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网络

1.什么是经济网络

  经济网络是指以大中城市为中心,通过各种渠道同周围的城镇和农村紧密相联,构成一个象蜘蛛网似的经济运动格局。

  经济网络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经常发生商品交换的地方,即产品的集散地,形成了城镇,与这些城镇经济联系密切的交通枢纽,工业集中区,便逐渐形成了大中城市,成为经济网络的中心。这些大中城市都是一定区域的生产中心、消费中心、交换中心,是经济网络的“结子”。它牵动着每个企业、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使社会化大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2.经济网络的系统特征[1]

  •  1.功能的整体性

  经济网络的整体性,旨先表现在全国经济大网络是由跨省(区)际间的经济区(即基本经济区或一级经济区)、省(区)毗邻地区的经济区(即二级经济区)、省内经济区(即三级经济区)以及城市间经济协作网络有机构成的统一整体,而不是所属各层次经济区网络的简单叠加。这就如同小电网联结成大电网一样,是一个统一调度的有秩序的整体。全国经济区大网络结构形成以后,就发挥着整体的优化功能、结构功能。在大网络系统正常运转的情况下,这种整体功能、结构功能就大大地大于各层次经济区网络功能之和。其次,各层次经济区网络,应以全国大经济网络最佳运行状态为条件,服从全国的劳动地域分工,在此前提下,围绕该经济区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形成具有本身特点的综合网络和区域生产力,这样既保证全国大网络整体功能的发挥,又能获得合理的区域经济效益。再次,各个层次经济区网络之间,应在全国经济大网络最佳运行状态条件下,互相补充协同建立合理有序的关联性,这样,才能使全国经济大网络具有多层次的协调性,保证整体性的实现。

  •   2.结构的复杂性

  如上所述,我国经济大网络从地域构成上看,可以分为一、二、三级经济区网络,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协作网络。但是从内容上看,每一层次的经济区网络,又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个系统。这样,每一个层次的经济区,均以一个或若干个城市(群体)为中心,城乡互相联系,生态、经济、社会三个系统互相协调发展。从全国经济大网络来看,所包含的三个层次的经济区网络及城市间的经济协作网络,和生态、经济、社会三个系统,产生着直接的与间接的立体型复杂联系。

  从经济管理角度来说,由于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不仅是各种所有制形成的经济组织之间的横向结合,而且还要从纵向把多种所有制经济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在目前,我国尚处在两种体制的转换时期,由行政区经济过渡到区域经济,将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逐渐弱化行政区经济管理,强化区域经济管理。但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行政区经济管理还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全国的经济网络客观上还会存在纵向经济网络和横向经济网络的区别。所谓纵向经济网络,它是按照国家计划层次,主要以行政的隶属关系建立起来的经济联系。这种纵向的经济网络,依靠行政权力和手段,直接组织和管理着经济实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它有利于根据国家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整体利益,统筹兼顾国家、地区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通过国家计划保证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和国家重点建设的生产需要,以及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因此,它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组织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在旧体制下,纵向网络使经济生活过于集中,刚性太强,暴露出许多严重的弊端,需要按照商品经济的要求加以改革。改革的方向是按照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形成以城市的规模等级(经济实力)为依据的各级经济区之间的系统纵向经济联系,这样就赋予纵向网络以新的内容(纵向经济职能)和形式,使其能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计划的作用、政策的作用、法律的作用,实现对市场的调节和控制,利用市场及其各种相关的参数,为企业服务和导向,有利于商品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所谓横向经济网络,它是与纵向经济网络相关的一种利用市场机制组织和管理经济的方式。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地方和部门开展经济活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了更好地使用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物质技术基础,提高经济效益,在国家计划指导和影响下,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自愿缔结各种经济联系。这种经济联系和管理方式利用市场沟通企业之间、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以及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多种经济辕市与区域经济研究联系,便国民经济的各个邵分更好地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它是商品经济运行和管理的主要形式。上述纵向经济网络与横向经济网络交织在一起,使经济联系呈现出多方位、多形式的复杂性,有机地组成有整体功能的经济网络系统。

  •   3.机制的协调性

  不同类型的经济网络,由于其结构的方式不同,具有不同的机制。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这样,利益的一致性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使得各种网络的不同机制可以统一和协调起来,促使商品经济在其中顺利地运行。这首先在于不同经济网络的不同机制,都遵循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规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规律以及其他方面的客观规律的综合要求。其目的都是为着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它们是统一的社会主义经济的相互联系的反映。其次,由于具有共同的目的和共同的基础,不同经济网络的不同机制具有互补性,它们从不同的方面互相补充,互相结合,共同起作用。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横向的经济网络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和很大程度上把国民经济各方面的联系搞活。这样,有利于国家计划把主要精力放在协调经济生活中的重大比例关系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上。同时,发展横向经济联系,可以把许多分散的生产联结在一起,有效地促使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便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使社会资源、资金、劳动力、科学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社会再生产的地域层次上得到合理和优化的组织,获得最佳区位利益,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当然,不同经济网络机制的作用,由于不同的原因,可能产生负的效应。但可以通过国家加强计划的科学指导和监督,运用经济杠杆和法律措施,及时地加以引导和克服,使其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服务。

