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

1.什么是产能过剩

一般认为,产能即生产能力的简称,产能过剩即为成本最低产量与长期均衡中的实际产量之差。对于什么是过剩,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供大于求即为过剩。也有人认为,供大于求有两种状态,第一种是供给略大于需求,第二种是总供给不正常地超过总需求的状态。"略大于"是指除满足有效需求外,还包括必要的库存和预防不测事故的需要。这种过剩本身并不是什么祸害,而是利益。后一种状态才是过剩状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总供给为一定时间里总需求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是总需求为一定时间里总供给相对过剩。

如何理解产能过剩,目前国内学者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产能过剩是一个总量概念。产能是现有生产能力、在建生产能力和拟建生产能力的总和,生产能力的总和大于消费能力的总和,即可称之为产能过剩。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罗冰生以钢铁行业为例对此进行了反驳。他认为,不能简单地把设备数量相加,就称其为产能,因为钢铁行业是多工序连续作业的,而且还有多方面的配套,要各方面综合条件具备,才能实现生产。另外,从全世界情况看,由于市场的变化,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时产能发挥85%左右就是正常状态,就不能称之为产能过剩。

第二种,产能过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产能是否过剩,不能只看生产能力和可能的总供给量,更重要的是看有多少需求。但需求是个变量,不容易准确测定。因此,认定产能过剩,需要在纵向对比产量增长过快、过猛的同时,还应同时指出在什么范围内、在多长的时间区间、相对于多大的有效需求而言。

第三种,产能过剩是一个结构性概念。同样的产能,质量不同、档次不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相差迥异。因此,要对行业产能进行结构细分,确定生产能力超额供给的领域和范围。

2.产能过剩的适用范围

传统的产能过剩,一般针对"生产性产业"而言。由于生产能力是假定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企业以一定的固定资本与劳动力的组合所形成的产出能力,而最低生产成本的供给与实际供给之间的差额,与产业固定资本投入程度密切相关。所以,固定资本密集度越高,受产能过剩的威胁就越大。而对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说,受产能过剩的影响就小得多,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认为固定资本投入较大的行业容易出现产能过剩的原因。

近来,有部门提出房地产行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对此,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曹建海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产能过剩是指以固定资本、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投入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的最佳产出,超过了由市场需要决定的实际产量的状况。农场、工厂、医院、饭店、学校存的最佳产出问题,可以适用产能过剩的概念,但房地产属于管理性产业。房地产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而不是资本(固定资本)密集型企业,不存在产能过剩的概念,因为房地产企业的所有投入均属于可变投入。例如,土地随地价变动而形成不同的储备量;资金的供给很大程度取决于房地产市场需求和信贷利率高低;劳动力的市场化程度较高。

在理论上,房地产行业并不存在一段时间内有成本最低的最佳开发规模。因此,房地产企业出现的过剩不属于产能过剩,而是市场供给过剩,表现为两点:市场中的商品房供给超过实际购买能力的需求;在生产要素市场,土地供给超过社会对土地的有效需求。

3.产能过剩的标准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对产能过剩定性、定量的科学评价标准。欧美等国家一般用产能利用率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设备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间,超过90%则认为产能不够,有超设备能力发挥现象。若设备开工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正是因为当前我国并没有一个准确判断产能过剩的标准,所以不少研究者对产能过剩的提法提出质疑。有学者提出了合理的产能过剩概念,但什么是合理的产能过剩标准,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

有学者提出,行业产能过剩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价格相对下滑;二是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度下滑,亏损企业增加;三是行业供给超过了行业需求。也有人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所谓的三个标准与产能过剩有关系,但绝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产业利润下降绝不是产能过剩这一个因素造成的,价格竞争、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水平上涨都会造成行业利润下降,而且比产能过剩对利润下降的影响来得更直接。导致行业整体效益下降有诸多因素,在产能过剩程度还没有特别严重的情况下,产业利润下降是市场经济分配资源的结果。因此,产能过剩并不是构成企业效益下降的最主要因素。行业供给超过行业需求是企业适应竞争的需要,在市场增长率回落的时候,企业会进行产能储备以应对市场可能再次出现的"井喷 "。

