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奇门娱乐app:在物品中重新发现德国

来源:网络 2021-02-07

□林颐

自从人类开始在地球上行走,我们就需要制作各种物品。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人类都是工匠。与数不尽的造物过程相伴随,人类自身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也经历着创造和变化。

《100个物品中的德国历史》是一本附有精美插图的德国简史。作者赫尔曼·舍费尔是德国历史学家、国际知名的博物馆专家,亲手接触过数以万计的展品。舍费尔精心选取了其中的100种,介绍其起源、用途、意义和时代背景,并且寻找自古以来历史留下的踪迹。

从德国境内最早的人类遗迹、舍宁根的古标枪到19世纪中叶慕尼黑监狱里的“巴伐利亚斩首机”,从青铜器时代的内布拉星象盘到描绘第一次世界大战灾难的三联画《战争》,从查理大帝的宝座到纽伦堡审判时的被告人椅,从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到《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从汉萨同盟时期不来梅“柯克”帆船到默克尔的手机……舍费尔呈现并仔细分析每种物品、每种表现方式与隐藏的密码,让这些物品串连起一幅斑斓多姿的全景图。

100种,显然是一个权宜之计,我们不必苛求是否有遗珍,是否尽善尽美,我们要接受作品的局限性,然后投入探索物品的历史性含义,并将其转变为对德国文化的特别观察。

这些物品包罗万象,舍费尔有时就某件物品,谈论它的制作技法,比如史前工具是如何进行有目的的加工的;有时畅谈物品的美学价值,比如文艺复兴时期丢勒的《女子浴室》是如何呈现人像的自由和人性的;有时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谈论物质文化产品背后的宏观社会机制,比如《奥格斯堡月历画》是如何反映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的城市生活的;更多的时候,舍费尔超越了物质层面的表述,以它们为入口,抵达历史的现场,揭示这些物品作为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

物品是沉默的,可是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是可以诉说的,舍费尔这部作品叙述过程的组织性原则,就是从物品的展示中获得支持和证实,促成各种维度之间的多种多样的关系。

物品本身的价值服从于其适合论述时代的特征。无论是《尼伯龙根之歌》所蕴含的“英雄的史诗和忠诚的代表”,还是马丁·路德的德语《圣经》所掀动的宗教改革,无论是啤酒这种经久不衰的大众饮料,还是德国向工业化迈进的“鹰号机车”,全部都是德国“工匠”一锤一锤锻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德国文化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依然在影响着当代德国人的思维和行为。

德国历史给德意志人灌输了一个所谓的“帝国理念”,它曾经君临天下,以神圣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而自傲;它曾经四分五裂,痛苦承受边邻虎视眈眈的吞噬和蹂躏。这个民族的内心深处缔造了一个挥之不去的夙愿:复兴荣光,重振雄风。一个“第三帝国”的愿景在很多德国公民心中产生了共鸣,以至于人们以为这个理想的时机真的可以由希特勒带来。物品的历史通常是厚古的,可是,这本书的整个下册全部用来书写20世纪,尤其有很多讲述纳粹暴行的物品故事,这反映了作者的自省意识与历史关怀所在,提升了作品的思想境界。

这是一种看起来与现在仍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记忆的苏醒。通过缩小观察对象同时扩大范围的方式,对于另一些学者来说会成为一部宏大的、线性梳理的通史的习惯书写,被改造为星罗棋布的、令人着迷的微小的洞见的集合体。正是在这种缩微的层面上,在如同万花筒般旋转折射的规模上,我们才不会受固有的决定论的影响,推开不甚显眼的地方,悄然启封历史的门扉。这种实验不仅是有趣的,而且是有意义的。

原标题:在物品中重新发现德国

值班主任:田艳敏

[展开全部↓]
关键字:
相关资讯
查看更多
热门游戏
返回 回到顶部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