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精神生产[1]
精神生产就是人们为认知世界和满足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所进行的探索、创作、生产活动。精神生产的外延应该包括各种文化艺术作品的商品化生产、各种文学、艺术作品的原始创作以及各种知识、观念、理论的探索过程。其中各种文艺作品的原始创作以及各种知识、观念、理论的探索过程是精神生产的核心内容.而文化艺术作品的商品化生产只不过是借助物质生产的手段将含有精神生产成果信息的物质载体大批量复制的过程。因此.精神生产中的“生产”应更多地含有创造、探索之意。
人们的生活既有物质上的衣食住行等需求.也有精神上的求知、审美、娱乐、情感等需求,虽然说物质上的满足能给人带来一定的精神上的满足。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大量的各种学说、文学、艺术等精神食粮来满足人们在解决温饱之后的巨大的精神需要.因此为生产这些精神食粮而进行的精神生产就不是一般物质生产能取代的了,精神生产作为社会生产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已经愈加显示其地位的重要性。
2.精神产品的特点及精神生产的基本特征[1]
精神生产的成果即精神产品首先在功能上不同于物质产品,物质产品是用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生理上的需求),精神产品则是用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心理需求)。而精神产品的本质特性在于精神产品的精神内容上,精神产品因其含有生产者的精神创造而具有影响人们的思维、精神的功能,尽管精神产品都有其物质载体。但能引起人们精神变化的却不是它们外在的物质载体的自然属性(物质生产的产品是以它们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属性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而是其中所包含的精神内容。由此精神产品不象物质产品那样在消费上具有一次性(消费过的物质产品不再具有能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属性),精神产品中的精神内容具有传承性、终身受用性以及共享性等特点。由于精神产品的本质特性在它的精神内容上,因此精神生产的基本特征就不在其物质载体的复制、生产上,而应体现在它的精神内容的创造、探索的过程里。精神生产具有抽象性、创新性、传承性、长效性等基本特征。
1.精神生产的抽象性,是指精神生产本质上是一个在人的头脑中创作、产生精神、意识的过程,它不同于物质生产是在工厂或农场产出物质资料的过程.精神产品的精神内容的抽象性和无形性决定了精神生产的抽象性,尽管承载这些精神内容的最终的精神产品是有形的某种物质载体。但精神生产真正的核心内容是这些精神内容的创造、形成过程。
2.精神生产的创新性,是指精神生产是一个新思想、新理论、新作品的创作过程。它与物质生产中经常重复生产同一种产品不同,每一个精神作品都是新的,都应该是过去没有出现过的,如果有相同或类似,除了在极少数能判断是“英雄所见略同”的情况下被同行认可外,一般情况下则被认为是剽窃他人的精神生产劳动的成果,侵犯知识产权。如同偷窃人家财产一般,这也是由于精神产品的特性所决定的。至于同一作品的大批量复制、生产只能是在精神生产者(原创者)的许可之下,为让大众享受该精神产品的精神内容以实现其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也是必要的,但它不是精神生产的核心内容。
3.精神生产的传承性,是指精神生产在空间上的高速传播性、流动性和在时间上的继承性。这是由精神产品的传承性特点决定的.精神产品的精神内容以信息方式可以在空间上高效广泛她传播以及在时间上连贯继承。虽然精神生产具有创新性,但这种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创新.任何一个新思想、新理论、新作品都是在前人的精神成果之上进行的:而信息高效广泛的传播性,也使精神生产在酝酿、探索、形成、发布、复制等各个环节上都具有与物质生产迥然不同的高速传播性和流动性。
4.精神生产的长效性,是指精神生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的长期性。作为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认识与反映的各种学说、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一旦产生、确立并被人们接受之后,就会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长久的影响。这种长效性还体现在有些基础性的理论研究短时期内很难看出有什么实际意义。更没有经济效益可言.同样有些超现实的艺术作品只有在作品产出很长时间以后才显示出其价值。尽管也有不少的精神生产能在短时期内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甚至是巨大的经济效益.精神文化生产的产业化趋势也的确日益明显,但毕竟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对精神生产的价值判断决不能套用物质生产的价值标准.不能用简单的、短时期内的、经济上的投人产出之比来衡量精神生产的有效价值。
3.精神生产的内容和形式[2]
4.精神生产的社会作用
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在于人能利用、制造工具从事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更在于人能运用思维的力量在认识、改造物质世界的同时认识、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精神生产的社会作用就是从精神生产对社会构成的主体— — 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中体现出来的。
人类的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已经成为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甚至是比物质生活更重要的内容,因此。作为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产品的精神生产就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柱之一。精神生产的社会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精神生产决定着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是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精神生产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社会上层建筑的来源,而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精神文明的程度。是由其上层建筑所决定的。过去我们一般只用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社会的发展,即只以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来作为社会发展的衡量器,甚至仅以物质生产的工具来量度社会的发展程度,这显然是不够的,一个社会的科技、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人民的文化素养、民主、道德、法律等意识,以及社会的政治制度等,无疑应该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其次,从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的作用关系上体现精神生产的社会作用。虽然相比较而言,物质生产是更基本的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是在物质生产解决了人们的生存问题基础之上进行的,物质生产上的需要往往是推动精神生产的主要动力。物质生产也为精神生产提供了必要的辅助工具(比如科学研究的仪器、设备),并且.为了让大众能够享用精神生产的成果,一般需要通过物质生产的途径将其精神信息附加在物质载体上,以最大限度的实现精神产品的价值。但是,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的作用也是明显的、巨大的。第一,精神生产是物质生产的先导。
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有目的的、有思想理论指导的生产.这与动物的本能生存活动是有本质区别的。生产什么以及怎样生产都是思想的产物。第二。作为精神生产成果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物质生产中的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品质的提高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大大提高物质生产的能力。第三。精神生产所具有的改善社会精神环境的作用(例如、人际关系、道德法律观念等)也为物质生产营造了有利的生产环境。另外需要说明一点,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物质生产中有精神生产(尽管科学实验已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但物质生产仍有认识功能.物质生产中能产生出思想理论),精神生产中也包含有物质生产(精神产品大批量的商品化生产)。
5.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2]
- (一)精神生产以物质生产为前提
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人类并非一开始就具有纯粹的意识,也并非一开始就存在着纯粹的精神生产,它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交织在一起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发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精神生产便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发展起来。但这并不意味着精神生产从此与物质生产互不相关。精神生产总是受着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并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
- (二)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独立性
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物质生产具有积极的反作用。
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例如,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引起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的革命,从而推动物质生产的发展。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一般关系也就是经济与文化的基础性关系,即,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决定文化的发展;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支配和影响着经济的历史运动。文化和经济是两个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社会系统,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现出一种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相互促进的螺旋式上升趋势。
- (三)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规律最早是由马克思发现并提出来的,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在这里,马克思用两个“决不成比例”,第一次明确指出精神文化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相对独立性。经济和文化不平衡有两种具体情况:一是物质生产的高度发展非但未能促进艺术的繁荣,反而阻滞或妨碍艺术的发展或造成艺术的堕落和畸变。二是经济落后、物质生产发展水平低下的国家的特定历史时期内由于各种复杂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等多方面的原因,出现艺术的空前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