业财务与经营出现超常波动,避免重大损失。图表1所列示的10项指标是某企业用来判断财务状态是否处于危险情况的临界指标,仅供参考。

临界指标参考值
指标公式临界值
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销售收入)×100%大幅减少或接近负数
营业利润增长率(当期营业利润/前期营业利润)×100%大幅度降低
销售收入利息率(支付的利息/销售收入)×100%6%以上
经营债务倍率经营债务/月销售额4倍以上
金融负债倍率金融负债/月销售额4倍以上
总资本收益率(利润总额/平均总资本)×100%大幅减少或接近负数
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自有资本)×100%大幅升高
自有资本率(自有资本/总资本)×100%大幅降低
长期适应比率固定资产/(自有资本+固定负债)×100%降到100%以下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降到150%以下

这些指标中,总资本收益率、销售利润率和营业利润增长率是检查收益情况的指标。如果这些指标有大幅度降低,就是危险的信号,特别是这些指标出现了负数,更应引起注意。接着可以分析销售收入利息率是否接近6%。一个利息负担过重的企业想要提高经营收益是比较困难的。然后分析负债比率,经营恶化的企业一般都是偿债困难的,而且金融借款也有所增加,所以负债比率和销售收入利息率将上升。另外,如果自有资本比率为负,则表示资本亏损;如果负债增加,那么自有资本率也将下降。在上述情况下,长期适应比率和流动比率将趋于恶化。根据经营债务倍率和金融负债倍率是否超过4倍,也可以判断出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的程度。

9.财务预警机制的历史经验法[3]

历史经验法的主要思路是,根据企业以往的经验,设定每个预警子系统的财务指标和相关非财务指标,然后根据历史数据(一般使用前三年平均值)来判别今年指标的优劣,并根据权重系数来判别预警系统的预警信号。其构建思路可分为四个步骤:①收集历史资料;②选定预警财务指标及相关非财务指标;③确定判别标准;④实施预警系统。

历史经验法的实用性比较强,任何企业都可推行,但由于缺乏实证数据支持和经济理论指导,使得在指标的选取或权重系数的设定上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导致预警的精确度可能不如实证法。

历史经验法产生的预警信号更可能会因人而异,所以,采用历史经验法构建的一些指标目前还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之中。但下面一些情况的发生,根据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士推断,应当存在着财务预警信号:

(一)销售的非预期下跌

一般情况下,销售的下降会引起企业各部门关注,但是,大多数人往往将销量的下降仅看做是销售问题,会用调整价格、产品品种或推销方式等来解释,而不考虑财务问题。事实上,销售量的下降会带来严重的财务问题,尤其是非预期的下降(如恶性竞争、客户串通等),只不过不会立即反映出来而已。为此,当一个销售正在下跌的企业仍在扩大向其客户提供赊销时,管理人员就应该预料到其现金流量将面临困境。

为什么当销售下降时,财务困境不会马上出现呢?原因是,较少的现金流人大约在销售下跌以后的一个月左右才出现,这取决于企业的付款条件。比如,一个企业在30天的付款条件下,月销售额为800万元,如果其客户信守其付款条件,则该企业每月有800万元的现金流人量。现在假设该企业8月份的销售额降为500万元,那么,8月份的现金流人量会不会变成500万元呢?显然不会。因为8月份流人的现金是该企业7月份的销售额,仍然会是800万元。8月份下降的销售额会使9月份的现金流入量减少。9月份最终的现金流入量虽然减少了,但企业仍要按每月800万元的正常销售支付采购费和其他开支,因而必定存在潜在问题。如果企业拿不出剩余现金来填补缺口,就会使潜在问题变成现实问题。所以,销售的非预期下降是一个早期信号。

(二)非计划的存货积压

管理人员注意企业各月的存货与销售的比率变动可以发现非计划存货积压在早期阶段上存在的问题。管理人员应根据企业具体情况,掌握关于存货与销售比率的一般标准,任何一个月的存货与销售的比率如果高于这个标准,都可能是企业财务问题的早期信号,不少情况还与非预期的销售下跌有关,必须通过增加销售或削减采购等办法来及早解决。

(三)平均收账期延长

当应收账款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断上升,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不断延长,应收账款账龄上升的时候,应当引起足够的警觉。较长的平均收账期会吸收掉许多现金,同时会产生大量的坏账。当企业的现金余额由于客户迟缓付款—一而逐渐消失时,较长的平均收账期就会成为企业严重的财务问题。因此,应当十分重视公司的收账期,从中找出主要问题,防止问题严重化。

(四)客户交易记录恶化

交易记录恶化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客户偿付货款中的延期或违约现象,因为如今的企业几乎都有拖延付款的习惯。因此,要判断某客户的拖延付款是否会导致交易恶化,管理部门需要关注以下特征:

