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

1.什么是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一般是指由于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进而使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出现崭新面貌。

2.产业革命的历史进程

第一次产业革命亦称工业革命,系指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采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过程。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随着市场的扩大,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日益不能满足需要,资产阶级为追求更多的利润,广泛采用了新技术。产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十八世纪六十年代首先从纺织业开始,八十年代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采用,促使产业革命进一步深入,遍及化学、采掘、冶金、机器制造等部门。继英国之后,法、德、美等国也于十九世纪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为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物质基础,使之最后战胜封建制度而居统治地位。产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程度。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的一系列发明、创造,构成了世界范围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自由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873年爆发了空前深刻的世界经济危机,企业之间、部门之间、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一系列的工业发明创造。其中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导致了“电气化”时代的到来;内燃机的出现,促进了石油的开采;电话、电车和无线电的发明,进一步便利了交通。从而形成了世界范围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这一时期中,炼钢技术的改进,化学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不仅使原有的重工业部门(钢铁、采煤、机器制造等)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形成和发展起来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如电力、电器、化学、石油、汽车和飞机制造等,使世界工业生产又有了新的发展。到十九世纪末,重工业在世界工业中开始占主导地位。继英国之后,美、法、德、日等先进国家实现了工业化,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工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向全世界的扩展,促进了交通运输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农耕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有了显著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国内生产集中垄断和社会化过程的不断加强,国际间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国民经济军事化的不断发展,在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中,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科学技术革命,人们称之为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这次科学技术革命是以核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海洋的开发为其主要标志。科技革命波及各个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科学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许多崭新的工业部门,如高分子合成工业、核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航天工业、生物工程、激光光导纤维等工业。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控制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取代了部分人脑的工作,大大增强了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主要工业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这些国家的农业也实现了现代化。人类在向海洋索取资源和征服宇宙,以及探索新的能源、原料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此外,被称为第三产业的非物质生产部门,也得到飞速发展。电子计算机,尤其是微处理机的广泛采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劳动、生活方式,微处理机正在进入家庭生活,将产生难以估量的社会影响。

3.产业革命的概念框架体系

对产业革命的分析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论框架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有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理论和罗斯托的起飞理论。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losis Schumpeter,1883—1950)在其1912年发表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他影响深远的创新理论,而后他利用该书再版以及出版其他著作的机会对该理论进行了不断的补充完善,使该理论成为了他经济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并构成了他的许多其他理论的基础。

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理论

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 Dimitrievich Kondratiev,1892—1941)是十月革命前后都很活跃的俄国学者,作为国际知名的经济学家,他的声誉主要来自长波理论。所谓“长波”指的是经济成长过程中上升与衰退交替出现的一种周期性波动。由于康德拉季耶夫观察到的周期比人们观察到的另外两种经济波动的周期“尤格拉周期”和“基钦周期”明显要长,所以被叫做长波或者长周期。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1960 年,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中提出了他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分为5个阶段,1971年他在《政治和成长阶段》中增加了第6阶段。经济发展的6个阶段依次是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和超越大众消费阶段。

4.产业革命的三次浪潮理论

工业革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考虑到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平衡,对工业革命时期的准确划分相当困难。一般认为,工业革命包含了若干低一级的革命,如蒸汽机革命、电力革命、铁路革命、汽车革命等,作为工业革命最后阶段的汽车革命的结束和信息革命的开始几乎在同一时间。工业革命每一次低一级的革命都可以分为技术革命、商务革命和草根革命等三次浪潮。

(1) 技术革命浪潮

技术革命浪潮到来的典型特征是重大的发明成批涌现。在技术革命浪潮出现之前,科学家们已经为将要做出的发明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他们做出了科学上的一些大的发现或者提出了一些崭新的理论,他们本人往往还对这些发现或者理论的应用提出过一些设想。但是,由于技术或者资金方面的限制,或者仅仅是由于科学家本人对发明缺乏兴趣,这些科学发现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停留在理论的水平,这段时期可以被叫做科学革命的时期,也可以被看作是技术革命浪潮的潜伏时期。不过,由于这段时期延续的时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不把这一时期当成是技术革命浪潮的一个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上出现了对解决一些重大问题的迫切需求,这时,发明家就会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会根据其对相关科学发现的理解和掌握,结合他们对问题本质以及社会需求的深入了解,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动手才能,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发明出可以帮助社会解决问题的新产品。我们注意到,在一个发明刚刚做出的时候,新产品往往非常简陋,工作效率低下,而且经常会出现故障。因此,不断有人对原先的发明做出改进,在此过程中,也不断会有新的发明出现。到技术革命浪潮的后期,技术成熟的实用性强的产品终于出现,这种产品的批量生产以及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引发了产业革命的下一个浪潮—— 商务革命浪潮。

