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论

1.什么是比较优势论

‌比较优势论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日本一桥大学的小岛清教授(Kiyoshi Kojima)发展提出的。

‌小岛清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所谓的“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所谓的“边际产业扩张论”。

‌小岛清认为,各国经济情况均有特点,所以根据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研究出来的理论无法解释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他认为,日本对外投资之所以成功,主要是由于对投资企业能够利用国际分工原则,把国内失去优势的部门转移到国外,建立新的出口基地;在国内集中发展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使国内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由此,他总结出“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概括他的比较优势理论,

2.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内容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是在运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差异导致比较成本差异的原理来分析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上所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包括:

1、在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上,“边际产业扩张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不单是货币资本的流动,而是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知识的综合体由投资国的特定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向东道国的同一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子公司、合办企业)的转移,是投资国先进生产函数向东道国的转移和普及。

2、在投资主体上,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的边际产业(或边际性企业、边际性生产部门。这里的“边际”包括边际以下)开始依次进行。所谓“边际产业”(也称为“比较劣势产业”)是指在本国内已经或即将丧失比较优势,而在东道国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或领域。由于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更易趋于比较劣势,成为“边际性企业”,因此中小企业更要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

3、在投资方式上,该理论主张应从与对方国家 (即东道国)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或领域依次进行投资,不以技术优势为武器,不搞拥有全部股份的 “飞地”式的子公司,而采取与东道国合办形式,或者采用象产品分享方式那样的非股权安排方式。

4、在投资的国别选择上,该理论积极主张向发展中国家工业的投资,并要从差距小、容易转移的技术开始,按次序地进行。在小岛清看来,从比较成本的原理角度看,日本向发达国家(美国)的投资是不合理的。他认为,几乎找不出有什么正当理由来解释日本要直接投资于美国小汽车等产业,如果说有,那也仅限于可以节省运费、关税及贸易障碍性费用以及其它交易费用等等。与其这样,不如由美国企业向日本的小型汽车生产进行投资,日本企业向美国的大型汽车生产进行投资,即实行所谓 “协议性的产业内部交互投资”。

5、在投资的目的和作用上,该理论认为对外投资目的在于振兴并促进东道国的比较优势产业,特别是要适应发展中国家的需要,依次移植新工业、转让新技术,从而分阶段地促进其经济的发展。对外投资应起“教师的作用”:应当给当地企业带来积极的波及效果,使当地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教会并普及技术和经营技能,使当地企业家能够独立进行新的生产。在成功地完成了教师的作用之时,就应该分阶段地转让所有权。

6、在投资与贸易的关系上,“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所带来的不是取代贸易(替代关系),而是互补贸易、创造和扩大贸易。也就是说这种投资不会替代投资国国内同类产品的出口,反而会带动相关产品的出口,是一种顺贸易导向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这种投资将投资国技术、管理等优势移植到东道国,使东道国生产效果得到改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创造出盈利更多的贸易机会。对比于投资发生之前,投资国可以以更低的成本从东道国进口产品,且扩大进口规模,给东道国留下更多的利益。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是在当时的国际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无法解释和指导日本的对外投资活动的背景下提出的。实践证明,它对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甚至在今天的日本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中,很少出口高技术,可能就是受到“小岛理论”中的“从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依次进行移植”影响。

3.比较优势论的种类

比较优势论包括绝对比较优势理论和相对比较优势理论。

4.比较优势论的特点

与其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相比,比较优势论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外投资企业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越好,这样容易在海外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找到立足点并占领当地市场;

(2)由于中小企业转移到东道国的技术更适合当地的生产要素结构,为东道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中小企业能够小批量生产、经营灵活、适应性强,因此中小企业投资于制造业比大企业更具有优势;

(3)该理论强调无论是投资国还是东道国都不需要有垄断市场,否认垄断优势因素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作用,认为企业比较优势的变迁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有决定作用。这种从国际分工角度来解释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与其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相比有独到之处,这对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无疑是一次冲击。

5.比较优势论的优点与缺陷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比较符合日本的国情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较有说服力地解释了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也较好地说明了美国出口贸易条件恶化、出口量减少的原因。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指出,无论是投资国还是东道国都不需要有垄断市场,企业比较优势的变迁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给人们的启迪是,并非拥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才能进行跨国经营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无疑是对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一次冲击。但是,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无法解释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对北美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且以进口替代型为主,这表明日本与美国企业的直接投资模式有去同的趋势。

小岛清把微观分析作为既定前提的基础上,注重从宏观动态角度来研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缺陷在于,其动态分析仅陷于日本及少数欧洲国家的情况。在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上,小岛清注重从国际分工的比较成本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

6.比较优势论的经济假设[1]

(1)两种产品、两个国家模型,即只考虑两个国家(英国与葡萄牙)和两种产品(葡萄酒和毛呢);

(2)以英国、葡萄牙两国的真实劳动成本(劳动时间)的差异为基础,并假定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homogeneous),没有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的区别;

