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社区就业[1]
2.社区就业的性质[2]
社区就业是与政府就业(公务员)和传统单位就业(企业、事业单位)完全不同的一种经济从业方式。社区就业指社区部门上的就业,包括由社区组织所提供的就业和在社区内的面向社区居民的各种公共服务就业。
对社区就业这一新生事物,做出严格的经济学定义还有一定困难,就其具体的经济活动形态,可以概括为以下6个基本方面:
一是从地域的行政层级上看,社区是行政管理体系的基层单位,社区就业一般是以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为主直接解决的、在社区层面上运行的就业活动;
二是从服务对象看,社区就业是为在社区内生活的居民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和社区内其他实体提供辅助服务的经济活动;
三是从管理主体看,社区就业主要是一种非正规部门就业,涉及多部门的综合管理;
四是从就业者类别看,社区就业不仅包括本地失业下岗劳动者,同时包括外来人口,社区创业者、老年退休人口和各种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队伍;
五是从服务的经济性质看,社区就业是一种以获得生活收入为目的的经济活动,而不是无偿的志愿者活动。
根据服务对象和内容不同,社区就业岗位一般包括三大类:一是便民利民服务类;二是公益性服务类;三是后勤保障服务类。
3.社区就业的分类[2]
社区就业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发展起来的,也随着社会公共生活日益丰富,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社区群众提供便利服务而发展起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的变化、居民家庭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增加,这类服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就业潜力。参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社区服务内容的划分,并根据我们实地调研时所考察到的社区就业项目,可以将社区就业内容划分为便民利民服务、社区家居服务、社区管理服务和社区公益服务四类。
根据提供服务主体和管理形式的不同,社区就业岗位可以分为六大类:面向社区公共服务的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劳动部门管理的非正规就业、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民政部门管理的各类社区服务组织、面向社区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其他社区经济组织和经济活动个人等。
4.社区就业的特征[2]
1、综合性
从服务对象上看,社区就业涉及社区内的个人、家庭和用工单位等多个主体;从从业内容上看,包括居民生活需要的方方面面,如衣服、食、住、行、娱乐等,而且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卫生保健、文化教育等方面韵服务也转向社区;从就业单位看;涉及私营、个体、公益性组织、民办组织、非正觌组织等;从接受管理的角度上看,涉及规划、城建、卫生、公安、工商税务、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多个机构,社区就业需要这些机构的相互配合和支持。
2、非正规性
社区就业有别于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各种正规就业方式,包括非全扫制就业,小时工、季节工等多种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具有辅助生产、生活和管理的特点。非正规性的特征十分明显。同时,社区就业牵涉范围广泛,没有明确的专门管理机构。这些因素共同促使社区就业在劳动时间、劳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和劳动关系以及就业统计和人事管理上,存在着相当的不规范性。调查装现,大多数社区就业人员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等问题都没有解决,只有少部分从事公益性和管理类服务的人员,才得到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的待遇。
3.福利性和经营性相统一
社区就业提供的基本上是政府导向的民政优抚、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延伸服务,帮助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中的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具有一定的社会福利性。社区就业本身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提供的服务大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便民、利民、乐民的服务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服务社区群众,虽然水平不高,但就业毕竟以取得基本收入为前提,属于非志愿者活动,因而具有一定的经营性。
4.流动性和不稳定性
社区就业大多通过临时就业、弹性就业、阶段性就业等多种就业方式,以满足社区多元化需求,正是这种就业方式的灵活性,使社区就业岗位弹性较大。这虽然为阶段性就业制度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但其流动性和不稳定,导致就业者普遍将社区就业作为一种托底性就业和过渡性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