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规律

1.什么是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指剩余价值产生、资本增值的规律。它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2.剩余价值规律特点和要求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虽有人身自由,却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只有当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并被资本家购买以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才能结合起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从价值增殖的角度看,雇佣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的新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比他自身的劳动力的价值更大,为资本家提供了一个超过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资本家进行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要享用工人为他生产的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攫取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殖。资本的本性就是在不断的价值增殖运动中,维持、发展和扩大自身。K.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72页)。   

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资本不断增殖的运动,表现为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休止的追逐。资本家总是力图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靠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另一种是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生产还建立在手工劳动的基础上,劳动生产率还比较低,资本家主要是依靠延长工作日的办法去提高剥削程度。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机器大工业阶段以后,机器生产普遍代替了手工劳动,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成为资本家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在现实生活中,它是作为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来实现的。个别资本家热衷于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直接目的是为了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以便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刺激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各生产部门的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导致各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和各种商品单位价值量的普遍降低。雇佣工人劳动力的价值由于各种生活资料的低廉化而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缩短,在工作日不变、甚至在工作日缩短的条件下,剩余劳动时间反而延长了,一切部门的资本家都榨取到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规律时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79页)。


4.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和表现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有许多经济规律同时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在这些经济规律中,如价值规律,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尽管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也有广阔的作用范围,但是它们只是在某个方面或某些过程中起着一定程度的决定作用。剩余价值规律则不同,它是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的。

  剩余价值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诸方面及其运动过程。资本的唯一生命冲动,就是价值增殖。资本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都由获得剩余价值及其转化形态──利润的多寡来决定的。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和实现过程。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是各个剥削者集团占有并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也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资本主义地租等具体形式的过程。资本主义的消费过程,就生产消费来说,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属于生产过程,包含在生产过程内部。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以剩余价值的占有为前提;工人的个人消费,不论是在工厂内或工厂外进行,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为了继续生产剩余价值而提供劳动力。可见,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都是服从于并服务于生产剩余价值的。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是以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达到一定量为前提的。在行会手工业中,行东也雇佣帮工并对帮工有一定的剥削。但在小作坊中,帮工的数量很少,他主要仍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在市场扩大的刺激下,当雇工人数扩大到一定的程度,雇工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仅足以保证雇主可以过上较好的生活,而且可以有一定的资本积累来不断扩大再生产,这时,作坊主就可以脱离劳动,成为依靠剥削剩余价值为生的资本家,手工业作坊也就变成资本主义工场了。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阶段,一方面是社会生产不断发展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过程,另一方面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发展、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不断加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不断扩大的过程。

  在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本家竭力榨取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进行资本积累,从而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随着资本主义积累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相对过剩人口增加,其结果,在一极是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在另一极则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同时,随着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一方面使资本主义生产日益社会化,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则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趋于尖锐,生产的盲目增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引起了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就表明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在这种生产关系下发展起来的社会化的生产力,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在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本家之间为攫取剩余价值展开你死我活的竞争,资本主义竞争必然是大资本排挤和吞并中小资本,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而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样,资本主义就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了垄断阶段。

  垄断没有改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没有改变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性。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整个历史时期都发生作用。但在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时期,由于经济条件发生了某些变化,剩余价值规律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由于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和各部门商品价格的涨落,使各个部门不同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了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规律表现为平均利润率规律。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垄断阻碍了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垄断资本凭借其对生产和市场的垄断,通过规定垄断价格,攫取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垄断利润。垄断利润同平均利润一样,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都是反映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关系的。攫取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形式。

  为了追逐高额垄断利润,垄断资本不仅要加紧剥削本国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剥夺中小资本,而且还要掠夺和奴役其他国家人民,特别是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人民,并同其他国家的垄断资本争夺世界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极大地尖锐起来,以致引起世界战争,加速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列宁说:“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结论,马克思是完全而且仅仅根据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得出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599页)。列宁这里所说的“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主要就是指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一切主要方面。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都是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所以,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