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需求

1.什么是金融需求

  金融需求是指人们在金融市场上获得所需要的金融产品并具有购买能力的欲望。

2.中国农村金融需求现状[1]

  与“三农”问题相对应,可以把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分为三个方面:

  ①农民生活需求,指农民日常消费、临时性消费和大项消费(婚丧嫁娶、建房、子女教育、医疗等)对资金的需求;

  ②农业生产需求,指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

  ③农村发展需求,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资金的需求,包括道路、水电、通讯、娱乐、卫生保健、社会保障、学校等建设需求。

  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需求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货币需求,这是由收入水平决定的;二是信用需求,取决于可支配收入在储蓄和消费之间的分配;三是在前二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金融服务需求。可见,收入水平高低对金融需求起着极大的影响作用。

  农户对金融的需求主要是融出资金和融人资金两个方面。农村企业虽然普遍面临资金稀缺问题,但农村企业是立足于当地资源由乡镇投资源起,市场供求比较稳定,农村企业经营活动风险大,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对其发放贷款的风险也相对较高。农村企业主要产生的是对资金融人需求为主。农村企业即乡镇企业,受规模小、生产不规范、技术含量低、产权不规范、高负债因素制约,财政补助只是杯水车薪,正规金融机构利率高、手续繁琐无法满足企业的金融需求,企业就把目标转向非制度金融组织和民间金融市场,刺激非制度金融和民间金融的发展,为农村金融市场增添活力。

  自2008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表现出两个新的特点:一是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标志,国家加大对农村的重视和投资力度,国家农村政策的调整和大量惠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二是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深刻影响,实体经济受到强烈冲击导致大量农民工返乡经营农业,很多地区农产品出现降价、售卖难等问题。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相适应,农村金融需求呈现以下新态势:

  (1)农民消费信贷需求意愿变强。去年以来,国家为了拉动内需,扩大农村市场相继出台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和小型农机具下乡等活动,提高了农民对消费信贷的需求。近年来许多农户积极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产生了对各种农具及家电的需求增加,而在此时国家推出一系列下乡活动,双方刚好需求互相吻合,一拍即合。如果金融机构在这一时期配合国家政策,提供相应的信贷产品并给以优惠,就既能丰富农村金融市场,又能刺激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2)农地生产经营贷款需求增加。我国土地流转政策措施出台后,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出现越来越多的大规模农业种植户,因此大规模农地经营必然要求农户拥有更多的资本投入生产经营,随之而来的就是生产经营的信贷需求不断增长。

  这就对农村金融机构支持提出新的高要求,推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并引导新的模式(业主+农户、订单+农户)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3)专业合作社贷款需求明显。各个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力支持,自然就产生合作社对金融服务的需要,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一种新形势。

  (4)农民丁创业贷款需求增加。金融危机引起农民工回乡,对当地政府和金融机构也提出新的难题,引导农民工重新就业。值此,国家出台农民工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创业,而土地流转、林权制度改革为创业提供机遇,都促进了创业高峰期的到来。农民工自主创业提高了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5)农村基础设施信贷需求呈上升趋势。接连的自然灾害让大家意识到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重要性,政府和农民纷纷加大了对标准化农田、打井、修路、修渠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而这方面的投资数额大、期限长,除农民集资、政府农业补助外,还需要农村金融部门的信贷大力支持。

3.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特征[1]

  结合我国农村金融活动的特殊性,总结出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具有以下特征:

  (1)季节性,但有减弱趋势。农作物生长季节性强,但由于现代农业技术变得更发达、子女教育、医疗等金融需求旺盛,农村金融需求季节性不再那么明显。

  (2)小额贷款为主,但需求额有增大趋势,同时伴随着风险。随着农业生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贷款需求量得以增加,但是限于当前的技术条件,农业市场受自然气候影响很大而难以得到有效规避,加上农产品自身的特点,导致贷款投资风险大。

  (3)贷款用途多样化,生活性贷款仍是占据主要地位,生产性贷款富有弹性。

  (4)民间借贷多于正规金融机构借贷,借款期限短为主。

  (5)地区性和差异性明显。不同收入等级农户对贷款的需求迥异,各地区农村也呈现出自己的特色需求。

  中国农村金融需求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农业信贷需求还是比较弱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业信贷需求能力弱小。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力水平和比较收益低,资本形成效率整体水平低,无法承担大的信贷风险。从总量上看农户贷款需求可观,但由于小额、高度分散性、季节性和时效性较强等弱点,导致信贷成本高、风险大,金融机构介入成本高、收益低,自然就缺乏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农村金融有效需求不足。农村金融需求日渐强烈,但是面向正规金融部门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由于大量农户和农村小企业尚未达到金融机构放贷标准,因此对正规金融部门而言,相当部分农村的金融需求是无效的。由于向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成本太高转而选择其他渠道,从正规金融部门流失的这部分农村金融需求,对其而言也是无效需求。

4.农村金融需求不足的原因[1]

  1.农民思想保守,道义小农与理性小农并存。我国农村经济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农业规模小、以种植业为主使其借贷行为也就明显的带有长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色彩。小农经济导致的结果就是,农民追求的是解决温饱问题而不是经济人所要求的效益最大化,农户基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才产生金融需求。再加上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影响,“圈层结构”在农村盛行,友情借贷优先于外援融资。在一部分高收入农户中,虽然他们逐渐走向“理性小农”,从事非农业生产,对信贷需求逐渐增加,但他们也和农业生产者相类似,抵押品严重缺乏,从而降低了他们对正规金融需求的欲望。