  •   4.信息处理的大量和快速性

  大量和快速的信息对形成一个系统的稳定状态十分重要。在社会再生产中,由于有纵向网络和横向网络的交错和覆盖,在网络通道畅通的情况下,就能把所覆盖地区的各种社会经济信息沟通起来,快速传递到中心城市的信息中心。而且,由于信息的畅通和快速大量的传递、输入,通过检索整理和输出反馈等过程,可以使城市经济区的经济联系更趋合理。

  城市经济区信息处理的快速性,首先决定于对象系统本身固有的源信息和信道,以及接受系统的本身接受能力和接受方式。因此,我们要广泛地搜集本城市经济区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信息,增强经济网络的密度和质量建设,舍得花气力搞好信息的通道、交通邮电通讯事业及其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要创造条件抓紧建设电子计算机网络。这是城市经济区经济网络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是经济区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信息建设虽然不能直接生产出物质产品,但是,却能为别的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和创造更多的财富提供条件。其次,我们还要加强对象系统与环境系统——本城市经济区外的社会经济系统的网络对接工作,即加强本城市经济区与周围外部环境的经济联系。这样,在全国经济网络整体的信息处理快速性前提下,实现本城市经济区信息处理的快速性。

3.经济网络的范围

  经济网络的范围大小不同,是由多层次构成的:第一层次是城市内部;第二层次是城市与它周围地区;第三层次是城市与城市。有些城市还与国外城市相联系。与这几个层次相对应的有城市市场、地区市场、国内统一市场和国际市场。经济网络就是沟通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城市、国内与国外的神经与经络。如果这种联系中断,那里的经济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

  在中国,过去由于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市开放不够,因此,中心城市的作用远没有充分发挥。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实行政企职责分开以后,要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的,开放式、网络型的经济区。”党的十三大更明确地提出,要把城市首先是大中城市建设成多功能的、现代化的经济中心。一定要简政放权,政企分开,并敞开大门,实行全方位开放,不仅为本城市服务,还要为周围农村服务,为它所联系的整个经济区服务。按这些要求加速城市经济改革,我们就会走上按经济网络管理经济的轨道。

4.计算机网络、经济网络与网络经济[2]

  顾名思义,网络经济,就是与网络相关联的经济。从词义学的角度来解释网络,网络是指纵横交错的组织或系统。当一个组织或系统的内部各部分相互连接,具有了一种纵横交错的结构,我们就将其称之为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网络通常又特指以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终端及其附属设备依靠通信手段连接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它是一种集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

  就计算机网络本身来看,它是一种新技术,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而就其实质来看,它又是一种新的生产力。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标志着一种以人的智力为核心的新的生产力的形成。在历史上,以机械、电力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取代以人力、畜力为代表的旧的生产力时,曾经推动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而以智力为核心的网络生产力的形成,也必将引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变革,导致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网络经济的产生。由此可见,计算机网络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技术,是网络经济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然而,构成计算机网络的计算机自己不会相互连接,在每一台计算机的背后,一定具有掌握和使用它的人。

  因此,计算机网络所连接的并不仅仅是计算机,而且是连接了不同的组织和人,它所形成的是一种组织与组织、组织与人、人与人之间的网络。当这些组织和人之间通过网络开展各种经济活动、发生各种经济关系时,计算机网络也就成为一种不同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网络,即经济网络。

  为了更准确的表达网络的内涵,经济学研究更倾向于采用网络的数学定义:网络是实体被模式化为图论中的节和链。换句话说,网络是一种由结和链组成的拓扑关系结构。在这里,不管节和链具体为何物,是计算机、是组织还是单个的人,当他们相互作用而形成某种特定的经济联系并成为一个系统时,我们就可以将其视为组成了一个经济意义上的网络。

  上面所说的特定的经济联系,是指在网络中各经济主体之间具有某种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关系,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表述,即他们相互具有正的外部性。在网络中,每一个经济主体都对其他主体产生价值,同时自己的价值又需要依赖其他主体的存在而实现。只有当所有的经济主体都形成这样的一种关系时,由此所构成的网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网络。

  德国学者Umbhauer对于经济网络曾经做出这样的描述:“对经济学家而言,网络的概念既包括经济行为主体的相互作用的结构,也包括正外部性的经济属性,因此,网络能够被视为既是建立在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集,也是经济行为主体对不同经济目的采取相似行为的一个集。”也就是说,网络不在于组成它的是什么样的节和链,而在于节和链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经济网络与其说是由经济主体组成,不如说是由他们之间特殊的经济关系所组成。网络重要而鲜明的特性是不同的节和链之间的互补性,而经济网络的特征则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的互补性关系。这种经济网络构成了网络经济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