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资产价格
资产价格是指资产转换为货币的比例,也就是一单位资产可以转换为多少货币的问题。
2.资产价格泡沫
资产价格泡沫是指资产价格(特别是股票和不动产的价格)逐步向上偏离由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就业、收入水平等实体经济决定的内在价值相应的价格,并往往导致市场价格的迅速回调,使经济增长陷于停顿的经济现象。
资产价格泡沫的特征:
第一,“泡沫”一般产生于带有投机性的投资行为。
这种投资并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是着眼于获取资产价格上的价差,具有明显的短期行为特征。同时,由于资金周转周期短,表面上安全性大,银行也乐于贷款,从而进一步增加货币供应量。这些都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出现。
第二,“泡沫”所伴的投资增长往往是虚假繁荣的表现。
在“泡沫”产生的初期,资产价格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使投资泡沫资产具有良好的盈利前景,特别是对获取差价的投机性行为更是如此。这种诱人的前景必然吸引大量的资金投入该泡沫资产。如,20世纪90年代初海南省出现房地产泡沫时,海南省房地产业完成投资额的年增长率分别是162.55%,178.15%和89.72%。
第三,“泡沫”的扩大必然导致金融系统风险的加大,有出现金融危机的可能。
由于泡沫资产的价格包含对实体经济内在价值的偏离,因此很脆弱。当泡沫资产大量由银行贷款形成时,这种风险就必然成为金融风险,并导致该行业增长停滞甚至倒退。如,海南省房地产泡沫破灭后,该行业完成投资额的年增长率在1994年至1997年分别是-1.42%、-32.05%、-56.34%和-52.94%,并在银行中形成大量不良资产。
第四,“泡沫”的产生和成长受制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当市场由于某种原因形成对一种资产价格上涨的强烈预期时,投资者就会在这种预期的推动下将资金注入,该资产的价格就可能迅速上升,这使先前的预期得到证实。于是就会形成价格进一步上涨的预期,推动资金的不断注入和价格的不断上升,泡沫便由此不断膨胀起来。
3.货币流动性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保持平稳的价格水平一直是货币政策当局关注的焦点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一。资产价格水平得到货币政策当局的关注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泡沫,在90年代高科技股票泡沫中得到进一步体现。
上面的两个阶段(1923—1929年和1994—2000年)中,股票市场指数在两个六年中保持了平均20%以上的年增长,而且都伴随着较低和平稳的通货膨胀水平,以及很高的真实GDP增长率。
同时,货币流通量和贷款同样在这两个阶段中高速增长。这些事实显示资产价格对经济的影响巨大,也揭示了货币供应量与资产价格水平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已经成功地将消费品价格水平控制在比较稳定的水平。美联储主席Bernanke曾指出,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重点已经从通货膨胀转移到资产价格。
前美联储副主席Ferguson 也指出了货币当局关注资产价格的原因所在:由于资产价格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一环,资产价格的非常变化将导致货币政策无法对经济活动产生有效影响;另外,资产价格中包含了货币政策的重要信息,具有信息揭示作用,央行需要确保其揭示的信息与货币政策相一致。
货币政策当局加强对资产价格的关注,一方面反映出了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要求机构投资者更清楚地认识货币供应对资产价格的作用机制,把握市场走向。
货币流动性对资产价格(包括债券、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在理论上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解释:
第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告诉我们:流动性的提高会引起短期利率的下降;短期利率下降又会引起长期名义利率的下降;长期利率的下降引起股票价格上涨。美联储现行货币政策通常的做法是,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制定一个目标利率,然后调整货币供给(联邦储备金的供给)状况,直到联邦储备金率达到目标利率水平。
假设美联储希望降低利率,联储选择公开市场操作手段在银行间市场上买入债券,这导致债券的价格上升、回报率下降,利率随之下降。联储的行为提高了商业银行可以持有的联邦准备金,既而提高了商业银行发放信贷的额度,最终提高了经济中流通的货币总量。