中国钢铁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对判定行业严重过剩给出了六项指标:一是产品库存持续急剧上升,销售呈现停滞状态;二是产销率大幅下降,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三是产品价格大幅度回落,长期处于成本线以下;四是行业出现大面积的企业亏损,企业被迫举债经营;五是一批企业相继倒闭或破产;六是进口严重受阻,出口不计成本,国际贸易摩擦频繁发生。

他认为,如果以上六项指标在相对较长时间同时存在,就说明产品已经出现严重过剩。与前一种判断所不同的是,戚向东所指的是严重过剩时的状况,因此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

4.产能过剩在微观及宏观上的表现

对微观经济的不利影响

一是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大跌,效益大幅滑波。年中以来,由于产能过剩及需求增长的放慢,钢铁价格大幅下跌,与3月份的高点相比,至10月末钢铁价格跌幅超过了30%。与此同时,许多产能过剩行业企业效益明显滑波,前10个月钢铁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1.2%,比上年同期回落52.2个百分点;前10个月水泥和汽车行业利润同比分别下降60.6%和36.7%;另外,石油加工、化纤制造、建材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利润均为负增长。二是产销率下降,库存增加,成本上升。3月份以来,工业产品销售率有5个月出现同比下降,其中8-10月出现了连续3个月的下降。与此同时,企业库存量明显增加,1-9月份,39个工业行业中有16个行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超过20%,其中钢铁、石油化工和化纤工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超过 30%。三是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加。前三季度,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531.7亿元,同比增长57.6%,其中钢铁、石油加工、化纤等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接近或超过1倍。1-10月累计,工业企业亏损面达到22.37%,比上年同期扩大0.41个百分点。四是开工不足,资源闲置浪费。目前已经出现明显过剩的行业如铁合金、电石行业企业开工率已降至不到一半;钢铁行业的能力利用率在逐步下降。总体来讲,当前经济运行开始出现“宏观喜、微观忧”的现象。

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

首先,许多行业产能过剩,将导致物价总水平明显下降,形成很强的通货紧缩压力,增加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9月份以来,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出现近三年来的第一次负增长,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增长均在加速回落,主要原因是各种工业产能的集中释放,使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加剧。通货紧缩压力在逐渐加大。通货紧缩通货膨胀一样,都会给宏观经济持续增长造成较大的不确定性。其次,产能过剩的发展将会使企业的投资预期和居民的消费预期下降,由此使经济增长面临越来越明显的下调压力。三是产能过剩的发展将会导致银行不良资产明显增加,金融风险增大。

5.产能过剩的原因

直接原因是前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增长

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2002-2005年的连续四年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均保持在20%以上,而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处于9%到13%之间,前者比后者快1倍左右。投资在当期为需求,到下一期则形成供给,供给能力持续地以快于需求(最终需求)1倍左右的速度增长,必然造成今后年份的产能过剩问题。

技术层面的原因使产能扩张相当容易,其表现是供给能力的增长明显快于需求能力的增长。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资金的充分供给、技术进步加速和投资增长体制瓶颈的弱化(政府放松对行业准入的管制)的作用下,供给能力加快增长,相反需求能力增长因受到许多中长期因素的制约而相对缓慢。这种供给增长和需求增长的潜在差距,并不一定会导致生产过剩,即技术层面的因素只是为产能过剩提供了可能性。

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

首先,表现在地方政府干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能力过强,地方间形成恶性投资竞争,使产能扩张难以抑制。如果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政府直接推动的方式不能根本扭转,那么,投资过度问题便难以避免。

其次,体现在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上。这使得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资源投入和产出的数量扩张,以及价格的竞争上,而不是集中在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质量的改善上。

其三,产业集中度不高,特别是许多行业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仍无法实现资本和品牌的有效集中,如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及体制改革的滞后使得许多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难以实现,其结果往往是产业竞争过度。即一些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难以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结果必然是行业投资增长过度问题难以得到市场机制的自我校正。

最后,行政垄断与自然垄断结合或其他因素形成的“暴利效应”也使一些行业投资增长不断强化。如房地产业、钢铁、汽车都存在暴利因素,使得社会资金加倍地向这些部门流入,最终使这些行业产能过度扩张。其中一种情况是,行政垄断与自然垄断的结合,使一些社会公共产品供应不足,导致要素价格扭曲,如由于垄断因素的影响,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导致运力缺口较大,结果是:尽管煤炭供应快速增长,但因运力不足,煤价暴涨,并形成 “暴利”,而“暴利”会进一步诱导各地加大对煤炭行业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