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作业设计 [1]
作业设计是指生产劳动过程的设计,它通过将生产任务进行分解,把适当的作业内容分配给适当的作业者,然后以适当的形式将它们组织起来,实现作业的协调与总任务的完成。
2.作业设计的目标 [1]
3.作业设计的内容 [1]
作业设计的内容包括:作业内容的确定、作业方法的确定以及工作地和工作环境的设计等。作业设计既要服从于所选定的目标,还要受制于已完成的工艺设计、机器设计和设备布置等因素,另外还要考虑人的生理条件和心理特征。
作业内容的确定,主要是指按专业化原则,将工艺流程中的全部活动进行合理地划分和规定。
作业方法的确定,是指根据人的生理条件和心理特征,为完成规定的作业内容设计或重新设计合理的操作或活动的方法。
工作地设计,是指对完成指定作业内容,实现操作方法的工作场地进行的布置设计,以使操作者有最佳的活动空间。
工作环境设计,是指对完成指定作业内容进行操作活动的工作环境进行的设计,以使操作者有适宜的照明、色彩、温度、湿度、通风,最少的噪音、振动、有害污染等良好的工作条件。
通常情况下,作业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作业内容的确定和作业方法的确定两项。
4.作业设计的步骤[1]
作业设计可能是首次设计,也可能是重新设计,其设计过程一般包括:选择具体项目、确定具体目标、选择具体作业、记录现状、分析事实、制定改进方案、实施新的方案七个步骤。
(1)选择具体项目。
作业设计的项目主要集中子工艺流程的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带有普遍性问题的环节、易实施且易见效的环节等。在选择具体项目时,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经济因素,即要选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的项目,如利润较高的产品项目,生产的瓶颈环节,质量最低或不稳定的生产环节,较为广泛进行或重复性较大的作业,所需投资适宜的作业等;
技术因素,即选择技术上可行的项目;
人的因素,即选择那些能够予以良好配合或合作的单位或个人,以便获得可行的和成功的设计,且便于总结和推广。
(2)确定具体目标。
尽管作业设计的一般目标是高生产率和高满意度,但对于所选定的具体项目还应制订具体的目标。
这些具体的目标可以是:减少所需的作业或空闲时间;降低物耗;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增强工作的安全性;改善工作条件或环境;降低劳动的疲劳程度;提高作业者的工作兴趣等等。
(3)选择具体作业。
具体作业可能是所选项目的全部内容,但通常是其中的某些或某个部分。如工艺阶段、工序、动作等。选择具体作业时主要考虑作业的重要性、作业设计的可行性、实现作业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4)记录现状。
记录现状,主要是指将所选定的现行作业的内容、方法、程序、技术要求、动作细节、所用设备工具材料、工作地布置和工作环境等如实详细地记录下来。
记录过程中可借助于各类专用图表等手段。记录是作业设计的基础,记录必须客观、全面、详尽、准确,以保证取得良好的设计质量和效果。
(5) 分析记录事实。
对所记录的内容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是制定或改进设计方案的基础。有效的分析:
首先要求敢于对现行作业进行怀疑,即相信现状中总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其次要求进行系统分析,即要同时考虑作业的目的、作业的方法、作业的场地、进行作业的人、作业的时间、作业的顺序等。
最后要敢于创新,即发现现状的不完善之处,不为现状所限,寻求改善方向。
(6)制定改进方案。
制订改进方案是作业设计的核心,包括建立新的方案和评价新方案两项主要内容。
建立新的方案可在现行的作业方案的分析基础上,通过取消、合并、重排、简化四项技术对原有方案进行改进,即先将现行作业进行分类:需要和适当的;需要但太简单的;需要但操作顺序有问题;需要但太复杂的;不需要的。然后再按其分类进行处理;不需要的应取消;需要的应保留;太简单的合并到其他作业中;太复杂的应简化或分解;操作顺序有问题的应重排。
(7)实施新的方案。
新的作业设计方案必须实施才有可能达到设计的预期目的。但实施的过程可能比设计本身的难度还大,尤其是在设计还不被操作者理解,或新的设计改变了操作者多年形成的老习惯的情况下。
操作者对新设计的接受成为实施新设计的一个必要条件,所以,必须事先做好有关人员的宣传、解释、培训、试点等工作。一旦新的设计方案被有关人员所接受,其它条件也具备即可立即执行。
5.作业设计的技术方法[1]
作业设计的基本方法是技术方法,即从技术的角度,根据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原则,对生产过程或工艺流程中的各类作业进行设计。
1.图表技术
技术方法主要是借助于各种图表而进行的,图表中应用统一的标准符号对不同性质的作业或活动进行描述。工艺过程分析一般从其最高层次产品级开始,直到最低层次动作要素级结束,也可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进行分析。
图表技术所使用的图表主要包括装配过程流程图、工艺流程图、作业流程图、人一机活动图、多人活动图、左右手操作图、同步动作图等。这些图解工具或技术可用于记录、描述、分析和改善的对象是不同的,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应根据具体对象和要求予以选择,使用适当的图表,以取得好的效果。
2.动作分析
动作分析是作业设计中的一种深入分析操作动作的方法,即将动作进一步分解成基本动作要素,通过对动作要素的记录、描述。进行检查和分析,并进一步进行删除、合并、简化和重排,对动作进行改善。
首先是动作要素的划分,根据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划分标准将各种不同形式的动作划分为4类18种动作要素,简称动素。
(1)定点操作。包括握取、放手、对准、预对、应用、装配、拆卸等7种动素。该类动素是工作的必要动素,应予保留、改进。
(2)运送。包括伸手、移动2种动素。也是工作的必要动素,应予以保留、改进。
(3)犹豫考虑。包括寻找、发现、选择、计划、检验5种动素。该类动素是因环境影响而存在的,应通过改善环境因素而予以改善。
(4)等待。包括持住、迟延、故延、休息4种动素。该类动素对工作的进行无作用,是无效动素,应设法予以减少、删除。
然后,根据经济动作原则,对动作进行分析和改进。即分析改善动作的安排、双手和躯体的使用、工作地的布置、工具的使用等。从而达到提高效率和减少疲劳的目的。
经济动作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关于身体使用的原则。包括:排除不必要的动作;动作应以最短距离进行;动作应使用最低位次的身体部位进行;尽可能利用物理力;取消急剧转向动作,尽量使动作成为连续瞌线运动;建立作业节奏;双手动作尽可能同时开始、同时完成;双手除在休息时,不应同时闲置;两腕运动应方向相反且对称。
(2)关于工作地布置的原则。包括:工具和材料应放在固定位置,且就近放置,按作业顺序排列;使作业面与操作者的高度相适应;作业面要有适当的照明;材料的供应与搬运应利用重力。
(3)关于工具设备的设计原则。包括:尽量使用除手之外的身体其它部位进行操作,尽可能把两个以上的工具组合起来;材料和工具应尽可能放在预定的地方,不轻易变动;工具和器材的手柄应易于把握,功能充分;机器操作部件的位置应能使操作者极少变动其地点和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