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理论

1.循环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波尔丁受当时发射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他认为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它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惟一使之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要实现飞船内的资源循环,尽可能少地排出废物。同理,地球经济系统如同一艘宁宙飞船。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得多,地球寿命也长得多,但是也只有实现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地球才能得以长存。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时代。在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只是一种理念,当时人们关心的主要是对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20世纪80年代,人们认识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些年,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和 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等才整合为一套系统的以资源循环利用、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 循环经济是与线性经济相对的,是以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为特征的。

2.循环经济理论的起源及发展

循环经济理论的起源及发展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60年代

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

20世纪90年代之后

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

近期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

1998年引入德国循环经济概念,确立“3R”原理的中心地位;1999年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2002年从新兴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2003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循环经济理论的本质

循环经济理论的本质是生态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应当说是生态经济理论。生态经济学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经济学原理为主导,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从最广泛的范围研究生态和经济的结合,从整体上去研究生态系统和生产力系统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揭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规律,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 高效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简言之,生态经济就是一种尊重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经济。它要求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依托的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遵循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所强调的就是要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与实施,要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

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生态经济强调的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强调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物质循环应用,强调的是循环和生态效率,资源被多次重复利用,并注重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相一致的,都是要使经济活动生态化,都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物质循环不仅是自然作用过程,而且是经济社会过程,实质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也就是自然过程和经济过程相互作用的生态经济发展过程。确切地说,生态经济原理体现着循环经济的要求,正是构建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认识和反思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的产物。由传统的经济向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转变,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客观的物质世界,是处在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之中,物质循环是推行一种与自然和谐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相适应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经济的基本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两大基本功能,是处于不断的转换中。循环经济则要求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优化环境,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生态经济原则体现在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形式上。

循环经济在发展理念上就是要改变重开发、轻节约,片面追求GDP增长;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 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既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污染治理模式,同时又是经济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一体化战略。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4.循环经济推行的主要理念

新的系统观

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都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中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实现区域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的系统优化配置。

新的经济观

就是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来指导生产活动。经济活动要在生态可承受范围内进行,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 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循环经济是用先进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和共生链接技术以及废旧资源利用技术、“零 排放”技术等支撑的经济,不是传统的低水平物质循环利用方式下的经济。要求在建立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上下功夫。

新的价值观

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要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 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生产观

就是要从循环意义上发展经济,用清洁生产、环保要求从事生产。它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是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

5.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意义

首先,广义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及其相关领域,对把握社会文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一方面,西方社会的现代化使现代人类从传统宗教和政治权威下解放出来,成为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自由“主体”,但也给人带来一个无情冷漠异己的物质世界,造成了社会关系的物化,使人的精神在巨大异己的物质世界中处于无家可归的渺小无助、无根流放的异化状态,丧失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就是现代人所面临的“现代性危机”之一:精神意义失落的危机。另一方面,“工具理性主义”服务的是现代人“人类中心主义”的“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目的价值理性”价值观。在此工具目的理性的视野和功利目的价值观中,人与自然本然的共存和谐关系,化约为简单的合乎人短期功利目的最大化的利用与被利用的“主客关系”乃至“主奴关系”,违背了人与自然共生和谐的生态有机规律。以致于到了工业文明时代的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人类对自然界资源进行了近乎是“竭泽而渔”的掠夺性、粗放性的开发和超负荷的索取,造成了人类从自然界索取资源的能力,大大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以及人类补偿自然资源消耗的能力。

20世纪八九十年起,发达国家为了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以生态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形成了新的经济潮流。日本2000年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社会的理论。美德日还为建立循环经济立法,从制度上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工作报告也提出大力发展 “循环经济”的设想。循环经济是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形态,是生态经济新的发展潮流和必然趋势。这说明生态文明并非是一个乌托邦,而是由现实经济基础的新的文明建构的实践。

其次,广义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对传统主流经济学范式提出了挑战,对经济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一方面,循环经济对经济人假说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现代经济学最基本的假定和信念是关于理性经济人的抽象和假定,所谓“经济人”,就是“会计算、会创造,能获得最大利益的人。其中就蕴含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 “理性人”含义。在理性经济人的范式中,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社会阶级中具有十分具体的社会和历史属性的人,被抽象成了无差别的鲁滨逊式的个人,他们基于各自的成本——收益计算的自由交易创造了整个世界。马克思主义则把人看作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社会整体结构的角度具体、历史、整体地把握人,其理论视角是整体主义、历史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思路与生态主义的整体有机思维是相近的或一致的,而个体主义的思路则是与生态主义根本相悖的。如果不放弃“理性经济人的假定”,主流经济学是无法适应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另一方面,循环经济挑战了主流经济学“效用最大化”的理论。“效用最大化”理论是现代经济学关于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收益”的“理性经济人”假定的具体应用,集中体现了现代经济学的中心和精髓的“效率”理念。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首先也是以效率为轴心原则的。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观念,生态经济是无效率的。但按照广义整体的生态效率观念,恰恰是传统经济低效率,而生态经济是高效率。生态计量经济学就是研究生态效率的问题,抓住了经济学的关键,突出了传统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的区别。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一般范式和具体哲学范式、社会学范式及人工范式或科学技术范式是什么,现在还很难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也正因为这样,它才更值得探索,更需要在这方面开展有效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