利率水平可以衡量货币流动的价格。长期利率同短期利率具有紧密的联动性,而且债券资产(如国债)的回报率是衡量长期利率水平的重要标准这样,债券利率在流动性增加时下降具有理论依据。长期利率的下降减小了债权资产的回报率,在股票资产风险溢价水平保持不变时,也就相应降低了投资者对股票类资产的要求回报率。
对股票资产的要求回报率降低使得当前股票资产的回报率超出人们预期,人们将拥有的货币投入股票抬高股票价格,降低股票回报率,直到与要求回报率相吻合股票的价格取决于股票的供求关系。而在计算股票内在价值时(比如DDM模型,股票的内在价值=未来收益/要求的回报率),股票代表的公司的未来收益或分红情况,以及利率和要求回报率,都起到决定性作用。(Baks and Kramer, 1999)。
债券利率下降与股票价格上升也可以通过替代效应进行解释。资金具有逐利性,当债券资产回报率下降时,资金会进入股票市场以获得高回报,直到资金的进入促使股票价格上涨,回报率降低,达到股票资产应有的风险溢价水平为止。另外,流动性增加后的宽松货币环境提高了对经济产出的预期,也提高了对公司盈利状况的预期。要求回报率的下降和公司盈利预期的提高会增加股票的内在价值。
第二,货币数量理论表明,当货币的流动性高于经济的需要时,会抬高价格水平。 在物价指数保持稳定时,资产价格就会上涨。这个解释基于货币过剩带来的财富效应,居民所拥有的用货币计量的财富增加了;财富效应将用来购买商品;如果消费品价格保持稳定,那么财富会流向资产,资产价格水平就会上涨。
这个解释同样适合现代货币数量理论(MV=PT+S,S代表资产对货币的需要)所代表的关系,货币需要满足所有交易的需要,不仅包括消费品,也包括资产。从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两次股票市场泡沫来看(1923—1929年,1993—2000年),都存在着物价稳定和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的现象。
很多学者就美国历史情况对货币流动性影响资产价格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包括:
Jensen and Johnson (1995)用利率调整方向的变化作为衡量美联储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或宽松货币政策的标准。他们分析了1962—1991年间美国股票回报率同货币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现股票市场同货币环境紧密相关,当货币环境宽松时的股票回报要高于当货币环境紧缩时。
Patelis (1997)采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变量也得出了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产生作用机制的结论。Mashall(1992)对美国1959—1990年间的季度数据进行分析,他用M1增速同消费占GNP比例进行比较来衡量货币增长,发现实际股票回报率同货币增长呈弱正相关。[5]Conver, Jensen and Johnson(1999)发现一些国家的股票回报同美国货币政策的相关度十分显著,有的甚至要强于同国内货币环境的相关度。
Baks and Kramer(1999)研究货币流动性在国际市场间的作用机制。他们发现G-7国家货币流动性的增加同G-7国家真实利率的下降和真实股票价格的上涨保持一致。 Bordo and Wheelock(2004)研究了美国历史上的重大金融泡沫和金融危机,发现金融泡沫的形成一般伴随着货币发行和银行贷款的超额增长。
Ferguson(2005)用M3增长率代表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发现货币流动性的增长同股票价格的相关联程度有限,而同房地产价格的关联程度非常高。他认为统计上的非显著并不能否定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机制,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股票价格的波动过于频繁,普通的相关性分析并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总结前面的分析,货币流动性对股票资产的价格具有作用机制在理论上已经达成共识:宽松的流动性对股票市场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理论界一方面对两者的相关性给予了高度肯定,一方面正寻求在统计分析方法中的突破。
4.资产价格已成为通胀先行指标[1]
目前对于通货膨胀的理解和定义有很多种。其中最普遍的经济学标准定义为: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状况称之为通货膨胀。根据这种传统的定义,CPI成为各国衡量通货膨胀高低的主要指标,然而这种定义往往使我们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资产价格的变化。
