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安全价值观
安全价值观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安全是指不发生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设备损坏的状态。而价值观,简单说就是关于价值的观念。于是,安全价值观,就是关于安全价值的观念。它是客观存在的安全价值关系在人们主观意识中的反映,是组织内成员对自身安全的理解,以及对安全生产的意义和重要性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安全价值观包括个体的安全价值取向,以及他们对安全的一种判断和态度。
安全的价值对每个人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而转移的。但是,安全价值观则属于主观的范畴,由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条件、经验、目的、兴趣等各不相同,其安全价值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安全价值观的主体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所以安全价值观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对安全的基本思想和信念。
概括起来,安全价值观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过程,可以简单分为两个阶段:以物为主的安全价值观和以人为主的安全价值观。
以物为主的安全价值观强调物的安全,通过限制和约束危险物质或者能量的方式来达到安全的目标。物的安全价值观一方面要求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加强对安全的控制。应该说这是属于物质层次的安全价值观,是安全价值观的基础。
以人为主的安全价值观重视人的安全观念,通过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宣传和教育等方式强化每个人对于安全生产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很显然,只有真正建立并完善以人的安全价值观为重心的安全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体现出安全文化的人文性,从根本上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树立以人为主的安全价值观通常从三个方面加以表达,即,树立远大的安全生产目标,建立对安全的共识和追求达到最高的安全水平。
树立远大的安全生产目标是基本前提,这里的目标必须考虑所有人的安全要求,而不能简单以某一部分人的安全要求作为安全目标,因为只有以全体成员的安全要求为目标才能真正激励所有人为这个安全目标而努力。
社会全体成员对于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达成共识是必要的条件,这同样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在此基础上起包括所有成员的安全保护系统。
追求达到最高的安全水平就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最终奋斗目标。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要求安全生产工作要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广大人民对安全日益增加的要求;二是要坚持面对社会的全体成员,并为每个成员提供安全方面的可靠保障。
2.安全价值观的特点[1]
安全价值观是安全文化的核心部分,除了安全文化所拥有的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概括起来安全价值观的特点主要包括:共享性、稳定性、经济性和约束性。
安全价值观不是某个领导或特定人员的安全价值观,它是组织全体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一种价值观,它有显著的共享性。从另一个角度说,只有被组织的全体成员接受的一种安全的基本思想和观念才能成为安全文化的核心。也就是由于这种共享性才能形成让安全生产工作有凝聚力、感召力和内在驱动力。
安全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组织成员对安全的看法和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相当的积累,经过长期的选择、判断、评价、追求和创新,并经过概括和升华而形成的。安全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长效性,当然这种稳定也是相对的。比如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其中“安全第一”观点的提出是借鉴了美国钢铁行业的经验,然后经过反复的实践才正式提出的,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会作为基本的方针来实行的。
安全价值观有经济性或效益性的特点。安全是有重要的价值的,所以安全价值观也一定和经济效益挂钩的。从安全生产的实际来看,安全本身是需要投入的,组织成员安全价值观的树立更需要通过树立先进人物,开展各种活动和典礼仪式等来逐步形成的,所以安全价值观需要经济投入。另一方面,一种稳定的安全价值观形成后,每个人的安全行为对安全生产的推动作用远远大于技术改造和更新设备的投入,影响也长久得多,所以安全价值观的效益也是十分明显的。
安全价值观是一种严肃有效的约束力量。因为它是针对所有人的,组织的所有成员都要接受一定的安全行为准则。在生产过程中,组织的成员对安全进行判断的标准就是安全价值观,这是一种软性的约束,而且有时其作用是相当大的。
3.安全价值观的形成[1]
安全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对安全生产实践经验进行理性的提炼和加工并确认而形成的。可以说,安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既是安全价值选择的过程,也是社会对安全价值认同的过程。
(1)安全价值观的形成以价值观的理论化为前提。价值观的理论化就是把经验性的认识上升为理论性的观点。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人们有很多经验,但这些经验往往都是简单的、肤浅的,甚至是片面的,只有对这些经验进行加工制作,提炼出理论性的概念和观点才有可能上升为价值观。价值观的理论化研究是一个前导性工作,需要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加工提炼,只有经过多次的反复,安全价值观理论才能逐渐形成。
(2)安全价值观的形成是以成员的认同、内化为标志。安全价值观的形成最终是表现为组织内所有成员在思想上认同现有的安全价值观,并在行动上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出安全价值观。所以,一套新的安全文化理论是形成安全价值观的前提,然后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让绝大多数成员都接受这个安全价值观,因为对新的安全价值观的认同需要一个必要的过程。
安全价值观的内化是指安全价值观与安全价值观的接受者完全融合的一种表现,其实也就是组织成员接受并认同安全价值观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包括五个阶段:①接触信息阶段,这是安全价值观由外向内转化的第一步;②领悟安全价值观的精髓,组织所有成员广泛接触安全价值观的各种信息,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明了安全价值观的真谛,有了这样的理解过程才能在其内心形成对安全生产的一种观念;③增进安全价值观的情感体验,从对安全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到正确的行为还需要有情感的体验,这是形成积极态度的必要过程;④安全价值观的信念化,对安全生产的信念需要对安全价值观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同时还从情感上已经接受了安全价值观;⑤安全价值观的实践,安全生产会面临各种考验,长期的实践反复地磨练着组织内每个成员的安全价值观,而最终形成了一种职业性的习惯或者自觉的行为。只有到这个阶段才可以认为安全价值观已经被组织的成员所接受,成员的个体安全价值观已经被组织的甚至是社会的安全价值观所同化和升华了。
(3)领导者的积极倡导和身体力行是安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安全价值观的形成是逐步被全体成员所接受、认同,并成为各自内心的信念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其中,领导者的态度和作用对安全价值观的形成有相当巨大的影响。首先,领导者应当是安全价值观的倡导者和灌输者,没有领导者的支持,很难想象安全价值观的推广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其次,领导者更应该是安全价值观的忠实执行者,安全价值观不能只是一种口头上的表述,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的行动。或者说,领导者只要求别人而对自己的安全价值观没有严格的要求,组织内成员对安全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就是一句空话。
4.安全价值观的作用[1]
安全价值观作为安全文化的核心,从思想意识方面对安全生产有重大影响,所以其作用是相当巨大的。
(1)安全价值观决定了安全生产的基本特征,规定了其发展方向。安全价值观是人们对安全生产工作最基本、最根本的价值观念,人们把安全价值观作为判断安全的基础,其他相关的安全问题都可以转化为这种价值的观念,所以安全价值观不仅决定了安全生产的基本特征,而且还规定了其发展方向。
(2)安全价值观可以规范和约束每个人的行为,协调各种活动。规范和约束功能是安全价值观的主要功能,通过安全价值观的建立和完善,组织成员必须按照一定的指导方针和行为价值准则进行,这是一种“软性”的约束和规范,但其力量往往比那些强硬的规定更加有效,因为这种约束和规范是在每个人思想深层次中起作用的。
(3)安全价值观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是有需求的,而且这种需求是有层次性的。当个体安全价值观与企业甚至是社会的安全价值观融合后,每个人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来促使自己完成安全生产的使命,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对提高安全生产有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