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经济区域
2.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域[1]
经济区域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空间实体,是由社会分工和经济联系所决定的空间地域。由劳动分工而产生的专业化经济和交易成本节约是经济区域形成的两个最根本的因素,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最根本的因素;同时,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和人类经济行为的不确定性,经济区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区域的重新分化和组合是一个永续的运动过程。一般意义上讲,由点(城市)和面(乡村)所组成的区域可称为经典的经济区域,是一种以城市为核心的极化区域。它以极化作用和辐射作用为主线,腹地范围辅之以行政管理之便,区际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为其外在表现,区际分工与区际协调为其内在特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中各行为主体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为追求效用最大化、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成为塑造经济区域空间形态的主导力量。
虽然极化区域方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区域方法,但因极化区域的空间范围随时间而变化,为区域的管理和资料积累带来很大困难。所以,出于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上的需要,世界各个国家一般都将其国土分成具有不同层次的、不同规模的行政区域管理系统。这种为一定的管理目的而创造的计划区域——行政区系统成为各个国家管理区域的有效手段。行政区域作为计划经济的空间或政策运用的空问,更富有政治性。在一定时段,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是大致协调的,但由于行政区的边界是比较稳定的,经济区的边界是运动变化的,所以,在时间尺度上,行政区和经济区无法保持一致。这样就容易产生一定的弊端,倘若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过大,那么,就造成政府干预的试错成本过高,对经济发展易产生不利影响。
3.经济区域的再形成[1]
经济区域是一个永远运动着的区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是其运动的内源动力,区域外部环境变化是其运动的外源动力。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不具有经济行为,市场中各经济行为主体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产生的各种经济联系而形成的经济区域随外部环境变化(如国际贸易、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等)而不断地分化与组合,我们称之为经济区域的再形成过程。
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业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口、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以更快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产业分工体系进一步深化,从各个方面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空间组织形态,使得以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区域不断发展,如西方国家大都市区的发展、大都市连绵带的出现等都是经济区域不断运动的结果。由于经济活动的无国界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主权呈现淡化趋势,代之 城市和区域为单元直接参与国际分工,城市和区域的作用不断加强,进而影响主权国家内以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区域的发展及其格局,世界范围内经济区域的再形成已经进人了一个新的发艮时期。
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的经济区域是一个永远运动着的区域,其空间形态在不断地分化组合着,但在某一时段,它又表现为一定的较稳定的空间范围,使我们对其进行深人研究成为可能。宋栋博士对这种经济区域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并称之为“合理经济区”,他指出“所谓合理经济区,是指在市场优化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下,尊重一定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特点,承认‘核心一边缘’地域二元结构基础上,按照比较优势、专业化协作分工和共同利益等经济发展内在联系的要求,依托城市网络和交通要道,适应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下而上’形成的具有合理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开放的经济区域系统。
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特定的传统经济体制下,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处于一定等级的行政区在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功能不仅仅包括政治功能,而且因各级政府作为经济主体直接参与经济过程表现出了直接的经济功能。经济区必须服从于行政区,行政区代替了经济区,使一定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因强有力的行政命令和权力干预而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形成了以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地区经济利益格局,行政区与经济区非整体重合现象十分突出。“传统体制下我国根本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区,而是在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耦合体,即行政经济区。......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行政经济区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因此,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在更大地域范围内组织社会生产,从而形成跨行政区的经济区,就成为一种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必然趋势。”可见,中国经济区域的再形成也已进人新的时期。
4.我国经济区域的概况[2]
1.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江苏、浙江两省部分地区和整个上海市,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长江三角洲人文荟萃、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它以只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国6.2%的人口。长江三角洲地区所有城市都已取得长足发展,其经济基础和发展后劲都有相当实力,为海内外所瞩目。
