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宏观经济计划
2.宏观经济计划发展的要求[1]
3.宏观经济计划的特点[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计划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宏观性
宏观性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制定者和管理者是以中央政府为主体的宏观决策者,其计划是对全社会经济发展在综合平衡基础上的总体安排,是粗线条的、有弹性的、覆盖全社会的。突出宏观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计划在内容和实施手段方面的基本特征。
宏观经济计划突出宏观性的要求是:
第一,在制定计划时注重保持宏观经济总量的大体平衡。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更需要由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及时地进行综合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
第二,计划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经济运行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在全面反映市场,利用市场,指导市场,调控市场的同时,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第三,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要以国家为主体,从宏观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并反映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四,要避免计划管理以政府决策代替企业自主决策的弊端。国家计划不直接指挥企业,而是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来构造市场环境,让企业从相关的市场信息中决定或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使社会经济的综合成果大体符合政府计划预期的目标。
第五,计划的实施要有配套的宏观政策体系。这些政策不是针对个别企业、个别行为的,它首先关注的应是经济总量的平衡协调。
(二)战略性
战略性是指把宏观经济计划置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条件和趋势,对国民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方向性的问题作出总体部署和谋划。宏观经济计划突出战略性,就是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胸怀全局,深谋远虑,使计划具有战略的高度,抓住足以决定全局、全过程的一些重大问题。
战略性特点对宏观经济计划的要求是:计划的制定,要突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权威性、指导性;计划工作要研究战略,提出战略性建议;为实施国家总体战略,要组织制定地区、行业等发展战略,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展战略体系;要强化战略性手段(如科教兴国战略)和战略性标准(如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实施总体战略和发展计划的指导作用;要加强对发展战略在实施过程中的追踪研究;当战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能够及时提出战略的补充、转换和调整对策。
(三)政策性
政策性是指将一定时期国家的战略意图、发展目标转化为强有力的政策体系,用可操作的政策体系来引导社会经济活动。宏观经济计划的宏观性特点决定了计划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政策。计划至关重要的不仅在于要提出量化的发展目标,而且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体系。
经济政策是国家经济职能的体现,是政府为了实现计划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和对策。通过经济政策的作用,可以提示经济主体能做什么和不能够做什么,以及不同的经济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4.宏观经济计划的功能[1]
宏观经济计划是国家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基本依据,在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一)宏观经济计划根据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确定计划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和调控目标。
对经济发展战略不同方案的比较、论证和合理确定,是宏观经济计划工作的首要任务,而且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具体化和战略对策及具体实施办法,需要通过宏观经济计划加以确定。
(二)宏观经济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社会总供给能力。
一定量的社会资源,由于配置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产出水平。宏观经济计划可以根据国家重点建设和市场需要,对各种社会资源配置进行规划,包括合理布局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建立适合国情的生产结构、技术结构和就业结构,使人、财、物得以充分利用,社会总供给能力得以提高。
(三)宏观经济计划可以协调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而调节社会总需求。
社会总需求直接受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影响。宏观经济计划对于合理安排和处理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于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对于从全局出发,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利益的分配,调节社会总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制定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
宏观经济计划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定向干预产业演变,优化产业结构。同时,通过投资和政策导向手段,能使地区布局趋于协调。
(五)综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措施的具体作用。
为了保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宏观经济计划要在宏观经济政策选择、调控方向和力度、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协调,以确保宏观济政策和措施的高效运用。
5.宏观经济计划的内容和形式[1]
市场经济中宏观经济计划的特性及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内容和形式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宏观经济计划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
(一)方向性计划——经济发展战略
1.经济发展战略的含义和特征。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在较长时期内,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问题的决策和谋划。
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三个基本特征。具体来讲,就是经济发展战略所要达到的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目标,而不是局部的或个别的具体目标;所要实现的是较长时期内的目标,而不是短期内的或一时性的目标;所要解决的课题是属于根本性的重大问题,而不是枝节的、细小的问题。
2.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经济发展战略是包括经济、社会和科技三个方面的发展战略,其基本内容是:对较长时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解决的重点、实施的步骤、力量的部署、采取的重大措施等进行的总体决策。
(二)纲要性计划——整体框架设计
1.整体框架设计计划的含义。整体框架设计的纲要性计划,是以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环境和条件为基础,以目标为导向,以经济发展为主要任务,以宏观政策、科技教育、区域协调、体制改革或制度创新、对外开放等为主要手段,通过社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2.整体框架设计计划的形式。整体框架设计计划一般以五年规划的形式来反映。五年规划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其主要内容包括计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主要目标、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它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三)调控性计划——总量平衡控制
1.总量平衡控制计划的含义。总量平衡控制计划是关于各种总量指标平衡关系和相应经济参数协调关系的计划。它以市场的相互关系作用为基础和主导,其总量指标主要属于预测性和指导性的,而参数主要是技术性的。政府在市场个量相互关系形成社会总量关系的基础上,制定关于总量平衡和协调计划,并主要通过运用经济政策、经济杠杆和法律手段,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和经济参数来实现计划。由于所有个量的变化以及由它们形成的总量关系都是建立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的,因此,总量平衡计划只能起到指导和调控作用,是调控性计划。
2.总量平衡的内容和方式。市场经济条件下,总量平衡的主要内容就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以及围绕总供求平衡的劳动力供求的平衡、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求的平衡等。相关经济参数有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失业率、利率、居民收入增长水平等。
总量平衡的方式,除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外,还需要政府依据社会资源可供量的增加和社会客观需要,制定经济增长和总量平衡计划,实行引导性的需求和供给管理,以促进宏观经济的总量安排和结构优化。
(四)介入性计划——公共资源动员安排
1.公共资源动员安排计划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的基础性配置存在着自然垄断、外部型、收入分配不公、公共产品短缺等缺陷,需要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公共资源的动员和运用计划来弥补。因此,公共资源动员安排计划是纠正市场失灵的宏观计划,也是政府直接介入市场的宏观计划。
2.公共资源动员安排计划的基本内容和实现方式。公共资源动员安排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计划。现阶段,我们既要承认收入差别的合理性,又不能使收入差距拉的过大,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因此,需要政府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计划来控制个人收入分配公平化的程度和社会保障的标准;第二,公共产品和公共事业计划。政府依据全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要和可能,按照公共产品性质的不同(纯公共产品、自然垄断性产品、社会福利)实行不同的生产和供给计划;第三,国有经济计划。对国有经济行业、规模、结构和布局等进行宏观计划,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资源动员安排主要是通过分配、投资和经营三种方式来实现的。其中,分配是政府通过参与国民收入分配,以实现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计划、社会保障计划以及公共产品、公用事业和国有经济计划;投资是政府通过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公共事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进行投资,实现公共资源运用计划;经营则包括政府生产和供给、政府采购、政府购销中介以及准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独立自主经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