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购买力
购买力是人们支付货币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能力,或者说在一定时期内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额。它是消费者能够对公司施压降低其产品及服务价格的能力,同时也反映该时期全社会市场容量的大小。一切不通过货币结算的实物收支和不是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支出,如归还借款、交纳税金、党费、工会会费等,均不属于社会商品购买力范围。
产品组装是一种可以用来降低购买力的方法。举例来说,一个设备的制造商可能会定出这样的合约,对于它所卖的任何机器都要提供其备用零件与劳工。这么做因此使得消费者必须要仰赖这家生产设备的公司来提供服务与零件,从而使得消费者不会转向别家供应商购买产品。
公司也可以藉由将自己的产品与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做明确的区分,与重要客户保持密切的关系,提供客户购买产品时候的融资服务,以及创造一套可以自动补充补给品并对客户作通知的存货控制系统,以降低客户的购买力。
2.购买力分类[1]
3.购买力的形成
购买力是通过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社会购买力来源于各种经济成分的职工工资收入、其他职业的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居民从财政方面得到的收入(如补贴、救济、奖励等)、银行和信用单位的农业贷款、预购定金净增加额、居民其他收入、社会集团购买消费品的货币。
中国社会购买力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居民购买消费品的货币支出、社会集团购买力、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货币支出。另一种含义指单位货币能买到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即货币购买力。它决定于货币本身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或劳务费用的高低。购买力的大小,取决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分配。社会购买力随着社会生产的增长而不断提高,而国民收入中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的变化也对购买力产生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