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群体

1.什么是决策群体

决策群体也称群体决策主体决策集团决策个体的对称。指决策体系中拥有决策权的两人以上的人员集合体。

2.决策群体的内涵[1]

决策群体共同掌握最后决断权,群体中每个成员(决策个体)的权力是平等的,群体履行决断权的形式有会议协商、投票表决、举手表决。决策实施以后,决策群体共同对实施后果承担责任。决策群体最能发挥作用的领域是涉及全局性、长期性、社会影响面大、与大多数人的利益相关问题的决策。

3.决策群体的形式[1]

一种是由选举产生的专家组成的决策群体,如议会、人大常委会、董事会、学术委员会等;

另一种是系统全体成员或其代表组成的决策群体,包括全民投票、党员大会、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等。

4.决策群体的组成[2]

决策群体人数不能过多,但要尽可能多的集中智慧,这是一对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就是决策群体组成要坚持互补性原则。

一、知识结构上的互补

首先是在知识结构上的互补。在一个决策群体中应该尽可能地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员。知识背景不同的人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能力结构不同,思维方式也不相同。知识结构上的互补不仅使得对客体的认识盲区大大减少,而且使得决策群体中的成员相互启发,激发出许多创造性的新思想。注重定性分析的专家们会发现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可能使原本以为无法量度的指标得到有效的控制;注重定量分析的专家会发现,只有对诸如价值观等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定量化的分析才会有新意,才不致使定量分析成为数字游戏。

二、性格气质决策风格上的互补

决策群体的组成还应注意决策群体成员性格、气质和决策风格上的互补。性格是表现一个人的社会性及精神面貌的主要标志。性格特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它们是品质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三、年龄、性别、所处阶层的合理分布

决策群体的组成还应注意年龄、性别、所处阶层的合理分布。这种合理的分布有利于决策群体加强和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社会阶层、社会集团的广泛联系,随时采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决策。这种合理的分布还有利于发挥不同年龄成员的各自的优势,如年龄较大的成员的经验优势和年轻人敏感、富于开拓的精神。

四、决策群体的人数

研究表明5—11人组成的中等规模的群体决策最有效,能得出更为正确的决策意见。2—5人的较小的群体较易得到一致的意见。比较大的群体可能得到较多的意见,但意见的增多与群体人数的增加并不存在正比关系。4—5人的群体易使成员感到满足。

5.决策群体的优缺点[1]

决策群体进行决策是现代社会常用的决策形式,其优点:

(1)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决策比较准确、全面。

(2)保证决策的协调性,因为它吸收了各方面人员参加,能取长补短、利益兼顾,防止矛盾和摩擦。

(3)保证决策的有效性,因为它是在人们统一认识的基础上选定的决策方案,可以大大减少执行中的阻力和麻烦。

决策群体进行决策的弱点是:决策速度较慢,决策后的责任难于落实。

6.决策群体的决策环境[1]

决策群体的决策环境指决策主体中全体成员所共同面临的决策环境。

决策群体的决策环境除系统内外的一般决策环境外,还包括群体自身结构这一特殊环境。决策群体的自身结构又叫决策集团结构,主要有:智能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自然素质结构。在系统一般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相同的条件下,决策群体结构的好坏对决策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和改善决策群体自身结构这一特殊环境,是现代决策理论不可缺少的内容。

改善决策群体结构环境的途径主要有:(1)决策群体产生前的精心挑选,尽可能做到群体的各方面结构合理。(2)权责的合理划分,明确规定每个决策个体的职责范围,授予相应的权限。(3)人员的局部调整,将不称职的人员换下,补进合格的人员。(4)人员的培训,使决策个体在知识、智能、素质方面得到提高,以符合群体结构合理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