(2) 商务革命浪潮

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意味着生产函数的改变,这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正是熊彼特所说的“创造性的破坏”,它首先要打破原有的生产要素组合,这就会遇到重重阻力,能够克服这些阻力把创新进行到底的正是熊彼特所说的企业家。企业家具有不畏风险敢于创新的精神,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企业家经常会放弃原先报酬丰厚而又稳定的职位,从头开始去创建新的企业。因此,商务革命浪潮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创业公司的成批出现,在这些新创业的公司中,有相当一部分因为经营失败而被迫关闭,但少数坚持下来的公司却成了新一代的龙头企业。新公司的建立为商业界带来了崭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迫使老的企业重新思考他们一贯的经营方式。于是,在新老企业的竞争中,日趋完善的新的作业流程和管理方式逐步得到普及,成为行业界普遍接受的标准经营方式。在商务革命蓬勃开展的过程中,通过企业的营销活动,新技术和新发明的优越性逐步被广大消费者所认识,一旦基于新发明的产品的性能和价格到了广大消费者可以接受的水平,草根革命就开始了。

(3) 草根革命浪潮

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接受有着不同的步调,富有的以及热衷于新技术的消费者会首先购买基于新技术的产品。如果这些产品的确物有所值,那么,在这些早期消费者的示范下,新的产品会迅速普及开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新产品,新产品的款式也随之增加,以便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大量的消费者在使用新产品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发现产品的一些新的用途,使产品市场进一步扩大。新产品的普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进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最终引发了社会的全面变革。在草根革命的后期,新产品几乎充满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但人们对它们早已视而不见,完全忘记了这些产品出现以前的生活。

5.对产业革命的理解

对产业革命的理解有很多不同意见,有人提出有一次产业革命,有的人提出有多次产业革命,最多的有提出有五次产业革命,所谓革命的含义是指它的整个组织结构、架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产业革命。产业是社会经济运行的一个基本组织结构体系。产业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社会活动的发展,在生产活动的不断体系化、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应该说,在人类社会的远古时期,不存在产业形态,到了古代社会形成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业。但是,在简单的农业和简单的畜牧业生产之间的联系是偶然发生的,还没有形成体系,这是产业的萌发期。到了商业和手工业产生的时候,才真正形成了一个产业体系,就是以农业为主体,畜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手工业和商业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分化出来,各个部门之间形成了持续的经常性联系,形成了一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初步的结构体系。到这个时候,基本的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了。有人就把这一过程称为产业革命,我认为这不是革命,这是产业的初步形成时期。产业革命由新的力量所产生的,从16世纪开始蕴育,工业机器生产体系的形成,使整个产业结构体系从根本上发生了的变革,这才称得上革命。也就是一般所说的18世纪中叶,爆发于英国,以蒸汽机的发明、使用与实用化为标志的机器大生产。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社会生产体系和经济运行方式的形成,才标志着产业革命的发生。这场产业革命发生时,整个社会经济的骨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一点在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中已经形成共识。在当代,又发生了新的一场产业革命,这次革命也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技术革命,或新产业产生,而是整个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我们可以从近代产业革命到现在产业革命的延续和发展来说明这个问题。

6.当代产业革命的特征

当代产业革命的变革其突破是以技术进步的方式的变革为先导,技术创新形成一个新的社会生产部门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是以机器化生产、机器生产、机器生产体系的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第一代的机器基本上是以手工劳动制造出来的,是一些能工巧匠用手工工具制造的,甚至连总体的构思设计也没有。例如蒸汽机的改造,在中世纪的时候就有了蒸汽机,主要是用于煤矿抽水,但没有真正达到实用化的水平,还不可能作为一种动力设备用于加工制造生产过程之中。蒸汽机的发明人瓦特实际上并没有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只是一名能工巧匠,经常到大学里面修理蒸汽机,受过一些科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当时蒸汽机在大学里作为教学模型来使用,经常出现故障,需要修理,能工巧匠成了引发第一次产业革命迎碰机遇之人。瓦特在修理的过程中对蒸汽机进行了改进,最终使之达到实用化的水平。由于人造动力机械制造业的全面发展,使新一代的机器可以由机器来生产,从而形成了整个的大机器生产体系,这是以机器生产体系形成为主要特征的,也就是一般人所称的传统工业化进程。