(3)生产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不因产量的增加而变化,即规模报酬不变

(4)运输费用为零;

(5)包括劳动在内的生产要素的使用是充分的,而且它们在国内完全流动,但在国家之间不能流动;

(6)生产要素能自由地进出任何市场,产品市场也是完全竞争的市场;

(7)收人分配不因分工和自由贸易而发生变化;

(8)贸易是按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的,而不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

(9)不存在技术进步,国际经济是静态的。

7.比较优势论的启示

吸收和借鉴“小岛理论”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政策主张,对于我们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有着重要启示。“走出去”包括商品、资本和人员(劳务)走出去,但主要是指资本走出去,即对外进行直接投资。无疑,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现实需要,是更好地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和扩大我国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研究和认识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对我们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

1、必须加强对“中国式”对外投资模式的研究和探讨。过去,我们一直对“引进来”研究的多,对 “走出去”研究的少;对国外企业在国内投资研究的多,对国内企业在国外投资研究的少。在实践中,也是“引进来”多,“走出去”少;商品走出去多,资本走出去少。这种状况显然不适应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小岛清提出这一理论的时代背景与我国国内目前的形势大致相同⋯ ,有必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中国式”的对外投资模式,用来解释和指导我国企业走向世界。

2、小岛清理论是以20世纪507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为考察对象的。在他看来,“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同“美国式”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区别,“是受欢迎的”。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当日本企业发展成为巨大的跨国公司时,也应采取凭借垄断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以其尖端的新产品向国外扩张,进行巨大跨国公司活动的美国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实际上,今天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确已经实现了这种转变。为适应这种转变,小岛清也对其理论进行了补充。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提出什么样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都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与本国的特定发展阶段相适应,都必须是务实的、发展的。

3、我国要实施“走出去” 的开放战略,首先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谁走出去的问题,即谁是投资主体的问题。毫无疑问, “走出去”的主体应该是企业。那么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在日本式投资中,小岛清认为,中小企业的对外投资应走在前面,理由是在当时日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可能大企业还保持较强的比较优势,而中小企业趋于比较劣势,成为边际性企业”。在我国,有人主张,走出去的首先应该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

二是解决往哪里走的问题。是向发达国家走还是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走?不可否认,一些发达国家国内投资环境比较优越,投资机会多,我国三分之二的贸易是与发达国家之间展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投资也应该只走向发达国家。国内处于优势的产业在发达国家就不一定具确比较优势,相反国内处于劣势的产业可能在某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具有比较优势。因此笔者认为中国企业不应该只象目前这样,投资过分集中在港澳地区和发达国家,而应该主要走向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或者落后的国家,如俄罗斯、越南等周边国家以及非洲、拉美和中东 等地。比如说我国在轻工、食品、纺织和普通的家用电器等行业有过剩的加工能力和成熟技术,并且其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已经饱和。而象俄罗斯这样一些国家和地区,这些行业相对落后,产品需求量大,这正好给我国在该国投资于这些行业提供了大好机会。再比如说非洲是一个大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国家拥有丰富的森林、矿产、渔业等资源,而我国很多二手设备和相应的发展比较成熟技术都可以在此可以找到市场。因此我国对非洲地区投资前景应该是很广阔的。

三是怎么走的问题。走出去的方式有多种。小岛清认为,日本是以资源开发进口为中心的对外直接投资,只需要按“非股权安排方式”进行就够了,这也是资源国家所容易接受的方式。中国企业究竟是以股权形式还是非股权安排、以合资还是独资、以并购还是新建、或者其它的方式“走出去”,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笔者认为,走出去的方式应该根据投资企业与投资环境具体情况及各种方式本身的优缺点而定。例如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一般应以合资经营的方式为主,原因是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较差,并且多数发展中国家对外国直接投资者有进入方式和股权安排上的要求,如与当地企业合资经营者可享受若干优惠政策、外商控股不得高于 50% 以上等。当然,这并不排除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4、在关于对发展中国家工业投资的政策主张中,小岛清提出这种投资应该起“教师的作用”,“给当地企业带来积极的波及效果”。在谈到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起什么作用时,他说“目的在于振兴并促进对方国家的比较优势产业”。小岛清这样说的好处之一不能说没有起到一种宣传作用。在这一方面,我国学者似乎不如日本人。在笔者多年来所关注的这方面的资料中,几乎都是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会有什么好处,而很少谈或根本不谈对对方国家(东道国)的好处。今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实践中兼顾本国与东道国双方的利益同时,也需要大力宣传“双赢”的思想。其中的意义,不言而喻。

5、小岛清把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的综合理论建立在比较优势(成本)的基础之上,将国际贸易理论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融为一体(目前理论界正在探讨这二者间一体化理论),这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理论创新。然而更重要的是,他提出的“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之间不是存在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创造和扩大了贸易。这一思想,对我们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对外投资规模的日益扩大,在某些产品国外市场上,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销售市场上,如何使投资与贸易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变为互相促进和互补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