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宏观经济效益

1.什么是旅游宏观经济效益[1]

旅游宏观经济效益是指在旅游活动中社会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占用(即耗费)与产出的社会经济成果的比较。旅游宏观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一部分。旅游宏观经济效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旅游宏观经济效益体现为整个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无数的旅游微观经济效益汇总成宏观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旅游宏观经济效益体现为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即在旅游活动中社会投入的物化劳动、活劳动和资源的占用、消耗与旅游业及全社会效益的比较。除了旅游企业整体的直接经济效益以外,旅游宏观经济效益还包括发展旅游业带动其他相关行业发展的间接经济效益

2.旅游宏观经济效益分析[2]

指标衡量旅游宏观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有以下4个。

1.旅游投资效果系数

旅游投资效果系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旅游投资所带来的利润额与投资总额之比,即反映单位投资所得的利润,又称投资利润率或投资回收率。

投资效果系数=

投资年利润额

X 100%

投资总额


2.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是旅游投资总额全部回收的年限。

投资回收期=

投资总额
投资年利润额


3.单位接待能力投资额

单位接待能力投资额指投资总额与生产力的比率,即提供单位接待能力或提供单位旅游产品所需的投资额。

单位接待能力投资额=

投资总额
旅游总接待能力


4.提供就业能力

提供就业能力是指就业人数增加量与旅游经济增长量之比。

提供就业能力=

一定时期直接、间接旅游就业人数增加量
同期旅游经济增加量


3.影响旅游宏观经济效益的因素[1]

1.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不同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不同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经历了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的过程。在速度型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下,旅游产业注重产业规模的扩张及增长速度,主要表现为重规模、轻效益,重速度、轻比例,重外汇收入、轻旅游结汇等,这种情况是一种典型的速度型发展模式。由于过分强调速度与规模,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致使旅游投入较大而经济效益较小。而效益型发展模式注重的是旅游经济协调的比例、适当的速度和恰当的规模,并通过内涵扩大再生产实现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不能尽快实现向效益型发展模式的转变,这将对未来的旅游宏观经济效益产生不利的影响。

2.人员素质与宏观决策

影响旅游宏观经济效益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宏观决策正确与否,即使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和管理体制科学、正确,但是,错误的宏观决策同样会影响旅游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但这种效益的提高是以破坏生态环境等不利于人类生态和发展的做法为前提的,是不可取的。旅游宏观决策的科学性一方面取决于体制和决策程序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决策人员的良好素质。宏观决策人员的素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形象的代表,是影响旅游产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3.旅游经济管理体制

旅游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总是在特定的经济体制约束下实现的,而行业管理体制对产业的发展影响更大。我国的旅游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以行政管理为主和旅游经济管理与其运行部门、地区之间的分割,它不仅割断了旅游经济的内在联系,同时加大了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不利于旅游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

4.提高旅游宏观经济效益的途径[2]

1.改善宏观调控,完善旅游产业政策

旅游业与国民经济中许多行业和部门都是密切相关的,旅游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得到其他相关部门行业的支持与配合;同时旅游产品和服务又是由多个旅游部门和企业共同完成的,客观上也需要这些部门和企业达到最优化的配合。因此,要提高宏观旅游经济效益,就要求国家不断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对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作出统一的、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定和完善旅游产业政策,充分利用和发挥经济、行政、法律等调控手段,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

另外,由于我国现代旅游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因此为了促使旅游业适度超前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在完善旅游产业政策时,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要确立和完善旅游产业结构政策,明确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及优先顺序,制定保证实现旅游产业发展重点的政策措施。

第二,制定旅游产业布局政策,运用区域经济理论推动旅游资源的区域开发,并从空间上对旅游业及其产业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

第三,健全旅游产业组织政策,建立反对垄断、促进竞争的政策和机制,推动旅游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实现优胜劣汰。逐步引导旅游企业的联合经营,走产业集团化经营之路。

第四,倡导旅游产业技术政策,强化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意义,制定推动旅游业科技进步的政策和具体措施,促进旅游业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

2.改革旅游经济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提高宏观旅游经济效益,还必须对传统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旅游经济管理体制。

第一,在宏观旅游经济管理中,要做到政企分离,明确划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的权利和责任,充分调动旅游企业的积极性,提高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二,要改善旅游行业管理,促进行业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减少和杜绝行政管理部门对旅游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干预,促进旅游企业面向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自负盈亏地从事各种旅游经济活动。

第三,要改善单纯依靠国家作为投资主体的做法,在统一旅游规划的前提下,建立能调动各方积极性的经济机制,促进国家、集体、个人及外资等多渠道投资的格局,加快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必须加快国有旅游企业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旅游企业制度,明确国有旅游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地位和身份,促进企业行为规范化,建立合理的利益动力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断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3.加快旅游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离不开旅游“硬件”和“软件”的建设。