当代的产业革命是以整个社会技术进步方式的变革,以技术创新产业化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技术进步方式的变革应该说早就开始了,这一变革具有深度科学化、高度社会化和系统产业化这样三个基本特征。

在第一次产业革命时,科学的作用是很小的,技术的创新基本上是靠经验悟通的。生产第一线的工人根据经验不断摸索和积累,对生产工具进行改进,第一代的机器也是靠经验积累摸索创造出来的。第一代的机床与手工工具的差别并不大,无非是动力系统用蒸汽机来取代。科学家科学研究的问题也还很少与工业生产的技术改进相联系。

19世纪中叶之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工业技术的发展与科学日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了,比较典型的事例就是电力电气工业的产生。在这之前的工业生产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并且依靠感官经验就可以把握的。电力工业产生后,依靠简单的经验是不可能理解的,因为电磁的作用过程只有依靠理论抽象思维才能把握,没有对电磁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发明电动机和发电机。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发明实际上是在科学家直接参与、在科学理论指导之下产生的,是科学化的产业化技术体系,是科学倾斜于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更有甚者,化学工业整个工业的名称是用学科的名称来命名的。化学工业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工业,在人类产生之初就有化学工业的萌芽。但直到19世纪中叶,它与科学还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当然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工业体系名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主要靠日常生活于原始萌发生产经验的积累,是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不断积累的产物。到19世纪,由于偶然的机会,产生了有机化学工业。在钢铁工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称为煤焦油的废物。在对煤焦油如何进行处理的研究过程中,偶然发现它可以用做生产染料的原料。由于当时染料的价格很昂贵,于是各国竞相利用这一技术生产染料,很快形成了一个新的庞大的社会生产部门 ——有机化学产业。化学这门学科的很多理论要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过程,比较容易工业化,所以在现在的化学工业中,很多企业都拥有实力很强的实验室,现代化学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在实验室中萌发试验生产出来的。化学工业早已是深度科学化产业领域。

实际上,从19世纪中叶开始,技术进步的主体力量已经开始变化,受过系统科学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家正在成为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当然,这还仅仅是在个别的产业中,大部分产业的发展仍然依靠经验进行技术改进。社会的进步是不平衡的过程,有快有慢,越是传统的领域进展越缓慢,而传统领域经过科学的改造也是发展的必然。20世纪之后,这一进程越来越普及,到现在,可以说,绝大部分具有了这样的特征。比如项目的立项,就是根据科学的分析提出研究要达到的目标。这一做法从19世纪才开始,现在已非常普及,任何一个项目在开始之前都要作可行性研究。这些都是根本性变革的表现。现在,任何一个具有突破性的进步,都是在许多人的合作之下以科学研究方式展开的,仅仅依靠某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实现的。高度社会化又是当代技术创新又一基本特征。

当代产业革命是技术进步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深度科学化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一过程的主要推动力量已经转移到受过系统训练的工程技术人员。我国的老一代革命家非常重视技术革新、技术进步,但是没有认识到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已经发生了变化,工程技术人员对技术进步发挥着主导作用,还认为是第一线从事生产的能工巧匠。所以,我们当时评选出了许多技术革新能手,都是第一线的能工巧匠。这在微观上挫伤了许多工程技术人员投入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在宏观上制约了技术创新产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现在所说的高新产业,知识经济的发生,新技术的突破,都是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展开的。当然,这并不排除经验的作用,经验永远是技术进步的基础力量。即使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技术进步方式高度的社会化,已经不是哪一个企业或哪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协作。现提出了产、学、研相结合和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表明了需要各方的充分合作,才能完成一些重要的创新进程。这里面最本质的变化是整个系统的产业化的发展,就是说现代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进程已经不是偶然发生的。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已经萌发了可持续的发展形式,比较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是爱迪生在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技术发明研究所,这意味着可持续的技术创新形式的问世。在现代化学工业中,企业里面庞大的实验室都是技术进步的可持续发展形式。偶然发生的技术进步为社会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形成可持续发展形式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