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技术

1.什么是适用技术

适用技术不是一种固定的技术实体,而是一种达到特定目标的发展技术的途径,是一种确定技术发展方向的指导思想。它是一种从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技术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整合起来进行技术选择的理论。

2.适用技术的基本思想

适用技术包括以下一些基本的思想:

(1)它要求把发展技术的经济目标同社会目标、生态目标统一起来,采用综合的指标体系来评价技术,而不是孤立地、片面地强调技术发展的某一个方面(如利润率)的标准。

(2)它要求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的具体情况去发展或选择技术体系,不能仅仅考虑技术本身的先进性而忽略了技术发展的社会环境。适用技术用“适用”的概念取代“先进”的概念,从而确切地反映了世界各国对于技术发展的具体要求。某种先进技术对于发达国家可能是适用的,而某种不太先进的技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可能同样是适用的。

3.适用技术的基本特征

在与人类和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作为持续协调发展的中介系统,适用技术表现出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时变性

在“自然一技术一经济一社会一人类”这个大系统中,由于人类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具体条件也是不断变化着的。因而,作为与人类和自然保持协调发展的适用技术,就必然具有鲜明的时变性,即适用技术只能在一定时间内存在并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有一定的时效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需要和自然条件改变了,适用技术也就要发生变化。原来适用的,可能变为不适用了;现在不适用的,将来却有可能变为适用的。技术虽然不存在失去“功效”的问题,但却存在失去“适用”的问题。“钻木”尽管在今天跟在古代一样可以“取火”,“刀耕火种”尽管仍然可以用来抵御饥饿,但是,它们却只能适用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古代原始时期,在今天早已成为不适用的技术。

适用技术的时变性要求我们,在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时,不能只看短期效益,而应从中长期出发,选择起点高又能在较长时期内适用的技术,避免短期行为,尽量延长适用技术的时效期。总之,适用技术是动态的、变化的,我们要在这种动态过程中促进适用技术与人类和自然的持续协调发展。

2.区域性

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的不平衡性和自然环境具体条件的差别,使得适用技术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即适用技术总是由一定区域内的社会和自然具体环境条件综合选择的结果,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例如,在“住”——建筑技术方面,适用于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的技术是开掘窑洞;适用于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技术是修建竹楼;而适用于蒙古等游牧民族地区的技术则是建造帐篷——蒙古包。又如,在能源技术方面,有效地利用太阳能、风能、水力、潮汐、地热等一些可再生能源的适用技术,也都是在不同区域上要求有不同的形式,具有很强的地方色彩。

适用技术的区域性要求我们,在技术开发技术引进过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发挥本国本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对引进技术必须要有一个再度开发即消化吸收创新的连贯过程,对任何技术都需要因时因地重新进行“剪裁”,将原来的技术(特别是在有关管理方法、价值观念等方的软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整,使之成为本区域的“优势技术”。这样才可能开发出真正的适用技术。

3.高效性

这是指适用技术能够在资源开发与转换过程中取得较高的效率和最佳的综合效益。过去人们往往忽视适用技术的高效率特征,误将“高效率”、“先进性”与“适用性”对立起来,这也是以往的适用技术理论受到批评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适用技术具有高效率的特征,即它是尽可能少输入、多输出、形成较高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效率的技术。高效率与技术适用性是紧密相联的,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具有永恒功效的技术,被后来的新技术所取代,曾经是适用的技术,被后来新的适用技术所取代,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效率不同。因此,适用技术并不与具有高效率的先进技术、尖端技术等高技术相排斥,不仅不互相排斥,而且适用技术还内在地包含了先进技术、尖端技术等高新技术。这也正是适用技术胜过“中间技术”之处。当然,尽管技术的效率与技术的适用性如此密切相关,但它们之间并非一定呈现出简单的线性关系,不能说效率越高,技术就一定越适用。从根本上说,决定技术适用性的,不仅是效率,而且更主要是效益。适用技术的高效性,不仅是指高效率,而且更主要是指高效益,即在资源开发与转换过程中取得多方面、多层次、多时域的最佳的综合效益。高效率是适用技术高效性的量的要求,高效益则是适用技术高效性的质的规定。没有一定的量,就没有一定的质;但量的增加,并不能等同于质的提高。总之,适用技术的高效性,是量与质、高效率与高效益的辩证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把“适用技术”称之为“高新适用技术”(High-Appropriate Technology)。

4.相对性

这是指适用技术的评价标准及其实现程度总是相对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对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不同的企业或部门,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条件下,适用技术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没有绝对的划一的评判准则。在取得最佳综合效益以保持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总的原则要求下,适用技术对于不同的具体情况或更注意节约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或更关扩大劳动就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或更强调维护生态平衡、消除环境污染;或更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利于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等。而且,适用技术在这些不同方面的评价标准上所能实现和达到的程度也是不同的,都因其评价标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评价方法、不同的评价尺度和不同的评价结果,不可能在各方面都同时实现和达到同一水平或同一程度。

