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渔业

1.什么是休闲渔业[1]

休闲渔业又称游乐渔业,是以休闲娱乐和体育运动为目的的渔业活动。休闲渔业是对渔业资源、旅游资源、环境资源和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配置,依托渔业设备、渔业生产场地、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传授渔业文化知识等与现代渔业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经过规划设计,发挥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由最初的单一垂钓向集休闲、餐饮、娱乐、旅游和健身等综合功能发展。休闲渔业是第一产业的渔业生产与第三产业的旅游休闲的有机结合,属于跨部门、跨学科的新产业。

休闲渔业一词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出现在中国台湾省,而后在中国内地得到了普遍认可,并已成为当前国内各地渔业旅游发展的代名词。[2]

休闲渔业的主要特点体现在观光旅游向参与型、体验型、竞技型、休闲型旅游方向转变。国外的发展经验表明,休闲渔业可以带动当地的招商引资、城市建设、旅游观光、交通物流、住宿餐饮、渔具销售、饵料加工、健康养殖、科技示范等,拉长和增强了现代渔业产业链。美国有游钓渔船1500万艘,游钓爱好者从1982年的2000万人猛增到1988年的6000万人(黄颖,2005),游钓渔业的收入从1984年的180亿美元增加到1977年的387亿美元,休闲渔业产值是常规渔业产值的3倍(刘雅丹,2006)。休闲渔业已成为各地淡水、海水渔场规划设计必不可少的内容。

2.休闲渔业的规划原则[1]

休闲渔业在规划布局上应与旅游景点的建设相结合。在景点构筑上,要以海岛、湖岛、库岛和特色水岸为重点,修建旅游设施和建筑小品,营造渔乡园林。各景点要体现不同的特色,展示不同的地域文化,避免使游客产生重复旅游的感觉。尽量把休闲渔业与农业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发展综合性的休闲观光项目,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休闲渔业的规划原则有以下几方面。

(1)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原则。随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居民的消费总量、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已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服务型、消费型转变。垂钓、观赏类的休闲渔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这方面的要求。目前,全国有不少无公害鱼类养殖和健康养殖的渔场中,把休闲垂钓活动场所和设施的建设列入重要的速建项目。有关资料表明,开展一般垂钓业务的渔场,相同面积的鱼池利润是传统养殖的4~5倍。

(2)与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原则。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改变了传统渔业的单一生产功能,加强渔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环节,以渔业生产来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全国有不少渔场将休闲渔业的投资,集中投放在垂钓、餐饮、服务、观光一体化经营设施方面。特别是以特色水产品为主的餐饮业,增加了当地渔农的收益,提高了当地无公害水产品的知名度,促进了水产品的流通

(3)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相结合的原则。全国不少地方利用资金、技术优势,已建成一批现代渔业示范区。特别是一些城市郊区和沿海地区现代渔业示范的建设促进了区域产业优势的形成,使人们对休闲渔业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稳步地推动了休闲渔业的发展。

(4)休闲渔业设施建设与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的沿海地区不仅是海洋渔业发展重点地带,而且也是自然保护区,以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为目标。选择具有开发和保护价值的优势生物资源,采用人工鱼礁、海洋牧场、游钓观光等形式,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彰显休闲渔业与生态旅游特色。

(5)加强休闲渔业的区域规划和协调开发的原则。在休闲渔业开发中应从全局考虑和整体规划入手,避免各地开发出的休闲渔业产品和服务的同质性,突出个性化,模式多样化,即重休闲渔业项目的规模,也重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休闲渔业项目的科技含量和水平。我国观赏渔业和观光渔业处在起步阶段,依据休闲渔业资源潜力,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促进休闲渔业的平衡发展。例如,在城市建成区拥有海洋水族馆、海豚馆、极地海洋世界等水族馆,在城市周边也应有其他类型的休闲渔业场所或设施。

3.休闲渔业的发展条件分析[3]

休闲渔业的产业特点在于它是渔业同业(钓、采、捕、观赏、品尝等)与异业(交通、旅馆、餐饮等)相结合的第三产业。这种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除了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提高国民生活品质之外,更主要的是它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政府的财税收入。因此,近年来,休闲渔业正在悄然兴起,并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视线。当前,我国渔业发展制约因素增多,渔业“十五”发展总体规划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提高产业素质经济效益,努力增加农民、渔民收入;努力构建健康的捕捞业、发达的养殖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新型的休闲渔业,为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休闲渔业有其客观发展的必要性。但是,休闲渔业的发展,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主要有:

(一)自然条件

休闲渔业的发展,受渔业自然条件的制约,最好面向广阔的海洋或濒临内陆的江河湖泊,当然有水库鱼塘也可以,但水域面积越大,休闲渔业的发展空间一般也就越广阔。另外,开发区域及周边的自然环境要优美,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这是吸引游客前来,并延长游人滞留时间的重要因素。