所谓“硬件”,就是指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等方面。具体包括:第一,要对构成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如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进行适度超前建设,为旅游者安全、快速地抵达和退出旅游目的地创造条件,满足旅游活动安全、舒适、方便的要求;第二,要抓好旅游产品的开发,在搞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加快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不断完善各种旅游接待配套设施,努力开发对国内外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竞争力。

所谓“软件”,是指旅游服务质量,即旅游行业员工的服务态度、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旅游服务质量是旅游业的生命线,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因此,强调质量意识,抓好管理监督,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是改善旅游形象、增强竞争能力的关键。

4.抓好旅游市场管理。加强法制建设

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涉及面广,因此在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及法制建设等多方面都有待进一步规范化和法制化。针对目前我国旅游市场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加快旅游业的法制化建设,建立健全旅游法规,使旅游业的发展有法可依,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促进旅游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第二,要依法规范旅游市场主体行为,提高旅游市场管理水平,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经营行为,制止各种不正当竞争手段,使旅游行业管理逐步实现法制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加快与国际旅游市场的接轨,促进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鼢羞竺童蕉鲎坌蓝筮鲎。—盛。设,不断完善各种旅游接待配套设施,努力开发对国内外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竞争力。所谓“软件”,是指旅游服务质量,即旅游行业员工的服务态度、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旅游服务质量是旅游业的生命线,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因此,强调质量意识,抓好管理监督,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是改善旅游形象、增强竞争能力的关键。世界旅游组织在1994年提出了口号:“高质量的员工、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旅游”,必须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同时,还要求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治安、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等进行综合治理和改善,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氛围,促进旅游业长期持续稳定地发展,不断提高旅游经济效益。4.抓好旅游市场管理。加强法制建设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涉及面广,因此在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及法制建设等多方面都有待进一步规范化和法制化。针对目前我国旅游市场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第一,加快旅游业的法制化建设,建立健全旅游法规,使旅游业的发展有法可依,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促进旅游业健康持续地发展。第二,要依法规范旅游市场主体行为,提高旅游市场管理水平,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经营行为,制止各种不正当竞争手段,使旅游行业管理逐步实现法制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加快与国际旅游市场的接轨,促进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5.旅游宏观经济效益的评价[3]

1.对旅游业自身经济效益评价

对旅游产业的自身经济效益的评价是旅游宏观经济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即通过分析旅游业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同发展旅游业所消耗的社会总劳动量之间的比较等来评价旅游业的宏观经济效益。

旅游业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主要指通过对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投资,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通常使用接待旅游者数量、旅游收入、接待设施规模等指标来体现。

发展旅游业所消耗的社会总劳动量,主要指用于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旅游产品要素,而在基础设施、接待设施、游乐设施及旅游服务方面所花费的全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通常用旅游投资及经营成本来反映。对于这方面的分析评价一直是旅游经济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自1990年以来,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等国际组织通过多年研究,已经建立“旅游卫星账户”来进行综合评价。

此外,分析旅游产业投资效果还可以通过投入和产出进行比较,具体就是用所有旅游接待单位的接待能力投资额、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税率、投资效果系数及投资回收期等主要指标来反映,也可以通过编制旅游业的投入~产出表,计算旅游业的投入一产出的各种系数对旅游业自身经济效益的状况和水平进行评价。

2.对旅游业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产业,同国民经济的其他许多部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对旅游业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主要分析和评价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及对整个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

对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带动,一般是通过计算旅游产业同其他相关产业的关联性、带动系数等指标来反映旅游业的重要作用。计算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带动系数,通常是以投入一产出表为基础,通过计算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影响系数和诱导系数,然后分析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力和影响力,从而分析和评价旅游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型带动作用和贡献。

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一般是通过分析旅游创汇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以及提高人们收人水平等指标来反映。尤其是通过分析和评价旅游业在外汇收支平衡、创造就业岗位、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通过上述2方面的分析和评价,就可以评价旅游业关联带动功能强弱。尤其对于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及关联带动功能较强的地区,可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3.对旅游业的社会非经济效益评价

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方面,还体现在非经济效益方面,如对环境的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精神文明建设等。但是,由于旅游业对社会文化、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影响无法以具体准确的量化数据来反映,因此只能根据某些定性的判断来评价。为了在定性评价中增加评价的科学性,减少主观臆断,可组织有关专家利用特尔菲法或影子价格法对其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使对旅游宏观经济效益的宏观评价结果尽可能接近和反映实际的情况。评价的指标包括:对恢复、保护和合理利用名胜古迹的影响,对传统艺术和文化遗产的作用,对人们思想和职业道德的影响,对当地居民消费方式的影响,对国内旅游的促进作用等。

6.旅游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的关系[4]

旅游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的关系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体现着局部与全局的辩证关系。微观效益是宏观效益的基础,宏观效益必须以微观效益为前提和条件。有时二者也会发生矛盾,如一旅游景点的开发可能微观效益较好,但从宏观上来说,可能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当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发生矛盾时,微观效益要服从宏观效益的需要,即局部应当服从整体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