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知识非常态
2.知识非常态的核心要素[1]
①问题——用户需求。
②构建——信息生产者。
③信息用户——读者。
④知识状态——知识的移动,不正常的知识状态可以是差距(gap)、不确定性(uncertainty)等。
⑤关系——信息需求分布在认知和语言两个层次上。
⑥ASK的出现——由于知识欠缺而出现ASK现象。
从理论上讲,人在查询信息之前,需要明确自己需要的东西,但在实际查询信息的过程中,用户往往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因此,在系统算法中,用户请求和用户问题之间存在着偏差。
在语言层面,概念是信息交流的工具;在认知层面,人们通过阅读交流信息。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文本内容,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改变。按照认知观点,ASK的核心是信息处理方式,不管是感觉还是符号信息,都是以信息系统、概念系统、信息处理设施为中介的。信息交流是不同知识状态的某种转换,是在ASK和信息之间、在修正的ASK和一般概念之间、在主题或目标和问题状况之间,形成信息的动态交流。
基于知识非常态的信息检索模型如图所示(Belkin,1980)。
ASK以认知观点为支撑(Mey,1977)。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认识用户提出的请求,显示用户的ASK现象,并解释人在信息查询中的参与行为。ASK是理解人与信息系统关系的重要途径。目前,这种排序算法正在被其他技术所取代。
3.知识非常态的理论应用[2]
知识非常态理论将信息科学的核心问题确定为“促进信息生产者与信息使用者之间需求信息的有效沟通”。指出对信息概念的理解应扩大化,并触及信息影响的不同层面。按照其想法,“用户面对的问题有哪些?”“这些问题为什么是问题?”“他们对自己问题的认识怎样?”这些问题的回答就很重要,因为这些问题能够跨越人们对“知识非常态”的模糊甚至错误的需求表述,从而对信息服务方有很大的帮助。例如,与“问题是什么”有关的用户陈述,其实是对引发用户到某种信息环境的目的或意图的描述;至于“为什么它是问题”的陈述,则是用户对自己知识现状和困境的描述。
掌握有关这些问题的信息,信息服务方可以开始了解用户环境,并全面理解用户信息需求背景;另外,经由这个模式,服务者还可以与用户进行良性互动并促进用户对问题的理解,从而帮助用户明确地描述自己知识的不适应状态,并做出关于信息价值的更为准确的判断。
知识非常态理论同样强调深入贯彻“用户视角”,强调对用户信息需求目的和用户知识的掌握,因此作为结论,该理论研究者指出,信息服务方对用户的了解至少要包括下列事项:用户在问题处理过程中的状况;用户所面对问题的主题与类型;用户面对问题时的知识现状;用户的目的、意图与背景;应该如何与用户互动以获取上述知识。
在美国,知识非常态理论已作为信息系统设计领域的重要理论得以普及,这正是其对用户信息需求分析的深远意义。该理论表明,因为用户无法精确表述自己的信息需求,所以不能单纯根据用户的表达或行为了解其需求,而需要深入到其信息需求表达的背后,了解其信息查找行为的根源,即其欲利用信息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