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全检查概述
2.安全检查的内容
1.检查企业是否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组织和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否贯彻“五同时”(即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三同时”(即在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时,与安全防范保护措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验收)对职工伤亡事故的调查服告和处理中是否坚持了“四不放过”(即找不出原因不放过、本人和职工群众受不到教育不放过、没有制订整改防范措施不放过、整改措施没进行效果评价不放过)的原则、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如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各级岗位责任制、各工种安全操作规程等)是否健全完善、是否严格执标企业安全技术措施经费资金有无保证等。
2.检查企业生产作业现场环境及设备、物质(原材物料)的状态,即查企业作业环境及劳动条件、生产设备及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是否符合安全标准的要求,如查各种设备、设施的安全运行和维修倩况,查原材料使用及有毒有害气体、蒸汽、粉尘等引发安全事故的防范措施,查电气、锅炉、压力容器、各种工业气瓶的使用状况,查易燃、易爆、物料和有毒有害物料的贮存、运输和使用情况,查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是否符合安全防护标准,以及通风、照明、安全通道、安全出口等作业环境、劳动条件是否符合相关安全防护的标准。
3.检查企业作业职工是否有不安全行为,如作业职工是否按相关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操作,操作时的动作是否符合安全要求等。
从我国近50年来所发生的死亡事故统计资料来看,其中由于作业职工违反操作规程、误操作和环境条件、设备。工具、附件、工艺流程有缺陷造成的伤亡事故占事故总数的60%以上,因此,安全检查的重点应放在不安全的物质状态(含机械设备、设施、使用的原材物料等)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上,找出其不安全因素(危险因素),进行安全防范措施的整改。
3.安全检查的形式
1.日常安全检查
日常安全检查是指按企业制订的检查制度每天都进行的、贯穿生产过程的安全检查。如生产岗位的班组长和作业职工应严格履行交接班检查和班中巡回检查非生产岗位的班组长和作业职工应依据岗位特点,在作业前和作业中进行检查。各级领导和各级安全生产管理入员应在各自业务范围内,经常深入作业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发现不安全问题及时督促有关部门解决。
2.专业性安全检查
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特种设备、特殊场所或特殊操作工序,除综合性检查外,还应组织有关专业技术入员、管理入员、操作职工或委托有资格的相关专业技术检查评价单位,进行安全检查。应明确重点、手段、方法,如对电气焊、起重、运输车辆、锅炉及各种压力容器、各种反应罐(釜)、易燃、易爆场所等。必要时要对某些设备或操作迸行长时间的观察和检查,对相关设备运行倩况、作业职工操作情况、调试及维修等倩况、安全防护措施及个入防护用品使用倩况等进行连续检查,以确保其防护功能。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3.季节性安全检查
根据季节特点对企业安全的影响,由安技部门组织相关入员进行的检查。如春节前后以防火、防爆为主要内容,夏季以防暑降温为主要内容,雨季以防雷、防静电、防触电、防洪、防建筑物倒塌为主要内容,冬季以防寒、保暖为主要内容的检查。
4.节假日前后的安全检查
节假日前,要针对职工思想不集中、精力分散,提示注意的综合安全检查。节后要进行遵章守纪的检查,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而造成事故。
5.不定期的特种检查
由于新、改、扩建工程的新作业环境条件、新工艺、新设备等可能会带来新的不安全因素(危险因素),在这些设备、设施投产前后的时间内进行的检查竣工验收检查及工程项目开工前的“类比”预先安全检查及检修中、检修后的试运转检查。
4.安全检查的目的
安全检查是建立良好的安全生产作业环境和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安全检查的目的在于发现不安全因素(危险因素)的存在的状况,如装置、设备、设施、工具、附件等的潜在不安全因素状况、不安全的作业环境场所条件、不安全的作业职工行为和操作潜在危险,以利采取防范措施,防止或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
5.安全检查的组织
依据安全检查的范围、规模和内容的不同,安全检查的组织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组成,其组织工作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综合性安全检查由主管领导组织,由安全、生产、设备、技术、保卫、工会等有关部门组成。
(2)车间的安全检查由车间领导组织,由本车间的安全、设备、生产、技术等有关职能人员组成。
(3)专业性安全检查由有关主管部门分别组织,由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干部组成专业检查组,负责系统和专业安全检查。
(4)班组安全检查由班组长组织,由班组安全员等有关人员组成。
(5)岗位安全检查由岗位操作者在班前、班中和班后对设备和自身防护进行检查。
6.安全检查的工具
安全检查的最有效工具是安全检查表。它是为检查某一系统的安全状况而事先拟好的问题清单。根据安全检查的需要,可以编制各种类型的安全检查表,其中有针对企业综合安全管理状况的检查表,针对厂内主要危险设备设施的检查表,针对各不问专业类型的检查表,还有面向车间、工段、岗位不同层次的安全检查表。对于新设计的工艺设备,还可以制订设计审查用检查表。制订检查表的主要依据是国家的法规和技术标准,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同时,还应考虑企业安全生产的实际。制订检查表的人员应当是熟悉系统或该专业工作的安全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按照安全检查表进行检查,可以提高检查质量,不致漏掉重要的危险因素。安全检查表的制订、使用、修改完善过程,实际是对安全工作的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通过多年实践,可以形成一整套安全检查表标准,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7.安全检查的准备及实施
为使安全检查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即思想和业务上的准备。思想上的准备,主要是发动群众,开展群众性的自检自查。通过自检,尽早发现危险隐患,形成自检自改、边查边改的局面。
业务上的准备是指:
1)确定检查目的、步骤、方法,建立检查组织,抽调检查入员,安排检查日程。
2)针对检查的项目内容,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法规、政策、技术、业务知识,提高检查入员的法规、标准和政策水平。
3) 分析过去几年(一般是近5~10年)所发生的各种事故(含无伤害的险肇事故、损失较小的事故)的资料,并根据实际需要准备一些表格、卡片,记载曾发生的事故的次数、部门、类型、伤害性质、伤害程度以及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和采取的防护防范措施等,以提示检查人员注意。
4)准备齐全各项事先拟定的安全检查表,以便逐项检查,做好记录,防止遗漏要检查的项目内容。从实际出发,分清主次,力求检查取得实效,便于对一个单位或部门的安全工作进行评价。
8.安全检查时应注意的事项
1.将自查与互查有机结合起来。基层以自查为主,行业(或分区、片)互相检查,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借鉴。
2.坚持检查与整改相结合。检查中发现的不安全因素,要根据检查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采取整改措施。应分别情况处理,一时难以整改的,要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
3.制定和建立安全档案、收集基本数据,掌握基本安全情况,实现安全事故隐患及不安全因素源点的动态管理,为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潜在危险因素)提供数据,同时为以后的安全检查奠定基础。
安全检查是企业(行业)安全管理的一种既简便又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而安全检查的记录,是对企业安全工作作出评价的依据,是企业(行业)对安全工作实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