2.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是指由珠江冲刷出来的一块平原,北起广州,呈扇形向东南和西南放射,东面有经济特区城市深圳和与之相邻的东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门、中山以及与澳门接壤的经济特区珠海市。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主要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l4个县市,其土地面积为4.17万平方千米,人口总数为2 365万人(2002年)。“泛珠三角”叉叫“9+2”,“泛珠三角”计划是指沿珠江流域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9个省(区),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内的11个地区合作,共谋发展。“泛珠三角”地区陆地面积为199.45万平方千米,人口4.46亿人,占全国面积的2O.78% ,人口的34.76%。
3.东北经济圈:东北三省均为农业大省,是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此外,石油、森林、药材等自然资源丰富亦是其主要特点。东北老工业基地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布局在东北三省的钢铁、能源、化工、重型机械、汽车、造船、飞机、军工等重大工业项目,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目前,东北原油产量占全国的2/5 ,木材产量占全国的1/2,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4,造船产量占全国的1/3。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趋显现,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竞争力下降,就业矛盾突出,资源性城市主导产业衰退,经济发展步伐相对仍较缓慢,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扩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我国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如何利用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加快传统工业区的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4.环渤海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占据中国国土面积的12%和人口的20%。环渤海经济圈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最活跃的地区,从国际上来看,它属于中国北方三大接合部,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已经形成了发达便捷的交通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教育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优势。这些优势集中表现为环渤海地区加强东北亚地区国际开发合作的独特优势。环渤海区域一体化的口号提得早,但进展一直缓慢。同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比较,这一区域发展滞后状况也显而易见。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总量相当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45.3%,比珠三角经济圈低10%。在中国经济总量中,长江三角洲占到17%,珠三角占9%,而京津冀地区仅占8%。经济学家们从统计数字的对比中看到了差距,同时也看到了以京津冀为代表的环渤海区域拥有的巨大发展空间和广阔合作潜力。
5.我国经济区域建设和开发的对策[2]
1.加强规划抓统筹
加强区域规划,抓好统筹发展是经济区域建设和开发的一项基础工作。抓好这项工作的关键是政府要有所作为,要建立区域合作组织或领导小组,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如果缺少规划,缺乏统筹,那么整个经济区域的建设势必缺乏长远目标,就会出现重复建设,盲目发展。特别是基础行业,如交通、通信、用电、用水、用地等方面会问题凸现,形成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整个经济区域的建设。如在规划长江三角洲这一经济区域时,规划成“飞鸟”形态势。以上海为鸟头,江苏、浙江为两翼,江西、安徽等省区为鸟身,整个经济区域做到一盘棋考虑,要突出上海,以上海为龙头。建立三小时经济圈,建立相关的产业链,建立具有长三角特色的城市带或城市群。既要避免一哄而起,搞小而全;又要防止各自为政,我行我素,搞地方保护主义。
2.提升产业创特色
提升产业,创建区域特色是经济区域建设和开发的重中之重和关键所在。所谓提升产业,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区域内产业整合。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发挥区域优势,形成优势产业链。增强国际竞争力。如对长江三角洲纺织业的整合,要做好纺织、印染、服装等产业的分工与协作,加快技术改造,推进产业升级。二是区域内产业转型。即以高新技术为主的产业或第三产业取代那些成本高、能耗大、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如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区,以煤炭、石油、铁矿为主的矿产业,以及与此相关的钢铁、机械等产业,出现了资源衰竭征兆,要尽快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加快经济转型,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拓展市场谋发展
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来看,拓展市场,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是经济区域建设和开发的必由之路。从四个经济区域来看,都要做好对内对外发展两个方面,珠江三角洲要侧重于“泛珠三角”又叫“9+2”的发展,对内要依托沿珠江流域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9个省(区);对外要积极利用好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加强地区合作,共谋发展。长江三角洲对内要充分利用长江中下游广大经济腹地;对外要以上海浦东新区的开放、开发为典范,进一步吸引外资,带动沿江、沿海产业带的发展。环渤海经济圈对内要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带动整个北方经济的发展;对外要加强与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开发与合作,特别要加强与韩国、日本的经贸关系。东北地区对内应建立自由贸易区,调整产业,搞活市场;对外要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合作,发挥好区域合作中的主体作用、纽带作用,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振兴东北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