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

1.什么是城市群[1]

  城市群是指在相关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农村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2.城市群的基本型态

  城市群有三种基本型态:

  一是内聚性城市群。是指城市群域内的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辐射程度,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群域扩散效应,极化作用重要表现在人口流、产业群、资金融通、交通枢纽、商品扩散、信息流通等高度集聚与辐射。

  二是依存性城市群。依存性是一个非均衡城市功能系统。城市问的发展不能封闭孤立地运行,必须不断地与中心城市与其他地区进行经济能量要素交换,产生自给组织功能。

  三是网络性城市群。交通运输网络、商贸网络、旅游网络、城镇网络等的建设和完善,都是这样形成的城市群的特征。以交通运输网络化为例,城市群域内部有发达的铁路、公路、水运和通信网络将各大中小城市连为一体,而且还应通过城市交通将城市与城市联结成城市网络群。

3.城市群的特性[2]

  城市群是一个多核心的城市系统。以人口、信息、资金、技术和文化传播等方面“流”的形式在各个城市之间体现出来的高强度交互作用,是支撑这一系统的基本力量。同时,城市群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空问组织形态,也成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布局形式,体现着经济流动在空问上集聚发展的特性,以及经济发展沿着阻力最小方向延伸的基本规律。

  1.城市体系的完整性

  城市群是一个巨大的城市群体,不仅拥有一个或数个大的中心城市,而且还有大量的中小城市,是一个包括大、中、小城市和市镇的城市群体。尽管城市群大小不一,但其内部可明显地分为不同的层级,从而形成不同的、完整的城市等级体系。就大、中、小三种城市群分别而言,大城市群通常由“中心城市(大城市群中心)——副中心城市(相对较小的城市群中心)——骨干城市——一般县市——城镇”构成,中等城市群一般由“中心城市——城市——城镇——集镇”构成,小城市群一般由“中心城市——城镇——集镇”构成。完整的城市等级体系,又使得城市群在空间形态上具有网络结构性的特点。

  2.内部结构的中心性

  城市群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城市为核心,这些城市成为城市群经济活动的集聚中心和扩散源,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组织和主导作用。中心城市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因而城市群可以是单中心型,也可以是多中心型。城市群的中心性不仅指中心城市在城市群处于经济活动的核心,而且也意味着中心城市在整个城市群地域范围内的经济社会活动中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

  3.形成发展的动态性

  与世界上其他经济事物一样,城市群的形成发展过程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一方面,群体内各类不同性质的城市,其规模、结构、形态和空问布局总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经过发展演进,中心城市可能退到次中心或一般城市位置,非中心城市、一般城市可能形成演进为中心城市。另一方面,通过发展,小城市群可演进为大城市群、地方城市群可演进为国家城市群乃至国际城市群。当然,这种不断变化的过程最为重要的还是核心城市的发展变化,因为核心城市的变化影响着区域性城市群的每一个城市。总的说来,当核心城市呈稳定上升的发展趋势时,整个城市群的发展也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反之,则呈现衰落下降的趋势。

  4.内在联系的有机性

  内在有机性是指城市群不仅仅意味着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城市密集分布,而且,在城市密集分布背景下出现的各类资源在区域内的特定分布形式,决定了整体上具有不同于各城市简单叠加的新的整体特征与功能。城市内部的各个单位,尽管在景观和功能上存在巨大的差别,但是都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内在有机性是城市群的基本特性之一。这种有机联系性突出表现在产业分工与协作上。众所周知,合理配套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网络是城市群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所在。城市群发展可使区域经济在生产要素的组织与创新方面具有较强的可更新性和自生性,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形成良好的产业布局,从而使得各城市优势互补,形成有机的产业系统。内在联系性也是现代意义的城市群与地理学意义城市群的重要区别。

  5.经济发展的能级均衡性

  经济发展的能级均衡性,是指在一个成熟的城市群内,存在高效率的“流”系统,这些“流”系统包括:各城市之问经济管理技术指导与交流系统;生产装备、技术装备和技术援助系统;文化科技教育服务系统;流动式的居民生活服务系统;流动商业系统以及现代通信联络的技术系统等,空间距离对各类经济活动产生的阻力大大降低。迅速的技术扩散带来大量溢出效应,这种低成本的技术扩散可加速城市群内技术知识的积累,提高整体创新发生的可能性。一旦均衡被某一城市或某一产业的创新打破,便会迅速引发城市群产业网络内的不平衡动力,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带动城市群经济发展。

  此外,戈特曼认为,发展到大都市阶段的城市群在空间上和功能上还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各类要素在核心地区的高度密集特征,整个区域呈现多核心的星云状(nebulous)结构;二是各个基本单元的微观多样性形成城市群宏观上的“马赛克(mosaic)”结构;三是枢纽性是大都市带最基本的功能;四是“孵化器(incubator)”是大都市带的高级功能。

4.城市群的类型[2]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城市群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照规模等级,城市群可以划分为特(超)大城市群、大型城市群、中型城市群和小型城市群