  2.借贷成本高,风险承受能力弱。农业是弱质产业,其产量受自然气候影响大,生产效益明显比其他产业低,因此农业借贷的效益也就相对较低。现阶段我国农户将收入主要用于教育、医疗等生活性支出,用于生产性支出的资本积累欠缺,农户难以承受过高的利率,而金融机构面向农户的信贷利率超过了农户的承受能力,限制着农户的正常金融需求。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必须支付除利息以外的其他费用,主要是为了与机构人员往来便于借到款项。这样中小企业就要花较多的心思和成本与正规金融机构周旋,从而提高了借贷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这对本身规模就小,信贷资金少的中小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农业企业靠微小的贷款只能维持在原有规模进行再生产,难以进行扩大再生产,实现经济规模生产。

  3.缺乏抵押品,供给制度抑制严重。现行的借款保证方式主要是采取信用、抵押和担保,其中财产抵押占大比例。而农户和中小企业用于抵押的资产缺乏,再加上农村的信用体系非常薄弱,在农村金融机构都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向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申请迟迟得不到批准,金融机构就会做出“逆向选择”,把资金投向于风险大、收益高的龙头大企业和城市工业,把支农、扶农的任务全抛脑后。信贷需求从正规金融机构得不到满足,农民就把目标转向非正规金融机构,亲友借贷或是民间借贷来填补资金缺口。目前农村金融可分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商业性金融机构面对大量的、分散的农户网点设置代价高,不符合成本收益核算的原则。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合作性金融机构信贷金融功能不全、资金不足、结构不合理,与任务背道而驰。

  4.政策制度不到位,法律支援不足。近年来,商业银行逐渐退出农村市场,政策性金融机构受利益最大化的诱惑忽视了支助农村发展的任务,农村金融机构利率政策不合理,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过度竞争与供给不足、供求不平衡局面严重,政府对农村金融支持政策极度不完善,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业改革做出全面部署,但是雷声大雨点小,由于多层次的原因,在农村金融市场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国外银行就有规定商业银行投放在农业部门贷款的比例不得低于其贷款总额一定比例支持农业发展的案例,但由于政策法律硬约束力度不够,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而我国也有选择一批城市作为试点区,鼓励各类资本新设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社区信用合作组织,囿于缺乏法律的有力支持和强制实施以及银监会的有效监督,出现村镇银行一方独大,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面临泡沫化的危机。

5.农村金融需求扩张的对策[1]

  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农村金融需求,实现金融供求平衡,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1.提高农民收入,转变农民思想,扩大农村金融需求。

  中低收入水平农户所持有的储蓄型金融资产比较高,进入资产主要就是储蓄,结构单一;而高收入农户持有的保险型和投资型金融资产比例较高,且对金融资产的需求多元化趋势较明显,增长也较快。从农户储蓄目的基于交易和谨慎性动机角度看,农户的收入主要是用于生活开支,没有多余的资本产生保险、股票、基金、国债等金融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转变农民思想,扩大就业,推进农业技术进步,落实农村金融、养老和贫困保障、管理、医疗改革,通过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消除基本生活安全顾虑,从而有富余的资金用于非生产性支出,扩大农村金融需求。

  2.认真分析农村多元化金融需求,加强和丰富农村金融供给。

  农村金融服务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农村金融服务滞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研究不够,农村金融需要与供给出现脱节,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农发行要进一步做好政策性补给的作用;国有商业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强化自身的支农责任;邮政储蓄银行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引导资金回流农村,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作为支农主力的农村信用社,要努力做到成为真正为农村服务的机制健全、管理规范、绩效良好的信用合作社。

  针对农户需求多元化的特点,继续推广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积极探索与农民消费相适应的金融产品。探索扩大信贷抵押、质押的方式和范围,完善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条件,提高进入需求满足率,使金融机构能真正做到、做好为“三农”服务的支农任务。降低农村金融市场进入壁垒,鼓励非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弥补国有金融机构服务供给不足的缺陷。

  3.加强相关政策支持引导,提供法律援助。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出台的某些政策措施,特别是农村正规金融的某些制度规范和管理办法,不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金融需求是金融制度得以确立的基础。农村金融需要遵循金融工作的基本规律,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同时必须符合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不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照搬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规定、办法,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要采取措施防止农村资金大量流出农村市场,并尽力扩大农村市场金融需求。有针对性地给予农村信贷各种税收优惠、财政贴息或其他政策优惠,鼓励、支持、引导正规和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支持农村事业发展,让农民切身体验到国家、政府、社会各界对“三农”的大力支持,从而他们对金融产生更大的需求。加强法律执行力度,为各种政策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保证各种措施能够实施到位,农民、农业、农村享受的真正的优惠和支助。

  4.关注农村金融生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我国现阶段农村金融市场中,农户、农业一直是处于弱势地位,成为金融生态的重要障碍。因此,提高农村金融需求就既要鼓励农村金融组织和金融产品创新,又要不断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首先,结合中国农户分散和金融意识薄弱的特点,加大农村金融知识教育,普及农村金融知识,创新服务理念,帮助农户更好地了解金融产品,推动农户充分利用金融资源。其次,要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造和利用条件完善农户信用数据库,为农村信贷提供更好的便利条件。第三,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等基本保障机制,消除农户基本生产生活的后顾之忧,为农村发展金融需求创造条件。第四,吸引和鼓励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资于农业保险机制,给以一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鼓励发展投资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保险机构,有条件地引入外资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最后,坚决打击各种非法集资、诈骗、逃避金融债等金融犯罪行径,规范农村金融市场,为农户、农村企业金融需求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