1.客户据以拖延或拒付货款的理由是否合理,若是强辞夺理拖延偿付,就可以被认为是财务状况不佳的危险信号之一。

2.客户一向是按期付款的,而最近突然延期或拒付,并且未作正当说明。

3.客户承认财务状况困难并请求延期付款。在这种情形下,应首先检查与监督过去及现今的各项信息特征,考虑是否有其他伴随征兆。若为暂时性困难,如季节性企业的淡季资金短缺或超负荷经营等,尚可继续与该客户进行业务往来;若发现客户破产已无可挽回,就应立即断绝交易关系,以减少客户破产带来的损失。4.违约后未作出偿付承诺。在客户违约后,负责人不对偿付作出书面承诺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同样,该负责人作出正式承诺后并未履行的,也是财务状况恶化的信号。

5.客户与其债权人之间产生法律纠纷,债权人以法律手段要求偿付债款,并且数额巨大。

(五)对借款的依赖性过大

企业在没有业务扩展计划或投资项目的情况下,一味地增加借款,这只能说明该企业资金周转失调或利润不足。由于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日趋宽容,只要有相应的担保或抵押,企业一般都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借款。但当债务与净资产比率过高,流动资金已不足以偿付利息,企业又发生严重亏损时,便说明该企业离破产不远了。

(六)对关联公司的过分依赖

一般来说,母公司或控股公司会倾向于维持其子公司的经营,因为子公司如果倒闭,母公司也会遭受损失,至少要损失股本。但我们不应过分轻信这一点。要知道,一个大公司(也可能是跨国公司)的众多子公司中,不可能每个子公司都完全安全,一旦母公司觉得某个子公司不再有原有的利用价值,就会立即停止对它们的扶持。而此时,若该子公司对母公司依赖过分的话,则很可能会倒闭。

(七)管理班子的辞职

一个公司管理班子的辞职,尤其是引起震动的集体辞职,是该公司存在隐患的明显标志。一个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退出,表明他们认为该公司前景黯淡,或对内部黑幕现象已忍无可忍,或在管理中可能存在独裁、专制等不均衡现象已使投资接二连三地失败等。

(八)管理层大量抛售本公司股票

一个公司的内部持股人出售自己的股份,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大量抛售本公司的股票,常常是公司盈利能力恶化的重要信号。例如,美国安然公司在破产前,报告的利润一直不断上升,但其内部人士在一年前就开始陆续抛售股票,并且没有任何内部人士购进安然公司股票的记录。在美国,上市公司的董事、高级经理人员和持股10%以上的股东在买卖本公司股票时,必须向证监会申报,并且会被证监会在其网站上公告,使得内部人士的交易行为成为公开的信息。大量抛售股票的行为显示,安然公司的管理层已经知道公司遇到了麻烦。行动可以传递有效的信息。当安然公司的会计报表与安然公司的高级管理层的行动不一致时,行动通常比语言更具有说服力。观察公司的危机现象不但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九)数据统计迟缓

如果一个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糟糕,同时财务信息总是公布不及时,信息迟缓,那至少表明其情况不佳。如果信息披露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甚至于怎么也看不懂,应当引为关注。

(十)大量收购或资本投资

成功的企业常常会忘乎所以,以大量收购其他公司(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兼并亏损企业)的方式进行业务扩张,虽然这是个便捷有较的发展方法,但有时也会使企业因负担过重而破产。资本支出也能造成类似的后果。一个企业新建项目扩张,或对原有厂房进行大规模扩修,都是扩张业务的表现。一旦在扩张过程中企业未进行严密的财务预算与管理,很可能会发生周转资金不足等现象。因此,对于大举收购企业或收购资产的行为要多加注意。

下面出现的一些情况可能已经是危机信号,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设法找到病因,消除病症:

◆公司连续亏损,将使企业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

◆存货与应收账款居高不下,资金周转困难,将诱发财务危机;

◆增长过快(超乎寻常),会埋下失败或倒退的种子;

◆没有管理系统的合理配置与制约,可能会导致“后院”起火;

◆习惯于“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会陷入高成本的融资怪圈中;

◆丧失偿债能力,会将一个迅速增长的企业推入财务深渊;

◆无节制的负债,会产生“回天无力”、“求助无门”的生存危机;

◆经营者轻率冒险和独裁武断,往往会导致决策失误;

◆仅仅依赖于个别客户或个别订单,“会在一棵树上吊死”;

◆盲目投机或盲目扩张,去赚太好赚的钱,可能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大量收购或兼并亏损企业,资产负债率畸高,将导致不可持续发展等。

有人还发现,在世界500强企业的排行榜上,每年都有10%左右的企业被淘汰出500强,并且,每一个被淘汰者之所以被淘汰,基本上都基于经营与管理不善的原因。应当看到,这些曾经被淘汰出局的强者案例所揭示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后人无疑是一个又一个很好的警示,对公司理财具有特别重要的借鉴作用与现实意义。

任何一个企业,从出现财务困难到破产清算,期间一定会有许多信号产生,但它们是以怎样的方式与内容表现出来的?这有待于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归纳。任何事物的变化总会有一个发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一个公司出现经营或管理上的危机(大量的情况最终主要反映在财务危机方面)也不例外。在理财活动过程中,矛盾与困难是客观存在的。及时地解决矛盾,克服困难,就可以防止危机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