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萧条

1.什么是经济萧条[1]

  在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之前,任何经济活动的衰退都被称为“经济萧条”。“经济衰退”这个术语就是在这段时期出现的,以将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和1910年至1913年之间发生的规模较小的经济下滑区别开来。这就引出了对于经济萧条的一个简单定义:经济衰退延续时间更长、经济活动的下跌幅度更大,就是经济萧条。

2.“经济衰退”和“经济萧条”的区别[1]

  那么我们怎么区分“经济衰退”和“经济萧条”呢?一个比较惯常的方法是观察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来确定“经济萧条”和“经济衰退”的不同。任何经济衰退期,真实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超过10%,就可视为“经济萧条”。而“经济衰退”中的经济下跌却不会那么严重。

  按照这一标准,1937年5月至1938年6月发生的美国最近一次经济萧条中,实际GDP下跌了18.2%。如果我们使用这种方法计算,那么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衰退阶段:第一阶段,1929年8月至1933年3月经济出现严重萧条,实际GDP下跌了近33%,而后是一段恢复期,接下来第二阶段1937年至1938年,经济衰退的程度就相对较小。二战之后,美国经济就再没有出现过近乎“经济萧条”的阶段。过去60年中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出现在1973年11月至1975年3月,当时实际GDP下跌了4.9%。根据上述的区分定义,当时芬兰、印尼等国经历了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