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第一次工业革命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原因
①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
②资产阶级通过大规模地对外掠夺以及在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须的货币资金;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
③工场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富有实践经验的熟练工人,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条件;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成就,特别是牛顿的力学和数学,为机器的产生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④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增加了产量,但仍然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于是,一场生产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新兴的棉纺织业。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此后,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骡机、水力织布机等机器。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
随着机器生产的增多,原有的动力如畜力、水力和风力等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在英国伯明翰,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得到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随着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资产阶级工厂诞生了。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
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市场上的商品越来越丰富,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2.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科学技术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彻底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促进了美、俄、德、意的革命、改革,拉开了欧美实现工业化及现代化进程,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3.在工业社会中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19世纪30、40年代,工人运动兴起;
4.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传播到各地,冲击着旧制度、旧思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
5.加快了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4.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
---|---|---|
起止时间 |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 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 |
开始部门 | (棉纺织业)轻工业 | 重工业(电力) |
理论基础 | 牛顿建立起经典物理体系 | 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英: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原理) |
主要特征 | 以蒸汽机的应用为主要特征 | 以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应用为主要特征 |
科技发明者 | 熟练的工人、技师 | 科学家、工程师 |
起始国 | 英国 | 美德 |
主要发明(成果) | (哈格里夫斯 珍妮纺纱机)(瓦特 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 蒸汽机车) | 美(富尔顿 蒸汽船)(美 爱迪生:留声机 白炽灯 有声电 影系统)(德 卡尔·本次 内燃机)(美 莱特兄弟 飞机) |
对生产力的影响 | 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 生产力高速发展,人类进入电力时代 |
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 是世界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 | 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
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 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地位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 | 东西方联系更加密切,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拉大 |
特点 | 1.生产者:熟练的技工 技师2.生产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长 | 1.许多重大发明都是出自科学家和工程师之手2.最突出特点: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3.是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的,规模更大,发展更迅速5.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两次革命交叉进行 |
启示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 1.科技推动社会进步2.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3.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即推动了社会发展,又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坏,战争的惨烈等 |
对中国的影响 | 欧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1840——1842;1856——1860),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中国近代工业产生。 |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出现了新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