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教育供给[1]
教育供给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机构提供给个体的受教育或培训的机会。
2.教育供给的影响因素[1]
3.教育供给的注意事项[1]
4.教育供给与教育公平的关系[2]
1.教育公平指的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无论其种族、性别、智力、宗教信仰、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如何不同,其在自然、社会或文化的不利条件都可以通过教育消费得到补偿,都可以拥有教育消费的机会和权利”。它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公平的实质是指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也就是教育机会均等。由于事实七存在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和个体差异,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公平的核心问题。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即起点平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
起点平等是指入学机会均等。与学业成就平等相比,这是一种最低纲领的公平诉求,在实践中尤指保障儿童接受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过程平等或参与平等,是指个人或群体在教育的不同部门和领域内经历和参与的性质和质量的平等,例如个人参与教育的选择性,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开放性、可流通性。结果平等是指最终体现为学业成就、教育质量的平等,是一种实质性的、目标层面的平等。在研究中。接受大学教育经常被视为结果平等的目标。当然,更进一步地,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平等才是真正实质性的平等。
2.教育供给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从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考察,是指社会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在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的广阔性,决定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教育资源配置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次是指国家如何有效地将总体教育资源分配于不同类别的教育,使教育资源投向最合理最能发挥效益的地方。微观层次是指在某一类别教育资源分配为既定的条件下,某一地区、部门或一所学校如何组织利用这些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各种教育资源的配置影响着教育公平。
衡量一个国家教育供给基本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即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值。教育投入的比例直接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影响一国人力资源的存量及质量一,最终会影响国家的长远利益。“教育投资之所以能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是因为它所形成的收益是规模递增的,这种规模递增不仅能抵消掉物质资本收益的规模递减,而且使整个经济增长的规模收益递增。此外,教育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在于它能降低交易成本,因为现代教育不仅是文化技术的教育,而且还包括思想道德教育,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经济功能乃在于减少由道德风险、机会主义等引起的交易成本,从而使更多的资源用于经济增长。在任何一个教育阶段,教育质量都会受到教育资金投入的影响,即教育供给总量及配置均衡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育公平与教育供给关系。追求教育公平是以教育供给为前提的,教育供给的配置广度、深度以及结构是否合理都会影响教育公平实现进度,而追求教育公平的力度又促进教育供给配置的合理发展。教育公平取决于教育制度的公正,因此,以制度公正建设为内容是建立教育制度的核心。是教育变革时期实现教育公平的现实路径。教育公平与教育供给二者的桥梁是国家教育制度的公正。就我国的教育现实而言,实现教育公平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有效地缩小教育供给的差距,实现教育投入及配置的均衡发展,达到起点的公平仍是一个长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