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管理

1.什么是港口管理[1]

港口管理是指对港口生产、港务监督和港口规划建设及设施的管理。目前,我国的港口管理体制有以下特点:一是大部分港口都移交给其所在的中心城市,实行了交通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二是扩大了港口企业的自主权,实行了“以收抵支、以港养港”的财务体制;三是实行了港口政企职责分开,港务局所属的各专业生产公司,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2.港口管理模式[2]

3.我国的港口管理体制

我国港口一直实行国家直接领导下的全民所有制。沿海主要港口自建国以来一直实行政企合一,归属交通部,由交通部负责港口的规划、建设、经营等。50年代后期,沿海主要港口曾下放到地方,但60年代初又归中央统管。80年代中期起,港口在不改变所属关系的前提下开始了港口经营机制的改革,推行承包责任制。1984年,改革重点是将由中央直接管理的港口领导体制改为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对于养港资金实行"以收抵支,以港养港"。港口管理体制的下放,有利于港口的发展,有利于港口为所在地服务,有利于港口与地区经济的融合。然而,我国现行的港口管理和经营机制存在着不少弊端,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对港口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原则:

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服从国家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同时照顾港口的生产特性,有利港口在整个交通运输网中的作用,有利于与地区经济的融合。其遵循的原则如下:①基础产业原则;②市场经济原则;③有利于港口发展原则;④政企分开原则。

4.我国港口管理应实现的目标[3]

1.港口发展的目标

我国港口发展的目标是:用20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港口建设成适应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需要、结构合理、具有多功能的港口体系。

我国港口建设的重点是:建设能源、集装箱、主要原材料装卸泊位,以上海为中心,浙江和江苏为两翼,建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同时建设部分陆岛运输的客货码头及配套设施。根据集装箱港口布局规划、运输市场需求预测和现有泊位能力状况,重点建设和改造集装箱枢纽港,相应发展支线港和喂给港。

2.港口管理的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港口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①继续深化和贯彻“三主一支持”交通发展的规划设想,加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主枢纽港口建设,提高港口集约化、现代化程度。

总的看来,我国港口基本扭转了过去长期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和影响外贸进出口的被动局面。但港口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与国际接轨的要求。

从港口现状分析,港口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集装箱码头、原油、铁矿石码头等存在结构性短缺,大型专用深水泊位仍然不足;矿石和集装箱码头尚不具备规模优势,难以适应国际大型化船舶,特别是即将到来的超大型化船舶的挑战。同时,局部地区如长江、珠江三角洲和渤海湾的港口分布相对密集些,万吨级以下的通用泊位存在重复建设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调整、新的能源政策和运输格局的变化,以及运输方式的进步,现有码头难以满足发展的需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港口已从单纯的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点演变成为运输、贸易、工业中心。港口功能的多元化使港口对城市、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同时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使运输的货种和货流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我国港口自然条件优越,深水港区能够满足港口大型化发展的需要。随着长江口、珠江口及主要港口进出港航道水深条件的不断改善,为沿海和内河港口的结构调整提供了条件。

②坚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方针政策,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调动各方积极性参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港口建设的规划管理和岸线统一管理,应贯彻“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分工、大中小结合和专业化系统配套,一直是国家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规划和岸线管理所遵循的原则。只是因为体制方面的问题,使部门或地方政府出于各自的利益而使这些政策的执行出现偏差,不仅严重浪费了资源,还引发了港口之间的恶性竞争。目前,各级政府机构的改革正在进行,其职能将进一步清晰和有效。因此,根据相应的规定完成编制、协调、修改、批准等程序之后的港口布局和岸线利用规划,应成为各级政府宏观调控和审批港口项目的依据,以提高其强制性和有效性,达到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目的。

强化港口功能结构调整与优化,正确处理新建与改造、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注重港口技术改造,将码头改造与功能调整密切结合,提高投资效益。

③加强政府主管部门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深化大型国有港口企业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维护水运市场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实行政企分开的港口管理体制是政府部门依法进行行业管理的前提,也是市场经济环境下行业发展对政府的要求。加强市场准人监督管理,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是政府实施行业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责。随着中国加入Wm,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情况也会更为复杂,只有依法管理,才能促进港口运输市场健康的发展。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并起草的《港口法》的出台,使港口的规划、建设、岸线的使用、市场的管理等有法可依,不仅促进港口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依法维护国家和企业利益。《港口法》出台前,大多数地方对货主码头存在多头管理、相互扯皮现象,致使港口经营秩序混乱、规费流失严重。许多地方货主码头超范围经营,有些港口货主码头与公用码头之间竞相杀价,争抢货源,乱占岸线,甚至要求单独划锚地、划航道;有的货主码头出租给个人经营,不收规费,低价揽活,不仅扰乱了港口经营秩序,而且妨碍了依法、守法经营的公用码头和其他货主码头的正常经营。

我国目前的港口建设项目管理政策已经比较齐全和完备,未来10年可继续按照现行的政策来执行,并全面推行港口建设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要进一步简化港口建设项目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规范市场行为。

④注重科技进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科技贡献率,加快沿海港口专业化运输系统的建设步伐,提高港口管理水平和装卸效率。

目前,港口总体能力不足的问题已不再是港口发展中的主要矛盾。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经济结构逐步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国际海运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发展,我国港口码头功能结构性不平衡和效率低下成为一个不断上升的主要矛盾,尤其是老港区、老码头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功能单一,技术装备陈旧落后,不适应运输结构调整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大港口技术改造力度。通过技术改造,走内涵扩大生产能力的道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一直是我国进行经济建设行之有效的正确方针,也是当前港口发展的重要方面和有效途径。我国港口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通过技术改造,以较小的投入进行港口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和提高现有设施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要落实港口技术改造的资金问题,是完全可行的。

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信息化建设、鼓励使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是港口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在港口建设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是现代港口发展的趋势之一。目前,我国港口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通过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港口现代化,提高港口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既是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港口企业追求的目标。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以各种手段鼓励港口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有助于提高我国港口的整体竞争实力。港口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开发和推广管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应用,不断提高港口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以实现大型泊位专业化、木型专用机械自动化和港口管理现代化。

港口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沿海港口技术创新基础较好,部分沿海港口已经达到国外20世纪90年代初期水平,高新技术已经在港口中得到应用,其中EDI技术已经使用多年,港口将成为采用电子商务技术的突破口。所以,港口依靠科技进步,率先实现现代化是可行的。

⑤适应现代化港口发展的需要,大力拓展港口仓储业、服务业、港口加工业和临港工业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港口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港口经营人开发物流服务

港口是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交汇点和货物的集散地,具有提供货物集拼和配送服务的有利条件,我国的港口经营人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使物流服务成为港口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5.港口管理相关案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