5.生态性

适用技术的生态性是指它能够服从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维护生态平衡、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适用技术是一种环保技术、绿色技术,是一种生态技术(Ecotechnology)。它不仅不能因为自身的存在而破坏周围生态环境的平衡,而且还能自我克服自身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化害为利,实现与自然界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协调发展。正是由于具有了生态性这一特征,适用技术可以说代表了技术发展的方向,成为今后人们所追求的新型的技术。

6.人文性

在“自然-技术-经济-社会-人类”大系统中,适用技术不仅能够适应自然界的发展,而且还能够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满足人的需要。适用技术的人文性是指它能够服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适应和满足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等各方面的需要。归根到底,技术是为人服务的。在这个意义上说,适用技术又是一种符合人性的技术,是一种人文化了的技术(Humanized Technology)。总之,适用技术在整体上具备上述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分别从目的、条件、时问、空间以及与人类和自然相互关系等不同方面统一刻划了适用技术的本质属性。

4.适用技术概念与其它技术概念的异同

(一)适用技术与先进技术。 技术上的先进与落后是按水平来划分的,先进技术在各种水平技术的序列中名列前茅,代表一定时期技术发展的新高度。新进展和新方向。 适用技术和先进技术在内涵上是不相同的,但在外延方面有些重叠。 先进技术有可能适用,也有可能不适用)适用技术中有些属于先进技术,有些则不属于先进技术。

(二)适用技术和优势技术。 所谓优势技术,一方面是指这种技术是在一个国家特定的资源和社会环境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并与其它国家同类技术相比已经达到先进水平而且具有一定的优势) 另一方面是指这种技术经过不断地开发与发展后,已使这个国家的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 一般来说,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优势技术基本上是适用的。

(三)适用技术与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技术。 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是按技术占用某方面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包括知识、技能、科学技术)量的多少来划分。

劳动密集型技术,即劳动占用与消耗较多的技术。 这种技术一般是单位劳动占用资金较少。技术装备程度较低的技术。 劳动密集型技术的特点:一是容纳和占用劳动力较多;二是资金占用较少。

资金密集型技术,即资金占用与消耗较多的技术。 它的特点有:一是资金占用较多;周转较慢,投资回收期较长。 二是容纳劳动力较少。 但它一般具有劳动生产率高。消耗低。

竞争能力强等优点。 因此,劳动力不足。资源缺乏的经济发达国家常把发展资金密集型技术作为一项重要政策。 资金密集型技术的发展要求有较高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较充裕的资金条件。

技术密集型技术,即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技术,这种技术突出的特点:一是对技术熟练和科学技术知识要求较高,因而可以完成传统技术。 常规技术无法完成的生产技术活动,取得比传统技术。常规技术更多的产品成果;二是可以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并把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因此,一些资金比较充裕,人工成本比较高的经济发达国家,把发展技术密集型技术作为一项重要技术政策和措施。

知识密集型技术,即高度凝结先进的现代技术成果的技术。这种技术的特点%一是从事这种技术活动的多是中高级科学家、 技术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连操作人员也都需要有较高的科学技术知识与管理知识,而且技术装备复杂、投资高。但这种技术具有劳动力少、消耗材料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适用技术是四者的“结合点”,而不是单纯地指其中一个。 如果单纯指劳动密集型技术,短期内能取得一定的效益,但单纯地发展这种技术,会使落后地区的技术更加落后,扩大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削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如果单纯指后三种技术,在表面上看来,反映了迫切发展技术、缩小与发达地区技术差距的愿望,但单纯地发展这三种,对落后地区的技术发展并无多少益处,处理不好会南辕北辙。 因此,发展适用技术,就是寻求四者之间的最佳比例。

适用技术与“短平快”技术。1985年,国家科委首次提出“短平快”技术的概念,是指瞄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技术优势,能在一、两年内收回投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 我国从“七五”规划开始专列了一项落实“短平快”技术的计划,即“星火”计划。“短平快”技术基本上是适用技术,但适用技术不只是“短平快”技术。

(五)适用技术与高技术。 高技术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革命中涌现出来的,以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的,知识高度密集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兴技术群。 高技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高”字上。 总的来说,它有七高,即高投入、高产出、高智力、高难度、高竞争、高风险、高势能。 高投入是指研制高技术需要比其它一般常用技术更高,甚至高得无可比拟的研究和开发费用的投入。 高产出是指高技术能够产生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扩大产品的性能,提高产品的质量,而且能带来首创利润,因而具有比一般常用技术高得多的附加值产出。 高智力是指高技术比一般常用技术复杂得多,技术水平高得多,它要求具有创造性的高智力、高素质的科技人员进行研制。 高难度是指高技术属于知识密集型技术,一般指难度特别大,在前沿领域中带有突破性的层次较高的现代科技。 它的科技含量高,具有多学科性、 边缘性、尖端性及周期短的特性。 对开发高技术的企业来说,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以及市场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种种困难。

高竞争是指高技术面临剧烈的国际竞争,各国都在争着开发高技术,占领高技术的制高点。 高风险是指高技术时效性强,谁走在前面谁就胜利,谁落后就有可能破产,加上高技术投入高,市场需求带有模糊性,因而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高势能是指高技术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扩散性,也就是说高技术具有很高的潜在能量。

适用技术包括一些高技术,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发展高技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技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