  特(超)大型城市群: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城市化水平高、群体内城市数量多。一般而言,特(超)大型城市群地域面积在10万平方公里以上;区域内总人口5000万以上,其中城市人口在2000万以上;群体内有城市40座以上,并且城市等级结构完整(见下表)。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Image:城市群.jpg

  大型城市群:地域面积、人口规模、城市数量及经济实力等比超大型城市群小,地域面积在5万~10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在3000万~5000万左右,其中城市人口i000万~2000万,群体内有城市20~40座,并且城市等级结构完整。如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

  中型城市群:地域面积3万~5万平方公里,区域内总人口1000万~3000万,其中城市人口500万~1000万,群体内有城市10~20座,城市等级结构比较完整。如我国的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

  小型城市群:地域面积l万~3万平方公里,区域内总人口500万~1000万,其中城市人口15万~500万,群体内有城市5~10座,城市等级结构不完整。如厦门一漳州一泉州地区的城市群。

  2.按照空间布局形式划分,城市群可划分为组团式城市群、带状式城市群、分散形式的放射状或环状布局的城市群及群集式城市群

  组团式城市群:在一个城市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内,由于城市形成的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经济集聚的因素不同,在一个地区内形成的城市相对集中,并分成几个团块,分别都有自己的经济重心或吸引中心。例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由3~4个经济联系比较密切、城镇分布密集的,并受行政区制约的较大型、次大型或中等规模的城市群组成的。

  带状式城市群:群体内城市受地形因素制约,以及后来的交通线影响,基本上沿着重要交通干线(铁路或一、二级公路干线)成带状分布。如长江中、下游地段的城市地带,台湾省从舌兆到高雄的高速公路、铁路两侧的城市群地带都是十分明显的带状发展或葡萄串式的城市布局。

  分散形式的放射状或环状布局的城市群:主要受自然地形、河流或交通路线等的制约,群体城市呈分散形式分布在地形复杂的地段上,如我国成渝城市群。

  群集式城市群:由于城市群内各个城市所处的地理与发展阶段不同,同时也受一定自然地形的影响,城市布局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地段上分批分散地建设,形成几个分散城市,整体上为群集式,实际上近似分布式,就在一个城市地区,有些工业区、生活区被分隔成几块,每块的布局相对集中,为群集式的布局形态。

  3.按照影响辐射范围划分,城市群可划分为国际级城市群、国家级城市群、地区级城市群和地方级城市群

  国际级城市群:经济辐射范围广,其经济发展不仅对区域、国内有很大影响,而且对世界的影响也较大。群体内有一个以上国际性的中心城市,其核心城市是特大城市,也是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世界的经济中心之一。如西欧、北美及日本的五大城市群,以及我国的长三角城市群。

  国家级城市群:经济辐射能力较强,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有较大的影响。群体内有一个以上全国性的中心城市,其核心城市是特大城市、大城市,是国家的经济中心。如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等。

  地区级城市群:经济辐射范围大多集中在省内或以跨省区范围为主,其中心多半是大城市或中等城市,地区服务半径80~100公里。如我国的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地方级城市群:城镇分布比较分散,联系并不紧密,经济辐射能力不强。地方级城市群的经济中心或核心城市,主要是一些中小城市。地方级城市群数量较多、类型多样。

  此外,陈开科提出过按照国际级城市群、国家级城市群、省级城市群进行划分的三级划分法;童中贤提出过按照国际级城市群、国家级城市群、省域核心城市群、省域一般城市群、地区级城市群进行划分的五级划分方法等。

5.城市群的构成要素[3]

  城市群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也是人口和产业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聚集,城市群是若干城市构成的一个自组织的、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城市群是人口、产业和城市及其影响因素的聚集,其构成因素异常复杂。但是,归结起来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人力资源:是城市群的基本构成要素和初始条件,人口规模大、人口密度大、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高。

  资源环境:是居民生存和简单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包括淡水资源、土地面积、耕地面积、气候环境、城市环境质量。

  自然区位:海河沿岸,平原腹地、地形地貌等自然交通便利度的条件,影响人口和产业的聚集。

  政策制度:城市群内及其所在国家的治理结构、法律制度、公共政策和发展战略,影响人口和产业向这一区域聚集。

  交通通信:作为联系城市内外的设施,是交往联系的基本条件,包括: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道、通信干线、运输管道、电力输送网和给排水管网体系所构成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其中发达的铁路、公路设施构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骨架,影响城市群的发展。

  金融服务:金融服务无论对生活或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包括资金规模、金融保险机构、金融服务的健全性。

  教科文卫:这些公共服务无论对生活或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发展水平、教育基础设施和机构、科技发展水平、科技基础设施和机构、文化发展水平、文化基础设施和机构、卫生基础设施和机构、体育娱乐设施和机构,这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是城市群的重要构成要素。

  产业体系:产业规模、质量、水平和结构直接决定城市群的相应方面。

  经济发展条件: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集群、产业分工、产业联系。城市群体发展可使区域经济在生产要素的组织与创新方面具有较强的可更新性和自生性,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形成良好的产业布局,从而使得各城市优势互补,产生最大效益,并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

