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扩张性财政政策概述
2.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主要政策措施
3.凯恩斯主义的赤字政策
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有效需求决定就业的理论,他认为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主要是由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消费倾向、灵活偏好和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决定的。而资本主义之所以存在失业和经济萧条,就是由这些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凯恩斯提出的相应措施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要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他的政策措施以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为前提,以加强需求管理为重点,以赤字政策为中心内容。60年代凯恩斯的后继者提倡充分就业财政政策,其基本内容是:当某一年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小于潜在的(即充分就业的)国民生产总值时,即使在经济上升时期,仍要通过赤字政策刺激需求,从而实现充分就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被西方各国奉若神明,纷纷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和一段时间内,赤字财政政策对就业与缓和经济危机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长期的赤字财政政策最终导致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的交织并发,即滞胀。以美国为例:1952~1957年间,通货膨胀率一般在2%上下,失业率在4%左右,即表现为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这一时期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黄金时代”;1958~1965年间,通货膨胀率在1.3%上下,失业率在5%左右,即低通货膨胀率与高失业率并存;1966~1969年间,失业率在4%以下波动,而通货膨胀率则从2%左右上升到5%以上,表现为低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1970~1979年间,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上升,使美国陷入滞胀困境。凯恩斯主义宣告失灵。
4.中国的财政赤字
凯恩斯主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为制度背景,以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为前提,不能构成社会主义国家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中国政府历来不主张实行赤字政策,但在现实生活中财政赤字现象却是存在的。比较严重的财政赤字主要出现在两个时期:
①“大跃进”时期(1958~1960)。在很大程度上,“大跃进”否定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正确方针,造成国民经济运行的紊乱,在财政上表现为“假结余、真赤字”。1962年查实,原决算三年共结余3.97亿元,实际为赤字169.39亿元。这一结果证明,当时的财政分配活动是膨胀性的。
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发生的财政赤字。1979~1990年的12年中,11年有赤字。1979年曾出现巨额赤字170.67亿元,主要是因为当年同时实行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职工工资和对企业减税让利,致使财政支出规模急剧扩大,以后几年经过调整,赤字数量有所缩小,但从1983年起又开始扩大。造成这一期间巨额财政赤字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扭转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经济比例关系失调,也是为补偿多年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累积的“欠帐”所付出的代价,同时和经济改革经济发展中急于求成的倾向,以及由此对国家财政造成的超负荷压力有着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