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

1.什么是资源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长期以来,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资源衰减等原因,这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

2.资源型城市的特征

第一就是产业比较单一。一个城市就依靠一个产业,就是矿产,拼命地挖,拼命地卖。

第二是中心性不强。一个城市应该是一个区域的中心,大家都跑来这里交易。但是资源型城市不是这个区域的中心,就仅仅是因为有矿,所以聚集了很多人。它和周围的居民、周围的区域没有太大的关系。它不是因为条件好而成立的城市,而是一下子冒出的城市,和历史是完全断裂的,因此它的可持续性天生就存在问题。城市所依托的资源一旦没了,可持续性的问题也就暴露出来了。

第三是以国有大企业为主体,像大庆、白银、个旧、金昌等,都是依托国有大企业建设城市。先有企业,后有城市。企业的生存发展决定了居民未来的生活,也决定了城市的走向。这就是一个企业决定一个城市。

3.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近年来,由于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但由于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又不得不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所以,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日益显示其不合理,同时引发了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严重地困扰着中国资源型城市的“三危现象”在美、德、法、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同样曾经出现,在国外资源型城市基地改造的成功范例中,比较典型的是德国鲁尔区的“转型型”范例、美国匹兹堡“复兴型”范例和法国洛林地区的“告别型”范例。本文通过介绍国外资源型城市从危机中成功转型的案例,意在为国内困难重重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借鉴。

1.“转型型”经济转型

德国的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也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它位于德国西北部,是一个以煤炭开采为基础的工业基地。鲁尔区煤田面积为6200km2,煤炭地质储量达652亿t,煤层厚、开采条件好、煤的品种多。20世纪50~60年代,这一地区扮演着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和高速增长的“发电机”角色,其钢铁产量占全国70%,煤炭产量高达80%以上,经济总量曾占到德国内生产总值的1/3。20世纪50年代后期,鲁尔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和传统产业受到严重挑战,过度开采造成资源趋于枯竭,生产成本直线上升,产品市场萎缩,工人大量失业。德国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起,对鲁尔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造。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协调联邦、州和市三级政府共同参与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首先,联邦政府经济部下设联邦地区发展规划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州政府设立地区发展委员会及实行地区会议制度,市政府成立劳动局和经济促进会等职能部门,专门负责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综合协调,以克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低效”的弊端;其次,分期制定振兴规划,以规划的广泛认同性来保障行动的协调一致性;最后,提供资金扶持,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从1985年起,分5个阶段,投资1.3亿马克,建设了一个技术园。其建设费用中有9 000万马克是由欧盟、联邦和州政府资助的。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填充废井和环境整治提供资金,由联邦政府承担2/3,地方政府负责1/3,还启动了煤炭补贴税。

(2)改造传统产业,完善基础设施。1968年,北威州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产业结构调整方案——“鲁尔发展纲要”,对矿区进行重点清理整顿,将采煤集中到赢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类似于中国的“关、停、并、转”,同时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并改造煤钢业。这些优惠政策包括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投资补贴、政府收购、矿工补贴、环保资助、研究与发展补助等。此外,各级政府还通过大力改善当地交通基础设施、兴建和扩建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整治土地等措施,为鲁尔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

(3)吸引资金和技术,大力扶持新兴产业。1979年,联邦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及工业协会、工会等有关方面联合制定了“鲁尔行动计划”,旨在逐步发展新兴产业,以掌握结构调整的主导权。优惠的政策,加上强有力的扶持措施,使得信息、电子信息等“新经济”工业在鲁尔区的发展极为迅速,并远远领先于德国其他地区。据统计,目前北威州从事数据处理、软件及信息服务的企业超过11万家,电信公司380多家,其中绝大多数位于鲁尔区内。为确保鲁尔区在未来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州政府采取了大量措施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确立了12个优先发展领域,其中有生物、医疗技术、计算机、软件和通信技术等。

(4)因地制宜实现产业结构多样化,同时积极创造就业。为充分调动有关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德国政府1989年制订了“矿冶地区未来动议”,近年来又着手实施“欧盟与北威州联合计划”,其目标是充分发挥鲁尔区内不同的区域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行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多样化。例如:多特蒙德依托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大力发展软件业;杜伊斯堡发挥其港口优势,成为贸易中心,并建立了“船运博物馆”;埃森则凭借其广阔的森林和湖泊,成为当地的休闲和服务业中心等。

(5)筑起社会保障大堤。每一个公民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由于资源枯竭,鲁尔区一大批工人失业,为了保障失业者能够安定地生活,德国政府为他们建起了必要的社会保障。在此,完善的保险制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德国保险业的基本险种分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补贴)以及公职人员退休金和职工病假工资等。

经过数十年持续不断的发展,鲁尔地区成功实现了经济结构转型。如今大部分矿山和钢铁厂关闭了,在煤炭污染过和炼钢炉烧烤过的土地上是绿荫环绕着的高科技产业园和商贸中心和文化体育设施。昔日林立的烟囱、井架和高炉已经不在,而代之以农田、绿地、商业区、住宅区和展览馆等;昔日浓烟蔽日、煤渣满地,如今天空蔚蓝,绿荫环绕。在鲁尔区穿行,如同行走在一个巨大的露天公园里。