(二)资源条件

开发休闲渔业,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自然条件,而且关键渔业资源要丰富,并受市场欢迎。只有这样,游客才会在撒网捕捞、扬竿垂钓时感受到收获的喜悦,才会在品尝自己的胜利果实时充满成就感。如果半天游客都捕捉不到一条鱼,必然会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难以成为回头客,休闲渔业开发也就难以为继。

(三)客源条件

休闲渔业是以游客为导向的渔业,缺乏客源,休闲渔业开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休闲渔业开发必须与其他景区、景点、旅游项目的开发相结合,并成为其中的有益补充,或靠近人群密集的大都市,依靠绵绵不断的游客及城市居民来支撑,才会有发展后劲和潜力。

(四)区位条件

休闲渔业的开发区域必须交通便利,可进人性强,辅助设施齐全。许多休闲游客往往都是自驾车前来,因此道路及停车场所要尽可能完备,这样游客才能进得来,散得开。其他住宿、餐饮、娱乐设施要齐全并符合相关标准,确保游客住得下,玩得好。还要有必要的安全保障设备及措施,以免除游客的后顾之忧。

(五)资金条件

进行休闲渔业开发可充分利用现有的渔村设备、渔村空问、渔业生产的场地、渔法渔具、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自然生物、渔业自然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总体投入少,见效快。但仅这样单纯小打小闹还不行,如果要将休闲渔业做出规模,做出档次,做出品牌,做出效益,做大做强,还是离不开资金的支撑。必须采取各种方式,筹集足够的开发资金。

(六)技术条件

在休闲渔业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许多技术问题,如垂钓与观赏鱼开发中的鱼种更新与名优品种的选育,必须不断引进、培育新品种,提高观赏与养殖的科技含量。此外,旅游环境的保护和污染的防治,游客的饮食安全与人身安全的保障等,都需要必要的技术保障,否则,其发展将难以持久。

4.休闲渔业的模式设计[1]

休闲渔业包括淡水休闲渔业和海洋休闲渔业两大类。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淡水休闲渔业是以鱼类生产与休闲垂钓结合为主的经营方式。海洋休闲渔业因经营活动方式不同,主要有生产经营型、休闲垂钓型、渔区生产体验型、水族展示教育型等多种类型。对这些类型要根据各地区位条件、气候特点、水域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进行科学论证、合理布局,确定项目开发目标,发挥休闲渔业优势,建设特色鲜明的渔业新农村。在进行休闲渔业的规划设计前,必须作充分的市场调查预测游客来源和数量,了解游客消费需求。调查方法可采用问卷调查法。例如,江苏常州天目湖休闲渔业区就以优美居住环境,以养殖优质高档鱼为主,并推出特色鱼品菜肴,吸引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的游客。游客每年超过300万人次。近几年来,我国海洋休闲渔业的兴起,促进了海岛旅游开发,成为沿海地带经济发展的亮点。在快速发展休闲渔业的同时,也存在规模小、品种单调、项目雷同、渔文化缺失,地方特色不浓、无序建设及管理错位等问题。因此,对休闲渔业模式的设计与选择,对于休闲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其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

(1)生产经营型。

利用有一定规模的淡水或海水养殖池塘、海水网箱等放养各种海水、淡水鱼类,以渔业生产为主,配备一定的垂钓配套设施,开展以垂钓为主,集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渔业。例如,在北京、上海、深圳等近郊都有此类渔场和养殖示范基地开设的垂钓中心等。

(2)休闲垂钓型。

主要是利用专业垂钓园和设施较完备的垂钓场,开展垂钓和参与捕捞体验为主.集游乐、健身、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渔业。例如,北京顺义区的马坡垂钓宫、上海奉贤区的垂钓中心、海口近郊的假日渔村等。

(3)渔区生产体验型。

利用渔区的渔船、渔具等设备和渔民的技能,依据渔港、渔业设施和渔村条件,以“渔家乐”的形式让游客直接参与张网、流网、拖网、笼捕、海钓等形式的近海传统捕捞作业,并和渔民一起坐渔船、拉渔网、尝海鲜、住渔家,亲身体验渔民生活,领略渔乡、渔村风俗民情的休闲渔业。

(4)水族展示型。

利用鱼体观察视窗、水下观光通道、立体透明展台等形式,以展示海洋鱼类为主,集科普教育、观赏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博览馆。例如,北京动物园和上海长风公园的海底世界、青岛的海洋水族馆、浦东海洋水族馆等。

5.休闲渔业规划设计案例[1]

以下按水库区、沿海区、湖泊区、城郊区四种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休闲渔业模式,选择4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案例作一介绍,供规划和设计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