  城市基础:一定数量的城市既是城市群的构成要素,也是城市群的重要表现。城市基础包括城市群规模、功能水平、中心城市、等级结构、空间结构、专业分工、城际联系。城市群具有完善的城市等级体系,是由几个超大和特大的中心城市及大量的大中小城市相互串联而形成的。其中,中心城市是人口与产业集聚的引力中心,在城市群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

  从以上我们可以得出重要结论,系统要素可以分为先天性存在要素和成长性要素。

  先天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资源环境、自然区位,它们是先天存在要素,也是城市群形成的前提条件,是非移动要素。成长性要素包括政策制度、交通通信、金融服务、教科文卫事业、城市基础和产业体系,它们是后天创造和积累的,是内生的、可流动的,在城市群萌芽以后,对城市群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关键的作用。

  先天性和成长性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城市群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6.城市群发展的必然性和问题[3]

  城市群是城市化的结果,是若干相邻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因此,城市群的出现既有单个城市发展所具有的优势,也有单个城市发展所不具有的优势。这些优势就是城市群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也使城市群的出现成为必然。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也或多或少伴随着一些问题。

城市群发展的必然性

  城市群和单个城市一样,存在诸多发展优势。

  (1)资源获得便利。城市群内的各城市具有地域接近性和完善的交通通信设施,所以选址于此的公司或企业就可以方便地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获得发展所需资源,特别是劳动力、研究机构和产业链资源等。

  (2)劳动力分工和市场竞争更加充分。城市群包括了若干个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更大,就使劳动分工有条件进一步深化。同时,商家在更大的市场中也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将被迫通过创新方式使产品差异化并提高生产效率。

  (3)集聚效应显著。城市群的发展使供需双方能够直接交流,减少交易成本。而且,大城市具有较强的政治功能、总部功能等,也可以方便地外溢到邻近较小的城市,使之受惠。不仅如此,城市群的出现也使很多需要较大市场才能存在的行业或设施得到发展,如电信宽带和国际机场等。

  (4)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效应。在更广的城市群范围内,公司、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和公共管理者之间频繁的交流将会产生更大的正外部效应。同时,产业链内部的交流也使学习效应更加显著。

  (5)物力资本丰富。在城市群内,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等物力资本丰富,为公司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且,住宅和商业地产由于占据份额较大,当地财政也可以获得更多的财产税收入。

  (6)社会资本形成迅速。城市群使人口规模和相互交流增加,从而促使许多社区组织和团体机构诞生,对社会发展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而且,移民也使文化多样性加强,有利于增强城市活力和创造力。

  同时,城市群还具有单个城市所不具有的发展优势。

  第一,有助于通过促进分散聚集,解决单个城市过度发展所产生的问题。单个城市具有较大正的集聚效应,但在达到一定规模时也会出现诸如拥挤、污染等问题,而城市群借助于迅速发展的交通通信技术,使集聚得以在更广阔的范围进行,不仅依然保持较大的集聚效应,又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少这种集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更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对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双重要求。城市群的发展使劳动力市场规模扩大,结构更加完善,但是同时也增加了劳动力在不同市区、不同行业或企业之间的流动性。不过,由于城市群内部临近城市间的交通通信设施完善,劳动力在实现跨区流动时不必搬迁住所,依然可以保持生活方面的稳定性。

  第三,更能适应城市发展专业化和多样性的矛盾要求。随着城市的发展,专业化分工也愈加深化,对多样性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即每一行业都需要完善的产业链支撑和多种专门配套设施。这样一来,如果一个城市的某一行业衰败了,会很容易影响其他关联行业,但是在城市群内,一个城市的某一行业衰败了,其关联行业却很容易在另外一个相邻城市寻求到支撑。因此,城市群的出现能够满足城市发展对专业化和多样性的要求。

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城市群人口的过度聚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1)拥挤成本较高。城市群发展带来的拥挤成本主要包括交通堵塞、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和绿地面积减少等。这些拥挤成本使人们相关疾病和传染病增加,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价格增加,同时使人们生活成本增加。

  (2)基础设施维护困难。城市群内部的交通通信和环境治理等设施可能会由于各城市间缺乏完善的协调机制而得不到必要的维护,这样不仅使生活在此的人们生活环境恶化,也会影响这里公司的生存发展,导致人口和公司的搬迁。

  (3)社会凝聚力较差。随着城市群人口规模扩大和文化多样性增加,群体之间的沟通日益困难,摩擦增加。这主要表现在高犯罪率、反社会行为增加和边缘化群体增加等方面。

  (4)政策协调较差。在包含较多城市的城市群中,人们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加,公司、劳动者和消费者在城市间的流动.NDii,但城市群内部的协调机制却相对滞后,不能形成比较统一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治理目标,缺乏有效的共同行动来解决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

  (5)财政协调较差。城市群的出现使人们生活和生产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但在现存的城市边界和管理体制下,财政支出与税收收入的关系却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一般情况下,大城市会通过更多的财政支出来提供城市群发展所需要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而其他城市则可以免费受益。当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即一些教育素质较低从而收入较低的劳动者会在大城市工作,却在生活成本较低的小城市居住,这样小城市就不得不通过社会保障等措施来对这些人进行救助,但小城市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