2.“复兴型”经济转型

匹兹堡曾经是美国的钢铁基地,因为这里有储量丰富的烟煤,铁矿石可以很方便地从大湖区运来,加上熔剂石灰岩也很丰富,这就为发展钢铁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在20世纪70年代,匹兹堡地区因资源枯竭出现了严重的衰退,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问题丛生,市区人口大量下降,成为美国衰退最严重的大城市之一。

匹兹堡所以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复兴,首先,得益于市政当局和工商界开始了第二次复兴运动,实施重大的建筑和改建计划。造成交通拥挤的无轨电车被地铁线路取代,新的摩天大厦雨后春笋般地兴起,最惹眼的是以后现代主义风格设计的匹兹堡优质厚板玻璃公司建筑群,匹兹堡从实践中认识到恢复著名的古建筑物的重要意义。

其次,1943年,当地梅隆金融家族的当家人梅隆和他的同事们带头发起组织后来称为地方发展会议的机构,动员工商界上层人物支持减少煤烟、修复闹市区及其后几乎所有其他主要的市政建设计划。但是,匹兹堡市政治却由民主党人控制着,因此在政治上需要他们的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匹兹堡复兴的第二个关键人物:民主党内一名重要的活动家戴维?劳伦斯出场了。劳伦斯就任市长期间令人惊奇地与共和党控制的地方发展会议合作,执行强有力的减少煤烟法令,共同创造匹兹堡崭新的环境和面貌——清洁的空气、漂亮的楼群、高速公路和防洪水坝。

第三,地方发展会议还提出了一份内城建房与复兴计划,被人们称作美国在解决贫民窟住房问题方面规划得最周密和最全面的方案。20世纪60年代,匹兹堡历史古迹基金会开始鼓励保护有历史意义和建筑艺术价值的建筑,使其免于遭拆房铁球撞击的威胁。但是,匹兹堡中产阶级和中下阶级缺乏像样的住房这一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和其他保护组织不同,匹兹堡的保护组织突破以往的作法,不仅设法让中产阶级搬进来,而且还为本市的贫穷居民提供廉价住房,在吸引富裕的年轻专业人员搬进空房的同时,帮助许多贫困家庭留下来。

1979年出任州长的理查德索恩伯格是匹兹堡复兴的第三个关键人物。索恩伯格强调领导者所必需具有的高尚道德品质,主张“稳步走”的行政管理,而不是轻举妄动。他认为振兴宾夕法尼亚州经济需要的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大工厂,而是创办各种各样小型企业,齐心协力使宾州的经济多样化,创建机器人、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高效能源和无线电通讯等行业。过去的4年里,州和区为营造好的经济环境削减了50亿美元的经营税,个人所得税也只是2.6%的低水平。在10个郡的区域内,基础产业区域不断扩大的免税区以及新的产业主要集中在10个郡的40个场所,占地2025hm2。

3.“告别型”经济转型

洛林位于法国东北部,是法国历史上以铁矿、煤矿资源丰富而著称的重化工基地,类似于中国现在的辽宁。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因资源、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变化以及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洛林下决心实施了“工业转型”战略。

第一,彻底关闭了煤矿、铁矿、炼钢厂和纺织厂等成本高、消耗大、污染重的企业;如煤炭虽有资源,但因井深开采,吨煤成本高于世界市场煤炭价格345法郎,而采取逐步放弃的政策。钢铁工业也由于成本高,吨钢售价比进口高457法郎,尽管铁矿资源丰富,采矿、炼铁、炼钢企业也已全部关闭;二是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重点选择了核电、计算机、激光、电子、生物制药、环保机械和汽车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三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提高钢铁、机械、化工等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将转型与国际接轨。

第二,洛林还把煤炭产业转型同国土整治结合起来,并列入整个地区规划。为此,他们专门成立了国土整治部门,负责处理和解决衰老矿区遗留下来的土地污染、闲置场地的重新有效利用问题。自1979年起,为了解决转型中的重大问题,创立了受影响工业专项基金(30亿法郎补助金和贷款)。企业关闭后,迅速抹掉老矿区的痕迹,对其进行重新包装,或建居民住宅、娱乐中心,或作为新厂厂址,或植树种草,等等。

第三,创建企业创业园,扶持下岗职工创办小企业。由国家资助自身非营利的“孵化器”,为新创办的小企业无偿制定起步规划,在初期或成长期为之提供各种服务,如创造厂房、车间、机器、办公室等条件,还配备专家、顾问做具体指导。在洛林地区,经企业创业园培育,转型后10人以下的小企业星罗棋布,占全部企业的91%。

第四,洛林把培训职工、提高技能作为重新就业的重要途径,培训后可供选择的职业岗位多达100种以上,90%的人员能重新就业;对再就业职工采用计算机管理,与各地招工局联网,提供求职热线等,使劳动力能够快速转移出去。

洛林转型大约花了30多年时间,尽管其转型成本巨大,但成效显著,使得原来让人很难睁开眼睛的工业污染地,变成了蓝天绿地、环境优美的工业新区,整个地区由衰退走向了新生,今日的洛林已成为法国吸引外资最主要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