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豆瓣简介
豆瓣网是一家基于用户对于图书、电影和音乐兴趣而搭建的社交网站,由杨勃创立于2005年。豆瓣网推崇算法,根据用户对音乐、书、电影等进行的操作,自动给出同类趣味和友邻推荐。基于记录和分享而生成的“用户价值”是豆瓣的核心竞争力。豆瓣网的一大特色是不做运营,用户自发组建的小组是豆瓣特有的文化和社区产物。豆瓣的气质是缓慢且无商业味,这容易提高用户在社区里的粘性,令同行羡慕。
2006年,豆瓣完成第一轮融资,投资方是联创策源,金额为200万美元。2009年底,豆瓣获得挚信资本和联创策源总额近千万美元的第二轮投资。2011年9月,豆瓣完成第三轮5000万美元的融资,投资方分别为挚信资本、红杉资本和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新一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新产品研发、团队建设、市场和品牌,上市时期未定。
豆瓣产品:豆瓣读书、豆瓣电影、豆瓣小组、豆瓣音乐、豆瓣同城、豆瓣阅读、九点等
2.豆瓣的风格:慢公司与慢文化
对普罗大众来说,它是交流生活常识的百宝箱;对于阅读、音乐和影视的爱好者来说,它是汲取与分享的沙龙;对文艺青年来说,它甚至是点燃激情的网络圣地。
很多时候,用户心中的豆瓣既不是公司,也不像产品——因为从2005年创立到现在,豆瓣网一点也不像典型的中国互联网企业那样喧闹,似乎没热过也没冷过,发展得没快过也没慢过。就这样看似不温不火,却以缓慢而持续的速度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一家低调但强大的公司。
虽比不上人人网、开心网的庞大用户数量,但豆瓣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力之大,早已在图书、影视和音乐圈中达成共识。并且,由于豆瓣用户的“范儿”很接近,真正有“人群”的味道,所以越来越多的线下实体正在尝试和豆瓣进行更深度的合作。比如,当麦当劳第一次决定把餐盘纸作为媒介与其他品牌合作时,豆瓣就吃上了这个“螃蟹”。
豆瓣是家“慢公司”。在“复制一个模式,找到钱,然后烧钱冲流量,之后再融资,最后或上市或被并购或被更大家伙干掉”的中国互联网领域,无数风光的成功故事中,速度从来都是成败的关键。只有豆瓣,俨然成了国内互联网成千上万只兔子中,一只安静独行的乌龟。它没有令人目眩神迷的美国标杆,没有环环相扣的资本跃进,即便在产品和发展速度上,当其他人大干快上、渴望引爆流行的时候,它却坚持做“细细雕琢一个新玩意儿,然后捧在手里等待它自然生长”的“田园诗”。
或许,豆瓣的意义就是在于让中国互联网保留了一种少见但也最了不起的模式──通过对产品和用户体验的绝对专注和持续改进,也能长出一家了不起的公司。[1]
3.豆瓣的盈利模式[2]
豆瓣传统的盈利来源于豆瓣读书。它为当当、卓越亚马逊等电商导入一定的流量,从而带来一定的分成。最近作为电子商务渠道的盈利模式中又加入了豆瓣电影这个产品,通过提供在线选座购票的功能,用户可在豆瓣电影买到北京十几家影院的电影票。随着更多影院的加入,豆瓣在这方面获得的分成收入有望增长。此外,在今年早些时候推出的豆瓣阅读,可以让用户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书籍,付费阅读,豆瓣与作者按一定的比例分成。这是豆瓣第一个直接向用户收费的产品。
2011年,豆瓣推出了自己的广告产品,主要包括展示类广告、品牌小站和豆瓣FM中的音频广告。展示类广告直接体现在豆瓣的页面中,用户通过观看或点击广告了解品牌及产品信息。品牌小站是指品牌以商业的官方小站形式入驻豆瓣,自由经营,发布内容,并通过一系列的互动活动来吸引用户参与的方式。而豆瓣FM中的音频广告则利用了在线音乐产品的空间和潜力。当在线电台逐渐成为主流的收听方式,音频广告未来也会像如今的视频广告一样,成为广告主的另一个网络媒介投放的选择。
到2013年7月豆瓣已经与将近200个品牌合作,为他们提供定制化的广告方案。这些品牌横跨汽车、时尚、IT、家电、旅游、奢侈品、化妆品、快消品等多个领域。在豆瓣看来,合作的客户是否是世界500强并不重要,最核心的原则是品牌的定位要与豆瓣的用户高度贴合。
因为长期坚持自身的原则,豆瓣的收入与当下的其它SNS相比自然是逊色很多。但这也正好反映出豆瓣不着急盈利的心思。创始人阿北曾经对外表示:只要不再投入开发产品,当月即可盈利。豆瓣的营收去年已经达到千万量级,我们有理由相信它是真的在专注开发更多的产品,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