事实上,从我国以及世界各国经济运行周期来看,资产价格的上涨正是通货膨胀初期的重要体现,我们定义为通货膨胀的第一阶段,而传统意义上的通货膨胀,即CPI的上涨则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往往在资产价格上涨后才开始反弹,我们定义为通货膨胀的第二阶段。
上证综指、CPI和利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为了对通货膨胀及其与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选取利率走势代表货币政策方向、上证综指代表资产价格的情况、CPI代表物价涨跌情况,并对它们之间的走势关系以及其背后的经济意义进行归纳,得出了以下规律:CPI指数明显滞后于上证综指,滞后的时间大约在半年左右,而国家的货币政策方向即利率成为连接这两个指数的关键因素。
具体来看,经济不景气导致CPI持续下跌,央行逐步放宽货币政策,利率也不断降低,股市在犹豫中成功筑底。虽然CPI仍在下跌,上证综指却开始上升,两个指数出现背离,而当CPI由跌转升之后,上证综指仍能进一步上涨,CPI的持续上涨导致央行货币政策从宽松转向从紧,而股市在这之前就已经提前见顶。
2006年中国的利率水平仅为2.25,处于低位,较低的利率使得大量资金涌入股市,上证综指从最低998点开始一路震荡上扬。随着CPI的不断攀升,国家开始提高利率水平,从2006年初的2.25提升至2007年底的4.14,虽然CPI在2008年4月才见顶(8.50),但上证综指却在2007年10月上升至6124点高点。
2006年美国结束长期低利率政策开始加息,至2008年7月已经升至5.6,而美股则在2007年10月就已经见顶。同样,日本、中国香港等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类似现象。
经济含义分析
我们认为,利率、上证综指、CPI之间之所以呈现上述规律,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含义,具体阐述如下: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国家开始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当经济处于极度繁荣之时,物价指数CPI也到达了高位,央行为了防止泡沫过度产生,开始实施从紧货币政策。
虽然从紧货币政策初期经济仍然十分火热,CPI也迭创新高,但是被视为经济晴雨表的资本市场却开始显露见顶迹象。随着从紧货币政策的延续,CPI终于见顶回落,而股市则处于持续调整过程中,通货紧缩成为政府最为担心的方面,于是货币政策再度转向,央行开始通过降息和宽松放贷释放大量流动性。
虽然经济形势似乎仍在恶化,CPI也屡创新低,但是在充裕流动性作用下,股市已经在犹豫中逐步完成底部构筑,资产价格开始迅速上扬,资产价格的上升引发了市场对于经济复苏的强烈预期。
同时经济在充裕流动性的刺激下开始显现复苏迹象,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扬,CPI开始扭转跌势并步入上升通道,市场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忧加剧,资本市场也呈现明显泡沫化的特征,意在抑制经济过热的从紧货币政策再度来临,资产价格在高位徘徊后迅速跳水。就这样,经济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之间反复运行,而股市成为最好的风向标。
世界经济正转向物价上升的过程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缺乏实际生产力支撑的世界经济快速陷入衰退。为了最快、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复苏,以美国为首的各国政府通过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向实体经济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美元出现贬值迹象,大宗商品价格回升,而大量资金涌入股市推动了资产价格的大幅提升。
虽然CPI仍处于负值,但已初显企稳迹象,因此,目前我们正处在由通货膨胀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的过程。未来宽松的货币政策所产生的经济作用将逐步体现,低利率也将有利于经济的逐渐回暖。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食品等物价水平将会有所提升,处于历史底部的CPI也将逐渐由负变正。
在这期间,世界股市仍有进一步上升空间,A股也有望延续震荡上攻的行情。但随着资本市场泡沫的加剧,理性的投资者应该提高警惕,尤其如果 CPI反弹趋势形成并且货币政策开始转向,股市就有可能步入调整通道。鉴于对未来物价上涨的预期,建议投资者除了可关注资源类板块如有色、钢铁以外,对目前涨幅不大的如农产品、食品饮料、造纸等板块也应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